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名将是如何炼成的?有时候只需要换个岗位。看章邯转职,力挽狂澜

2023-12-12 17:05:03

随着王翦、王贲、蒙恬等一位位名将退出历史舞台,原本将星闪耀的秦帝国竟然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

而东方数十万农民军,正携带着大泽乡的怒火,冲破函谷关向咸阳杀来。

危急时刻,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差一点就做到了力挽狂澜。

这个人就是大秦最后的名将

章邯!
一、陈胜西征,击破函谷关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后,定都陈县,建立“张楚”。

陈胜称王之后,迅速集中力量向西进攻荥阳。

在秦末楚汉这个时间段,“荥阳”这个词可以说一直霸占着热搜榜的前几名。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原水系的汇集点,而且附近还有秦国超大规模的粮仓---敖仓。

拿下了荥阳,陈胜就会拥有稳固的战略支点和充沛的粮草储备。

感受一下荥阳的关键位置

张楚这边由二把手吴广带队,率领主力围攻荥阳。

秦帝国方面自然也知道轻重,三川郡守李由带着守军,将吴广牢牢挡住。

由于吴广自身军事能力有限,荥阳久攻不下,陈胜只能干着急。

这时候,有一位会带兵的人出现在陈胜面前,陈县人周文。

陈胜任命周文为将军,让他带着人向西进攻关中。

史书中没有记载周文出征的时候带了多少人,但应该数量不会很多,毕竟主力都在荥阳那儿嘛。

同时也得益于秦军将防御力量都集中在荥阳,周文能够绕开这一片战场,一举轰开兵力空虚的函谷关,打进关中平原。

农民军的特点就是人数膨胀得特别快,一边打一边招人,等打到“戏”这个地方的时候,周文已经有了几十万人。

《资治通鉴》: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人数是挺多的,不过其中的精锐能有多少,这就不好说了。

不过不管怎样,几十万人浩浩荡荡奔着咸阳就去了,气势还是很足的。

反正秦二世是慌了。

秦二世:护驾!护驾!

二、临危受命,少府转职

原本小日子过得好好的,突然之间几十万人就打到家门口了,

我们的大宝贝秦二世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

关键时刻,少府章邯向秦二世提建议:

敌人已经到眼前了,人还很多。这个时候我们再去附近的县城去摇人,肯定是来不及了。骊山那边人多,我们可以发给他们兵器来迎敌。

秦二世立即赦免了骊山刑徒,让章邯带着他们去抵挡周文。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我们关注一下:

第一,章邯的职位是少府

少府是秦汉时期设置的岗位,地位可不低,是“三公九卿”之中的九卿之一。

它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皇室的大管家。一方面帮皇室收税,另一方面就是帮皇室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古代,皇室的账户和国库是分开的。像涉及农业的田税和涉及人口的丁税这一类,税收上来都是要入国库,由另一位九卿【治粟内史】来负责。

而山海池泽的税收,则是由少府来负责,进入皇室的账户。

相应的,如果是皇室的各类支出,就是通过少府来扫码支付。

就比如这次,章邯带着人在骊山修陵墓,就是皇帝自己的事,所以这摊子事都由他来负责。

于是【少府】这个职位,你可以说他是财务总监+工程项目经理,但就是和“武将”两个字扯不上关系。

章邯这次带兵出征,相当于文官变武将,转职了。

章邯:大家好,我是技术出身

第二,章邯不是一个人

关于骊山刑徒的数量,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阿房宫和骊山的人数加起来是70多万,两边各自是多少不知道。

而且这是秦始皇时期的巅峰数字,到了秦二世这会儿,还有没有七十万,这就两说了。

小步认为,大概率是没有的,否则后面章邯直接平推就可以了,不用那么辛苦。

从后来的记载来推算,章邯这次能够拉出来的兵力,差不多在十几万这个数量级。

以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觉得章邯就是临危受命的英雄啊。自己跑到骊山嚎了一嗓子,带着十几万人就出去了。

后来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

面对十几万人,章邯如何让所有人都听到自己说的话?如何让他们令行禁止?

除非章邯有【统率光环+霸王色霸气】,否则那十几万人凭啥听他的?

