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35年,聂荣臻让杨家华去买烧饼,烧饼铺老板无意中帮了红军大忙

2023-08-12 16:59:04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一句诗,是主席在红军翻过岷山、即将取得革命胜利情况下的豪迈吟诵。

主席之所以会如此的欣喜,除了长征即将结束之外,更重要的是大部队终于确定了日后的落脚点——陕甘根据地。

自从战略性转移开始后,革命队伍何去何从一直是困扰党中央的一个难题。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令党中央迟迟难下决断,甚至多次引发争论的问题,最后却被聂荣臻身边的一位警卫员“解决”,而且是通过“买烧饼”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么,这位警卫员到底为革命根据地的最终选择,做了什么贡献?

长征落脚何方?

1934年秋天,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后,踏上了一条战略大转移漫漫征途。

只是该向哪里转移,这个问题在党内迟迟未能达成统一意见。长征途中,党中央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对落脚之处进行过三次重大变更。

长征一开始,党中央本打算率部转战湘西,与那里的红2、红6军团汇合,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后再图大业。

因此,中央红军上路后便沿着江西、广东、湖南边境的五岭山一带,朝着西边一路挺进。

蒋介石察觉到我军的意图后,在江西南部、湖南广东交界、湖南东南、湖南广西边界构建了4条封锁线,并派遣重兵在后围追堵截。

面对敌人的绞杀,中央红军只能一面还击一面转移,沿途损失惨重。

红军大部队出发时有8.6万人,渡过湘江时已经锐减至3万人。毛主席意识到,如果仍然坚持原计划去湘西,中央红军极有可能半路全部夭折。

在这无比危急的关头,毛主席提出了改变计划、进军贵州的建议。只可惜,主席高瞻远瞩的想法被博古、李德拒绝。

好在党内绝大多数人都站在毛主席一边,博古、李德也不得不顺应民意,同意调整队伍日后的行军方案。

最后,党中央决定前往黔北地区,继而向川南方向发展。长征落脚点,迎来了第一次大改变。

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接过中央领导权。毛主席并未固守起初的行军路线,而是随时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对根据地的建设方向进行调整。

遵义会议后,主席显然放弃了以黔北为中心、向川南发展的计划,决定率部渡过长江,在成都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而后不久,蒋介石大军很快又找上门来,毛主席不得不再次调整战略,准备在四川、云南、贵州广大地区内建立广泛根据地,这是长征落脚处的第二次改变。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红军队伍壮大的同时,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红军发展战略方针也被提上日程。

毛主席考虑到四川西北和云贵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地众多,且多高山深谷,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种环境毫无疑问不利于红军队伍的生存和发展。

相较于此,陕甘地区地域宽阔、交通发达,国民党的统治也较为薄弱。根据外部种种形势,毛主席做出了继续北上、在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

这一重大战略方针,很快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这也是长征落脚处最后一次重大转折。

不过,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却骄傲自打、专横跋扈,不仅不同意中央的决策,还执意将队伍带向极端道路,坚持南下。

9月份,毛主席、周总理等人见外部形势危急,且党内迟迟无法达成统一意见,于是果断作出决定,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和军委直属部队迅速北上。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等人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而证明主席决策英明,并为中央红军北上注入极大信心的因素,则是聂荣臻元帅警卫员的一次买烧饼事件。

杨家华买烧饼,意外立功

9月中旬,党中央大军在攻克腊子口、翻过岷山后,来到了甘肃岷县哈达铺地区。这里是一片藏族、汉族杂居的农业区,农业发展还算先进。

饱受饥饿考验的红军队伍进入哈达铺后,各部队纷纷开始补充给养。

率领红2师的聂荣臻落脚哈达铺后,也在第一时间招呼警卫员杨家华:“小鬼,快去买点烧饼来!”说着便从怀里掏出钱递给对方。

杨家华立刻找到了不远处一个老乡,把聂帅给他的钱和自己剩下的钱都拿出来,买了4个烧饼。


杨家华

老板在把烧饼递给杨家华时,顺手就从旁边拿来一张报纸,将烧饼严严实实的包了起来。杨家华接过烧饼,又迅速跑回了聂帅身边。

与聂帅同行的林彪显然很饿,二话不说拿起一块烧饼便吃了起来。聂帅也拿起一块烧饼,还没开始吃便发现林彪那块已经吃的差不多了。

聂帅赶紧拿起纸包,递到林彪面前。林彪又拿了一块之后将纸包还给了聂帅,聂帅推让道:“你比我年轻,多吃点吧。”

林彪没说什么,直接把包着两块烧饼的纸包塞到了聂帅的手里。聂帅拿出一块吃了,另一块则是递给了杨家华。

杨家华立刻摆摆手推脱,聂帅则一脸微笑的表示:“吃吧吃吧,我这是请你帮忙,你不把烧饼吃了,我怎么看报纸?”

不等杨家华拒绝,聂帅便把烧饼塞到他手里,拿着报纸坐到了一旁。在长征的漫漫途中,党中央领导们都喜欢看报纸,这是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

所以每到一处地方安稳下来,警卫员们都会想方设法为领导收集报纸。聂帅拿到手后像往常一样,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

忽然间,聂帅嚼动着烧饼的嘴巴突然停止了,双眼也被定住了一般,整个人纹丝不动死死盯着报纸上的一则新闻。

良久后他大声喊道:“小鬼!通知通讯员,把这张报纸交到毛主席手上!”

