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苏州拥有太湖70%的面积,但为什么“太湖佳绝处”却在无锡?

2023-07-09 17:00:42

早上八点在无锡当了一回管长,做完核酸,跟着朋友一同前往鼋头渚。江南大多风光秀丽,但无锡是个让我内心充满了喜爱的地方,除了那醉人的景色,它总有种说不出的淡然与平和。我想,这或许与三千多年前,因礼让天下而从中原迁居到此的“至德先圣”吴太伯有关。

公元前1123年,周王朝奠基人公亶父想传位于三子季历及其子姬昌,知晓了父亲之意的长子吴太伯(又称泰伯),为了避免权力之争导致国家出现混乱,便偕二弟仲雍迁居至当时的荆蛮之地,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并用文身断发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甘情愿放弃王位。

泰伯避让王位的事迹传开后,当地的土着居民都觉得他是大德大义之人,因此主动追随于他,泰伯在当地居民的拥护下成立了“勾吴”,成为了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泰伯执政时期带领百姓发展农业,为了灌溉、排洪,还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

吴国在泰伯的带领下日益繁盛起来,吴人都十分爱戴他,在他去世后,吴人悲痛欲绝,竞相采摘鲜花向他的遗体致敬,以至漫山的花草无存,于是大家另想他法,因泰伯生前爱种苴麻,于是纷纷采束麻束系在腰间,从而有了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这一民间风俗。

泰伯死后无子,传位于二弟仲雍,他的高风亮节促成了两个国家的繁荣和延续,孔子在《论语·泰伯》中称赞:“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也被后人誉为“江南人文之祖”。

不过泰伯恐怕想不到,650年后,吴国被越国所灭。协助越王勾践复仇的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后,传说偕西施隐于太湖的内湖“五里湖”育养鲤鱼,还撰写了第一部人工养鱼的专着《养鱼经》。人们为了纪念范蠡,便把五里湖称为“蠡湖”。如今的蠡湖上没有了范蠡与西施泛舟养鲤,却有一座漂亮的蠡湖大桥横跨其上,还有一座时尚现代的无锡大剧院像只巨大的蝴蝶在湖畔飞翔。

跨过最早由无锡着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祖孙修建的宝界双虹桥,在一路绿荫下,我们到达了横卧于太湖西北岸的鼋头渚。记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时觉得自己很没文化,三个字的名字竟有两个字都不认识,不过当看到那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太湖时,我便一下爱上了这里。

作为江苏第一大、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因多年来湖面缩减,现已退为我国第三淡水湖),太湖不仅有着南方式的灵气,也有着北方式的大气,所以这次我要带老爸老妈也来看一看。

那么我们的第一站自然是乘船游太湖,并去太湖中的仙岛做一回仙人。感谢无锡的朋友帮我提前安排好这些,并陪我们一同游玩、讲解,我与这位朋友相交并不深,但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都相谈甚欢,在这位无锡人的身上似乎总能让我看到泰伯的影子,为人真诚,宽厚实在。

无锡被称作“太湖明珠”,可实际上它拥有的太湖面积远不及苏州大,但郭沫若的一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确实准确地道出了鼋头渚在太湖中的地位,它既有着山外有山灵秀的韵味,也有着湖中有湖似海的雄伟,作为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不仅集结了无锡的气蕴,更是整个太湖风光的精华所在。老妈和我一样,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并说这是这些天我们出来看到的最美的地方。

远处古老的七桅罛船曾是太湖上世世代代渔民的家,那时候太湖的渔民是不下船的,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船头的是水手舱,中间是厨房,后面是一人家的住处,厕所在船尾。

相传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21岁的徐霞客就是乘坐这种七桅古渔船从鼋头渚出发,开始壮游华夏,历经几十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并写下了着名的《徐霞客游记》。不过不知那时徐霞客有没有也登上过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位于鼋头渚西南2.6公里的湖中“三山”之上,船行大概20分钟,因上岛大有登临“蓬莱仙境”飘飘欲仙之感,故称“太湖仙岛”,又因这组湖中小岛形如神龟,也称“乌龟山”。看起来只有三山的太湖仙岛实际上是由东鸭、西鸭、大矶、小矶4个小岛组成,但总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

上了仙岛,先是一个飞檐翘角的“太湖仙岛”大牌坊,后面的汉白玉影壁雕刻着“玉帝巡天回銮图”,好似跨过牌坊便进入了仙界。

汉白玉影壁之后是亭廊连结的会仙桥,这里连接着仙岛的精华西鸭山。

上山之前会看到一座有圆窗的鸳鸯亭,亭外的湖水边挂着两枚巨大的同心锁,两个大锁的吊绳上密密麻麻地扣满了一个个刻着字的小锁,这画面也勾起了我十几年前来鼋头渚的记忆。

我记得当时这同心锁并不在岛上,却也不记得它到底在哪里,只记得在湖边,旁边有工作人员出售小锁,10元一把,并负责刻字。众多情侣买了小锁,刻上两个人的名字,锁在锁链上后,把钥匙拔出,使劲一抛,将钥匙扔到太湖深处,寓意着两人要永结同心、不分离。不知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生锈或早已被取下的小锁有没有真的锁住你们的爱情。