事实上,咸阳城虽然防御力量薄弱,但绝不至于一个人都没有。

那些保卫城市和皇宫的禁卫军肯定是存在的,再加上骊山也有一些驻守的士卒。

这批人才是章邯能迅速拉出十几万人队伍的关键所在。

士卒的具体人数我们不知道,保守一点估计,1000人应该是有的。

他们都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士兵,有着严格而成熟的上下级体系。

章邯将这些士卒作为“种子”,分散安排进骊山刑徒之中,他们每个人如同树木的根系一般,迅速地收拢起身边的人,将章邯的命令传达至每一个人。

有了他们的帮助,章邯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将这股力量投入战场。

骊山刑徒:兄弟们,冲啊!

第三,咸阳的武器充足

要上战场打仗,赤手空拳肯定不行,要有武器、要有盾牌铠甲、要有弓弩箭矢等等。

这些东西可不是想要就能有的。

看看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啥武器都没有,只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当初秦始皇曾经将天下的兵器都集中到咸阳。

《史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小步不知道这个“金人”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

由于秦始皇的这道命令,咸阳是有数量充足的武器装备的。

骊山有人,咸阳有装备。

这是章邯能够力挽狂澜的物质基础,缺一不可。
三、大破周文

周文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应该防御空虚的咸阳城,突然就多出来这么一帮能打的猛人。

看上去声势浩大的农民军,一头撞在铁板上。

史书记载很干脆,就六个字:

大败之,周文走。

就没有任何可以描述的战斗细节。

其实这不难理解,周文一路走来,人数急速增加,又没有打过什么硬仗。

这就让他没时间进行整编训练,也没法让士卒经历战斗的洗礼。

如此乱哄哄一群人,碰上突然出现的秦军,立即就被打回原形了。

章邯:周文,你小子别跑!

吃了败仗之后,周文跑到哪儿了呢?

曹阳。

大概就是现在河南陕州这一片,位于秦函谷关的东边。

看看,这败得是有多狼狈!连函谷关都没守住。

之后,双方有两个多月没动静。

章邯那边好理解,从后来的事情我们很容易看出,章邯不愧是技术流出身,打仗的风格就一个字:

稳!

他打仗从不轻敌冒进,几乎不会主动犯错,而且特别重视后勤粮草的补给。

即使是遭受失败,也不会是伤筋动骨的大败,休养一阵子就能卷土重来。

这种作战风格就很让对手头疼,高防御、高闪避,打不死你也能磨死你。

也只有西楚霸王项羽这种不讲道理的高暴击武将,才能克制章邯。

后面我们会看到,项羽对上章邯,基本上没有什么计谋,就是正面硬砍,破了他的防御。

即便如此,章邯最后也不是被击败的,而是自己投降的。

所以这个时候章邯蛰伏两个多月,一定是在积攒实力。之前虽然首战告捷,但手下的士卒毕竟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战力的稳定性无法保证。

于是这两个月中,章指导必定是补充了关中各县的兵力,增大老兵的比例。同时也可以休整训练、筹措粮草,让这些骊山刑徒迅速成为合格的士卒。

相比于章邯这边的厉兵秣马,周文两个多月驻扎在曹阳不动,这就让人很费解。

如果你还有余力,那么就应该收拢败兵,迅速再发动攻击,不给章邯喘息的机会。

如果伤亡确实很大,那么就应该早早往东撤退,待在函谷关门口实在太过危险。

结果周文就这么不进不退,堵在那儿不动。

小步推测有两个原因:

一是之前那么大的声势,全天下都看着呢。所有人都以为周文要进咸阳了,结果被人家一巴掌呼出来,面子上过不去。

二是周文已经派人去向陈胜求救,请求支援。

可陈胜哪里会有支援呢?

他既没有秦帝国那样充足的物资储备和成熟的后勤体系,也没有萧何这种级别的内政大才帮他搞后勤。

他有的只是一颗狂妄而浮躁的心罢了。

陈胜:周文啊,最近公司比较困难,你再忍一忍~

总之,周文没等到陈胜的支援,等到的是满血满蓝的章指导。

这一次没有任何悬念了。

再次击破周文之后,章邯紧追不舍,在渑池将周文送走。

《资治通鉴》:复走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刎,军遂不战。

周文:我这从头到尾就没露过脸啊~

小步:一个配角,嚷嚷个啥?

至此,关中的威胁解除了。

接下来,章指导把目光投向了关东最重要的一座城池---荥阳。

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