随后他对林彪兴奋的说道:

“陕北有根据地!刘志丹率领的红军在那里活动!”

闻言,林彪也很激动:“真的吗?真的吗?”

他连续问了两声,也想看看报纸,不过杨家华已经拿着报纸飞奔至通讯员身边。

聂帅向林彪转达了报纸上的内容:国民党军的一则报告称,刘志丹“匪徒”在陕北活动,政府正在“围剿”......

聂荣臻显然兴奋极了,一副恨不得现在就赶往陕北的模样。其实,聂帅的心情不难理解。

红军自长征以来,沿途受到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堵,部队损失惨重不说,关键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落脚点。

即便前不久党中央确定了前往陕甘地区发展,但毕竟前途未卜,在陕甘地区等待红军队伍的会是什么?这点谁也无法说准。

可现在得知刘志丹的红军队伍没有被剿灭,且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这无疑给了队伍极大的信心。


刘志丹

对于几经周转、历尽磨难、几乎已经陷入绝境的中央红军来说,陕北地区存在红军根据地的消息,宛如茫茫夜空中的一颗明星,为前途渺茫的队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中央红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对于在陕北坚持抗争的刘志丹部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聂帅高兴的团团转了好一会,接着又来到杨家华身边,拍着他的肩膀道:

“小鬼,这次你可是立功了!烧饼买的好,报纸更好!”

说着,聂帅又从怀里找出来一块银元,递给他:“快,把烧饼吃完,再去买几个。”

另一边,通讯员在接到聂帅的命令后,立即快马加鞭把报纸送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手里。

长征落脚陕北

此时的毛主席,正在为大部队的前途忧心忡忡。

在前不久的腊子口战役中,中央红军与国民党的骑兵打了一仗,部队出现了不少的伤亡。

毛主席的心里很难过,因为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中央红军的人数一减再减,战士们的情绪都普遍低沉。看着客死异乡的战士们,毛主席忍不住流出了泪水。

毛主席还专门交代叶剑英元帅:

“我们现在伤亡不起,部队只剩下两个军团了,死一个少一个,这些人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日后的本钱。为了保护好这笔‘财富’,要尽可能的不打仗、少打仗。”

可以看出,中央红军从上到下都对未来出现了迷茫和困顿。但就在这关乎红军队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杨家华替聂帅送来了好消息。

毛主席于1935年9月21日抵达哈达铺,当红2师通讯员赶到时,主席正居住在当地一家名为“义和昌”的药店后院。

从报纸上看到刘志丹部活跃在陕北的消息后,主席也激动的拍案叫好,因为这从侧面证明了党中央北上决策的正确性。

很快,党中央其他人也传来消息,证实了刘志丹部的确在陕北。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杨尚昆回忆道:

“在哈达铺我们知道了陕北有刘志丹的消息,首先传来消息的是聂荣臻,后来我看到了一张红军传单,上面写着‘红军占领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指的就是瓦窑堡,这张传单是刘志丹部印刷的。”


杨尚昆

与此同时,从当时收罗来的国民党发行的报刊来看,国民党军队的确在陕北一带频频与刘志丹部交战,这也证明了陕北根据地的存在。

陕北还存在根据地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中央红军上下的一片振奋。

毛主席迅速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支红军陕甘支队,与陕北的刘志丹遥相呼应,他在大会上激动的表示:

“我们应该‘感谢’国民党的报纸,给我们提供了这么重要的消息。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到陕北去。

从这里到陕北根据地不过400公里的路程,大家振奋起精神,继续北上!”

不仅是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下面的将士们在听到陕北存在根据地的消息后,也一个个精神振奋,往日的奔波劳苦和垂头丧气一扫而空。

很快,毛主席带着党中央和新编的陕甘支队上路了。尽管此时中央红军来到了长征以来人数最少、力量最弱的时刻,但大家的情绪普遍非常高涨。

毛主席一路上不停的跟将士们谈天下局势,鼓舞队伍的士气。他激励众人道:

“我们红军队伍这些年下了两次山,一次是井冈山,一次是前不久的岷山。下井冈山时我们不过千余人,后来很快就发展处十几万人,还创建了中央苏区。

这次下岷山,我们有上万人,还是一支得到充分锻炼的队伍。到了陕北我们很快又会发展起来,那里有关东平原,是自古以来成就霸业的地方。我们要扩大地盘、占领关东平原......”

眼看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毛主席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才挥笔写下《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终于抵达陕西吴起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革命队伍会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从此焕发出新的生命。
结语

长征一途,可谓是处处布满艰险。除了为人所熟知的敌人围剿、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队伍的前进方向也是困扰队伍的一大阻碍,甚至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来说,数万红军将士的生死和命运都需要他们来引导。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不惜屡屡与李德、张国焘等人闹翻,并且几度改变红军的落脚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保住革命的火种。

庆幸的是,毛主席北上陕甘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队伍最危急的时刻,警卫员杨家华的一次买烧饼事件,彻底为队伍指明了方向,并坚定了大部队北上的决心。

从这点上来说,杨家华的确功不可没。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