同心锁的对面有个月老祠,这布局还蛮有意思,成双入对的去锁同心,单身狗来拜月老。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正是疫情期间,不管是同心锁前还是月老祠前都几乎没有游客,不过周围盛开的桂花让空气里都充满了甜香。

月老祠旁边的这个大铜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钱——《太湖通宝》,有吉尼斯纪录,直径3.06米,重2.5吨。摸摸铜钱,沾沾财运。

从月老祠拾阶上山,可以看到我国唯一一个在岛上的道观——天都仙府,青山环绕,远离红尘。

继续向上是天街,实际上就是岛上的一个商业街,古色古香,只是疫情期间开着的商铺非常少。

继续顺着石阶走是太湖仙岛上的标志性建筑——灵霄宫,高42米,七层九重檐,朱红琉璃顶。大殿里的玉帝神像高18米,是目前我国最高的玉皇大帝像,足足占了三层楼,这三层的周围都是神仙世界的浮雕和壁画,但不能拍照。

从灵霄宫向下是大觉湾,汇集了佛教、道教、石窟等文化和艺术。这组石窟很像是洛阳龙门石窟造像群中的代表之作——大卢舍那像龛。

这尊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中南宋时期的精品造像,营构了佛祖涅槃时宁静肃穆的氛围。

石窟前,9米高的道教创始人老子像面向大湖,盘腿而坐,身后的灵霄宫在青山秀水中犹如琼楼玉宇。

仙岛的面积虽不大,猫却不少,或许是因为疫情游客太少,只要有人投喂就都一股脑地围了上来。

顺着湖边返回游船,返航的路上才仔细注意到原来鼋头渚真的像是一只湖面上伸出脑袋的大龟,所谓“鼋头渚”的“鼋”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龟鳖类爬行动物,“渚”是深入湖中三面环水的陆地。从地质上来说,鼋头渚是造山运动中的奇迹,太湖水千百年来的冲刷、切割,造就了大鼋卧于湖中的奇景,故而得名“鼋头渚”。

而在传说中,这大鼋却又和范蠡与西施养鲤有关,他们为了防止鲤鱼跃龙门变成龙飞走,便将大鼋放于太湖中看管鲤鱼,鼋头渚便是大鼋化身而成。关于鼋的传说除了范蠡养鱼外,还有传说是女娲补天锯下鼋的四腿作为撑天柱,大鼋便只能浮在了太湖上。还有人说鼋是龙的儿子或是龙的唾液所化,故而身圆如点。

下了游船,我们才开始真正地游览鼋头渚,码头不远处由郭沫若题写的“太湖绝佳处”的牌坊曾是鼋头渚景区的老大门。

牌坊后有一片荷塘,被长春桥樱堤分隔着太湖,无穷碧的莲叶后是古香古色的绛雪轩,亭台廊榭,小桥流水,既有着江南园林的景致,也有着山乡田园的风光,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春季,否则湖堤上如雪的樱花会把这里变成一个绝等浪漫之地。

很多人不会想到,这样大面积的美景最初其实是由私人打造的。1916年,无锡商人杨翰西在鼋头渚买下大量土地打造横云山庄,当时的鼋头渚因长期伤于樵采而元气大伤,于是他在这里植树种果,并围芦荡、筑长堤、种菱养荷、栽培垂柳、樱花等观赏花木,杨翰西的横云山庄先后形成了“藕花深处”和“长春花漪”两大植物景观,园林开始在鼋头渚的山水之间发挥魅力,再现了李商隐“樱花永苍垂杨岸”的诗意。

沿着湖堤往前走,太湖水域仅存的一艘数百年历史的七桅罛船静悄悄地停在湖中,它由百年柏木打造,船型为南宋岳家军水师战船改建,长27米,宽5米有余,船中共有13舱,7杆帆桅,顺风六级鼓帆,船速可达每小时20公里。

再往前,是杨翰西打造的“藕花深处”。当年杨翰西邀高邮名书画家王荫之先生和名画家王陶民先生来他的横云山庄游玩,王荫之在此见到李清照词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之境十分喜欢,不仅为荷塘中的小亭题了“藕花深处”匾额,还题了“到此忘机”四字,意为到了此地让人忘却世俗,超然世外,如同李白诗中“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之意。

走到鼋头,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上世纪80年代无锡的旅游口号——无锡充满温情和水。三千年前的泰伯、三万六千顷的太湖,蕴含着历史,孕育着文明。

