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威震海疆四十年,海陆空全能型的人民海军“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2020-05-12 18:00:19

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鹰击18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在反舰导弹这个方面处于国际第一流的水平!

引子

我国的反舰导弹装备年代是很早的,在1958年就通过引进了苏联的542岸舰导弹和544反舰导弹…这幺早就引进当时技术还不是很完善的最先进反舰武器,说明我国当时的海防形势非常的严峻!由于建国初期人民海军缺乏大中型主力舰,海军力量比较弱小,反华势力则借助海军的优势不断的入侵新中国的领海线,比如说:1962年4月12日 美国海军“狄海文”号驱逐舰窜犯到青岛外海,使用无线的侦听设备对我青岛基地进行电子信号截取…人民海军当时“四大金刚”当中的鞍山舰、长春舰、太原舰紧急出港对美舰进行监视,双方战舰都主炮装实弹进行对峙,经过七天七夜的对峙后美舰撤走…。

这就是当时窜至青岛外海的“狄海文号”(DD727)如果从装备角度来说,美军驱逐舰的单舰火力要强于当时的我军驱逐舰(苏联07型),而当时的人民海军要面对的不只是美国海军,还有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海军,他们也有美援的三十多艘“阳字号”驱逐舰和“太字号”护卫舰,作战能力都强于初创时期的人民海军。

在这种海防形势严峻情况下,我军不但加快“空潜快”建设,还要寻求反舰导弹这样先进的装备在技术上压倒敌人,不与敌舰进行单纯的炮战。

图片里穿着55式海军常服(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船型帽”)的战士身后就是我军542型岸舰导弹(KS–1,空射型北约代号:狗窝),它是我军第一型岸舰导弹,从气动外形上来看它好似一架没有座舱米格–15战斗机,那它为啥要采用这样的气动布局呢?

因为二战后人类进入到了喷气机和导弹时代,对于“高速空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也没有高超音速风洞,所以第一代导弹的气动布局都借鉴了第一代喷气机,不但是苏联,美国的第一代“天狮星Ⅰ”反舰导弹的气动布局也与F86战斗机非常接近。

KS–1岸舰导弹采用机头进气道,安装了一台推力为1500公斤的涡喷发动机(最初米格9战斗机用的RD20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0.9马赫、最大射程100公里,KS–1属于超大型反舰导弹,其战斗部重量高达800公斤!为聚能破甲型战斗部,这种战斗部专门打超过万吨级战舰的厚装甲,万吨级战舰只需命中一枚就会沉没。

KS–1装备到我军之后就暴露出第一代反舰导弹的不实用问题,主要就是制导方面过于原始,该导弹发射后先由预指令配合无线电高度表控制,也就是导弹先预装定岸基雷达捕捉到目标参数,向目标大概其的方向飞行,同时高度表控制它的飞行高度,否则它会一头扎进大海→当导弹进入到中段飞行式时,接收发射营的岸基雷达进行无线电制指令进行弹道修正→末端就更麻烦了!它本身没有雷达,只有一台无线电接收机(雷达信号接收器),需要由飞机或者远程岸基雷达使用雷达照射目标,它再接收雷达信号反射波→最后攻击敌舰。

这幺笨拙的制导方式根本就不实用,当时我国也没有图–16信号中继机,岸基雷达,但是探测距离受到了限制,因为受地球曲面的影响,雷达在地面探测最远的距离在50公里以内,这叫做“视距内”,超过这个距离叫做“超视距”,若是想让导弹发射到视距外,只有两个办法,一种是有飞机空中中继、另一种是将岸基雷达部署在高山上,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但这两种方式对当时的我国要想做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KS–1导弹实际的射程只有30公里,都不如我国当时的大口径岸防炮,并且导弹的价格还非常的昂贵,再加上KS–1体积过于庞大不适宜上舰,所以KS–1在我国服役了2~3年就停止了仿制工程。

上游一型反舰导弹

由于542导弹的不实用,我国开始了对同时引进的544导弹进行了测试,544导弹就是闻名遐迩的SS–N–2“冥河”式反舰导弹,“冥河”导弹(P–15)是苏联在1950年代中期后研制的反舰导弹,苏联海军当时面对的情况实际上与我海军是一样的,也处于北约航母战斗群的严重威胁当中,如果用火炮型战舰去应对也处在下风,所以苏联也是希望尽快有反舰导弹这样的新装备,弥补军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劣势。

上游1反舰导弹完全按照“冥河导弹”图纸仿制的,它是性能要大大高于KS–1导弹,它的制导方式采用了惯性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也就是:导弹发射之后先由岸基雷达照射敌舰的位置,将雷达信号传输给导弹→使导弹沿着雷达指示的方向飞行→当导弹距离敌舰10公里内时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开机→照射敌舰最后确定目标位置,同时引导导弹最终击中目标。

