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75年,邓小平是怎样巧妙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2022-09-10 17:05:05

邓小平作为建国初期我国最高领导人之一,曾在1975年全面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当时为了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他巧妙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用四个现代化巧妙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地位

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后,全国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但这个时候的周恩来已经身患重病,邓小平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协助毛泽东治国安邦。

1975年1月,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随后在1月8日,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此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了国务院工作,之后又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在当时的政治条件和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准备用四个现代化巧妙地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于是,在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重新提起了到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这份报告,其实是邓小平主持起草的。

这其中,可以看出周总理和邓小平的良苦用心。

在这份报告中,四个现代化作被作为重点一再强调,重提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反映了他的意图,即在不明确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下,强调四个现代化,将其确定为全党工作的“大局”,巧妙地以四个现代化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

紧接着,在3月5日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邓小平又提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

“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这个被高度强调的大局就是四个现代化。

那么,何为“四个现代化”呢?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

“四个现代化”乍听之下十分宏大,但过去常用的一句顺口溜可以表达出农民心中的四个现代化缩影: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对于多数老百姓而言,实现四个现代化意味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能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

以三项指示为纲,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四个现代化仅是邓小平巧妙地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开端,不久后,邓小平提出以毛泽东的三项指示为纲,再一次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975年2月,邓小平为提高经济建设的效率,准备对铁路运输和钢铁生产等行业进行整顿。

5月8日至29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先后有17个省、市、自治区和11个大钢厂及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钢铁工业座谈会。

邓小平在此次会议上,对毛泽东的三项指示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强调这三项指示是中共中央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领,自此“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了过去式。

邓小平多次着重强调了这三项指示中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国内是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非常重要的。

“三项指示为纲”的内容是毛泽东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点所作出的讲话和决定,尽管邓小平将三项指示都上升到“纲”的高度,但各项指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主要是用来冲淡“三项指示为纲”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质冲突的,在对该项指示的释义上,邓小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作了新的解释。

在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中,可以明确看到很少提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项指示中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该项指示主要用于改变国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

197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7.1%,实际增长1.4%,只完成计划的19.7%,国家财政收入更是比上年减少96亿6千万元,出现了37亿7千万元的财政赤字,改变落后的国民经济势在必行。

想要达到经济复苏,就必须要确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好转和不断发展的。

所以,尽管“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三项指示的最后一条,但它却是邓小平重新复出以来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项指示为纲”的提出和《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对其进行的全面阐述,皆是旨在通过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否定,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邓小平的这些作为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是过不上好日子的。

打开新局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此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表示要横下心来,除非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之外,需要始终如一地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

“三项指示为纲”推动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整顿,全面整顿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全国各族人民见到了实打实的转变和风气的好转,由此在人民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三项指示为纲”的不同政策下,国力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对比,人们迫切地感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1976年“耍四个现代化的中国,不要乱糟糟的中国”,以及“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到底,遗愿化为宏图日,同祭告总理”的悲壮诗句,成了亿万群众异口同声喊出的时代最强音。

邓小平通过以上举措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信任和支持,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就难以迅速地转移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结论被迅速地提出并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响应。

1978年9月,邓小平从朝鲜访问回国。在东北各城市及天津、河北唐山等地,他发表了着名的“北方谈话”。

邓小平认为当时(1978年)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就是生产力不够先进,老百姓的生活贫困,这样的社会现实,是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性回归,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的发展由此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后来,邓小平明确指出:“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指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1978年到 1988年的这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打开了新局面。

此后,在以邓小平等领导人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针对以往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中共中央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社会发生了崭新变化。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世界接触的增加,邓小平更是准确判断了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尽快提升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心竭力。

1997年2月19日,九十三岁的邓小平因呼吸功能衰竭抢救无效逝世,在逝世前邓小平要求身后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当邓小平逝世的讣告发出时,全世界都为之伤痛,电台和电视中是一遍又一遍的哀声宣告,几百个城市里面,哀乐一刻不停。

北京的五棵松路口,高低不一的人群熙熙攘攘,那是自发为他送行的市民们得知他的灵车将从这里走过,在那里等着。

人群中有白发老翁,也有年轻学子,甚至有从天津赶过来的农民,他们一起站在这儿给邓小平同志送行。

24日的早上9点34分,载着灵柩的面包车披着黑纱驶出医院,在警车护卫下缓缓西行,灵车所过之处悲声四起。

邓小平的葬礼是在天上举行的,孤寂盘旋的飞机舱门开启,工作人员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撒向蓝天,让它们随风飘去化作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的一颗颗尘埃。

秘书按照他的遗嘱,准备将他留下的衣物全都烧了的时候,在遗物中发现了一件带着窟窿的内衣,随行的工作人员掉下眼泪:“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穿着破了的衣服。谁能相信啊?”但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有其伟大之处又泯于普通百姓之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巧妙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1,(10)

2.《1975年邓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的意图和实质辨析》;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05)

3.《终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来自读秀网; 傅红冬着. 嬗变与超越[M]. 2020

4.《邓小平之死&凌志军》来自读秀网;来自 阿昌主编. 悦读 2[M].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