大石头的背面是由日本着名和平人士、诗人、作曲家中山大郎和山田广作先生谱写的《无锡旅情》。改革开放初期,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下,日本民间发起了一个樱花援助会,每年用在日本民间募集的钱购买樱花送到无锡来栽种,他们在无锡选了两个地方,鼋头渚就是其一,所以每年春天,无锡的鼋头渚都与日本弘前的樱花园和美国华盛顿的樱花园并列成为世界三大赏樱地。当时这首歌由日本着名歌唱家尾形大作演唱,风靡亚洲,许多国际友人也是通过这首歌知道了无锡,慕名而来。

站在鼋头眺望太湖和刚才我们登陆的仙岛,湖天一色、远山如黛,美得像画一样的景色让人不忍离开,真真是“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1928年胡适来此,也深深被这里的美景、人文所折服,离开时说,“迟至来年夏季,必买舟重游,领略湖光山色。”1946年11月,蒋介石赴无锡过寿,也曾与宋美龄一起坐船横渡太湖,游访鼋头渚。

关于太湖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有“泄湖成因说”、有“河流淤塞说”,还有“火山喷爆”、“陨石撞击”等多种猜测,至今学界未有定论。但无论是何种,它都孕育了江南的文明,并富足了江南。

在千万年的冲刷中,还造就了沿岸的奇观美景和湖上奇观“海蚀平台”。在漫长的太湖地貌发育史上曾有过三次陆海变迁,距今约12万年。在这过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经意地留下了湖边这些大片裸露岩石上似鱼鳞般密布的"弹子窝”,正如有着“大浮老人”之号的秦观后人秦敦世在诗中所言:“海水啮之孔干百”,沧海桑田寻常事,却在人世间留下了多少赞叹与感悟。

鼋头处还有一座高13.1米的灯塔,始建于1924年,最开始也是由无锡本地的一位豪门绅士所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一天夜晚,华题蓉乘木舟游太湖,由于天气不好,湖面一片漆黑,毫无方向,误入湖心,险些翻船。经此一难,华题蓉便在鼋头位置立杆悬灯,为来往的船只指明方向。60年后,他的后人又发动社会各界集资,建造了灯塔。

灯塔后不远处是秦观后人秦敦世题写的“鼋头渚”碑,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也是鼋头渚最为出名的景色。

向着“鼋渚春涛”的方向望去,重檐翘角的霞绮亭下有“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摩崖石刻。清光绪年间,四川人廖伦在无锡做县令时,曾携友同游太湖,小舟飘荡至鼋头渚时,他见山势壁立,水面阔达,仿若千年的吴越文化,太湖的精华竟都倾注于此,于是挥笔题就“包孕吴越”和“横云”两组大字,并命人刻于此处峭壁之上。

古时,太湖的南面属于越国,而包括鼋头渚的北面和东面(今苏州)属于吴国,太湖把吴、越文化包容在了一起,吴、越文化也在太湖的孕育下繁荣发展,因此太湖“包孕吴越”,气象万千。“横云”则是指在烟雨迷蒙时,从太湖中远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这一带的湖岸好似横在空中的彩云,因此杨翰西也把他打造的山庄称为“横云山庄”。

在“包孕吴越”和“横云”两组石刻前面的涵虚亭下还有一组“明高忠宪公濯足处”的石刻,这是为纪念明朝“东林八君子”之一的无锡人高攀龙。

天启元年(1621年),辞官已久的高攀龙重新被启用,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但不久就因魏忠贤的诬陷而被罢黜。再次回到无锡,他站在鼋头渚一浩胸襟,当双足浸于湖水中时,沉闷的心情豁然通达。不过天启六年二月,高攀龙再次遭诬告,他不堪屈辱,投水自尽,直到崇祯时期才平反昭雪,赐谥号“忠宪”。

“鼋渚春涛”再向前是大鼋的青铜像,我们前面讲了大鼋的各种传说,但最多的传说都说它是龙的儿子,所以雕像中大鼋也是龙头、龙爪。太湖古称“震泽”,相传夏朝时因湖水泛滥,大禹前来治水,他用开山斧劈开犊牛山使洪水退去后,看到湖边有一块色泽光亮的石头,他劈开石头,只见一只神气十足的大鼋昂头而立,从此大鼋成了镇守震泽的神兽。

鼋头渚景区中的景点其实还有很多,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走了最精华的部分。从震泽神兽往回走,连接长春桥河堤上的樱花树在此时并不显眼,但我知道等到来年3、4月,这里将拥有全世界最美的春天。

在杨翰西的横云山庄建造之后的十多年间,鼋头渚一带又建起了大量私家园林,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蔡缄三的退庐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27年无锡厘卡局长王心如所建的太湖别墅,包括方寸桃园、松庐、七十二峰山馆、万方楼、天倪阁等,其子王昆仑后又修了万浪桥、齐眉路。找个春天,我会再来一一欣赏。

从鼋头渚出来,必须还要让老爸老妈尝尝着名的“无锡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不需复杂的做法,只清蒸就很鲜美。吃蟹的季节当然还要品下太湖蟹,可惜店家的蟹十分不好,但信誉倒不错,确认了不好便主动给退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