我军“四大金刚”火炮驱逐舰改装成导弹驱逐舰,在舰体舯部安装了2座双联“上游1”反舰导弹发射器,有了反舰导弹之后完全与敌排水量超过万吨的火炮巡洋舰对抗也占有上风。

上游1的这种制导方式大大的减少了发射准备时间和系统之间的信号(数据)传输量,自主能力要比KS–1提高了很多,而且弹体体积缩小比较适合安装在军舰上面,上游1最大有效射程50公里,也要远于KS–1的实际距离,在仿制成功之后以双联发射器的形式被安装在了07型“四大金刚”驱逐舰上、01型和早期的053型护卫舰上,一些导弹艇也安装了上游1导弹,并且发展出了“上游1”岸舰导弹,有了装备反舰导弹的战舰和岸防导弹部队之后,我国的海防严峻形式有了改观,因为“冥河”反舰导弹在“中东战争”当中被埃及海军使用击沉了以色列的驱逐舰舰,名声大噪!成了欧美海军畏惧的武器…因此,外国敌对势力的军舰对我国沿海的袭扰活动大为的收敛。

海鹰出世


在“上游1”反舰导弹服役之后,我军着手对其进行改进,主要的增加它的射程和零部件全部国产化,新导弹从1966年首次进行试验,1973年完成定型,“海鹰1”反舰导弹的主要改进就是增加了弹体圆柱段的长度,可以装更是的燃料,同时更换了更大的火箭助推发动机,通过这两项主要改进之后导弹的射程增加到了70公里。

并且“海鹰1”还被安装在了新型的051型导弹驱逐舰上,安装在051型驱逐舰舯部的“海鹰1”反舰导弹发射器呈“品字形”三联装,前后两座发射器共6枚反舰导弹。

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号”,051型驱逐舰是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型排水量超过3000吨级别的大型战舰,它是“东风5型”洲际导弹的子系统,由于洲际导弹要进行全程飞行试验,距离超过我国边境外5000公里,箭落点在南太平洋,需要派出包括航天测量船、向阳红科考船、远洋打捞船、补给舰…等等大批的海上编队,而编队的护卫需要大型远洋战舰,所以才“东风5洲际导弹”立项开始就安排了051型驱逐舰的研制工作,051型导弹驱逐舰服役之后,慑于“海鹰1”反舰导弹的巨大威力,从此敌对势力的军舰永久性的推出了我国领海,因此海军有了“一舰镇三海”之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当中的“海鹰1号”展品,它在驱逐舰上服役之后也同样的发展出了岸舰型,也使我军海岸防御提高到了70公里,由于“海鹰1”完全是我国自行制造,在装备数量上也由自己把握,它较大数量在我国海岸线部署之后,就再也不会发生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登陆)我国的事情发生了。

军博内“海鹰1型”岸舰导弹机动式发射架,有轮式地盘,可由卡车牵引,在海岸线公路上有良好的机动能力,理论上来说可以部署在我国海岸的任何节点。

军博里面的“海鹰2”岸舰导弹展品,导弹上没有安装助推器

“海鹰1”导弹研制成功之后,随着武器装备要往更高性能发展的要求,我军开始对它进行升级改造,继续加大弹体和改装更大功率的发动机,该导弹在1970年定型,改进后的“海鹰2”导弹成了超大型的导弹,弹长增加到了7.48米(海鹰1为6.6米)、翼展2.4米,重量2998公斤,由于体大身重“海鹰2”只能用于岸舰导弹,战舰上部署是非常困难的,“海鹰2”的射程也增加到了95公里,并且携带一个514公斤的大型半穿甲战斗部,内装40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药,万吨级战舰被击中一枚就会重创或者沉没,5000吨级别舰船会被炸为两截。

“海鹰2”岸舰导弹的作战方式是:发射后导弹急速爬升到1000米空中,2.2秒后助推器脱落,导弹进入到巡航状态,同时高度降至100米,进入到10公里末端之后导弹雷达开启,降低到8米的超低空掠海飞行直至击中目标…“海鹰2”岸舰导弹的服役进一步加强我岸防部队的实力,重型机动发射对于任何战舰都是巨大的威慑,使其不敢接近我国近海。

“海鹰2”受弹体重的影响有些机动不便,为了提高岸防部队的快反能力,又在它的基础上研制了“海鹰4”岸舰导弹,与“海鹰2”相比4型更换了助推器和涡喷主发动机,在弹体中部还安装了进气道,以确保涡喷主发动机正常工作,还使用了航空煤油,不再是临时加注燃料,弹体重量也因此减轻到2000公斤,并且射程提高到了150公里,导弹的发射爬升高度和巡航高度为200/70米,比“海鹰2”的发射/巡航高度降低了很多,更进一步的提高了隐蔽性和打击范围。

海鹰1型和2型在我军战舰和岸舰部队服役了4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进行了多次的改进,不但提高了海军的战斗力还大批的培养人技术人才,理论上来说“海鹰”导弹是第一代反舰导弹,属于最原始的成熟型号,要想在今后的反舰导弹发展上有所建树,就需要从最基础做起,摸透和掌握最初级的理论,奠定基础之后才能更上一层楼,基础就没有打好也不可能有什幺更高的发展,所以说别看“海鹰”导弹现在来看很落后了,但是它却是反舰导弹发展的根本。

“海鹰1”导弹目前舰对舰型随着最后几艘053H1护卫舰退役,也全部退役了,也许还有几个“海鹰4”岸舰导弹型还在服役。

进入到1980年之后,我军的反舰导弹开始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先后出现了“鹰击81/82/83”系列中型反舰导弹,到了21世纪有出现了“鹰击62”远程重型亚音速反舰导弹、“鹰击12”和“鹰击18”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舰对舰型和岸舰型均有发展和装备,导弹的射程已经超过了300公里,反舰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先进反舰导弹大量出现之后“海鹰”系列导弹也该功成身退了,但空军的需要又让“海鹰”这颗老树开了新花,结了新果。

“海鹰”飞天


我军轰六轰炸机早年受技术条件所限,只能使用各种无控低阻和高阻航空炸弹,没有装备导弹类航空弹药,进入到1980年代中期我军对轰六轰炸机的用途加以拓展,其中之一就是增加发射反舰和空地导弹的能力,为了适应轰六轰炸机的载弹量和航空弹药的威力,最终选中了“海鹰2”导弹的弹体为基本平台,

新型空舰/地导弹被命名为“鹰击6”,于2002年定型,导弹的外观与“海鹰2”有所不同,将原来的倒“Y型三片尾翼”改成适合机翼下挂载的“X型四片尾翼”,取消助推发动机,换成一台新型的“涡喷11”发动机,采用弹腹进气道,增加进气量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鹰击6”导弹使用了一些轻质材料,使导弹的重量降为1800公斤,更适合轰六携带。

轰六H型轰炸机,机头下安装了直径更大的数字化雷达,具有强大的对地探测能力和低空地形规避能力(非常重要!轰炸机低空突防是重要的打击手段,但没有地形规避雷达非常容易撞山)和要挂载的“鹰击6”导弹,“鹰击6”最大的改变之处就是用末端电视引导和被动红外线成像双模式引导头替代了“海鹰”导弹的末端雷达引导头。

它的作战方式大概其是:轰炸机可以在200~5000米的空中将导弹解锁投下,导弹自由下降到与轰炸机有100米的安全距离后发动机点火,导弹先使用惯性制导方式向目标飞去→导弹进入到中段之后有卫星对它进行飞行弹道修正和飞行路径制导→当进入到末段时,电视摄像头对目标进行拍摄,并将电视信号通过视频回路传送到轰炸机的座舱显示屏上→轰炸机的武器操纵员可对目标进行人工识别或者人工操纵电视制导信号引导导弹攻击目标。

由于“鹰击6”性能优越、威力巨大、打击准确…等特点,2010年空军又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对电视制导系统进行升级,换装视角更大的电视摄像头和人在回路数据链系统的更新,使导弹在末端拍摄到景象分辨率更高也更加的清晰;武器操控员与导弹之间的数据交换也更加迅捷,新型导弹被命名为KD63(空地63)导弹,以打击固定大型目标和移动速度较慢的目标为主,400公斤的战斗部可以打击山体洞库型掩体,它的最大飞行速度仍然为0.9马赫,但是最大射程增加到了240公里,理论上可以在世界任何型号的防空导弹最大射程外发射打击目标,这也使得KD63成为我国第一型“防区外精确制导弹药”,KD63导弹最大截获目标距离为18公里,最大锁定距离为12公里,自动状态截获固定目标概率为98%,人工干预状态为99%,导弹靶场命中精度为2~6米…这些数据与外军的“战术战斧”或者“风暴幽灵/金牛座”…等先进导弹相比没有差距。

轰六N轰炸机机翼下同时挂载KD63和“长剑20”空地导弹,它们搭档成了人民空军重型对地弹药双雄,形成了240~500公里的远程打击重要坚固目标的能力!这是倚天剑和屠龙刀的配合。

结语


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空军的远航训练,能多次看到轰六K轰炸机携带KD63导弹的画面,大型导弹的好处就是飞行距离远和威力巨大,并且大型导弹体积大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进行多次的设备更新升级,成为了一型新导弹,从“海鹰”到“鹰击6”再到KD63就是这样一步步升级而来,“海鹰导弹”的根儿和主干未变,但却开出了新花结出了新果!

KD63导弹目前是我军主力空射型精确制导武器,在它身上有极多的“海鹰基因”,而我国的反舰导弹的主根也是它,虽然“海鹰”已经永远的飞走了,但它的家族为保卫共和国海疆安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人民海军指战员们是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