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7万大军几天内被打崩,战损比超15比1,这仗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2023-08-01 16:59:37



抗日战争中,由于敌我武器装备以及兵员训练程度上的差异,敌我战损比上,我方通常是很难占到便宜的。

以全面抗战前期的淞沪会战为例,我方集结了当时国内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与日军主力军团决战,日军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则达25万余人,我与敌之战损比为6比1。

而以当时取得大捷的台儿庄等战役而论,即便我方取胜,战损比通常也在3比1的水平。而如果说纯粹败战的话,战损比例还将更加悬殊。


但这个悬殊通常也是有限度的,8比1甚至10比1基本算是极限了。不过谁也想不到的是全面抗战中期,竟然还打出了战损比几乎在15比1以上的败仗,这场仗就是着名的中条山会战。

中条山是山西南部、黄河北岸的一道山脉,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


山西大部沦陷之后,阎锡山的晋绥军余部位于晋西南地区,而卫立煌所统率的中央军则驻扎在中条山一带,并在中条山建立根据地。

由于中条山北可反击山西腹地、南可扼黄河渡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当时自华北溃败下来的中央军及部分地方军即以此为据,与日军对峙。


中条山地区中国军队兵力最多时,曾有第2、第5、第14、第22、第36集团军所部,总兵力达30万人以上,而日军为了看住这支大军也长期部署了3个师团与之对峙,在1941年之前日军先后13次攻击中条山,但均未奏效。

当时间进入1941年,日军为了解脱这3个师团的兵力,决心集中更多部队解决中条山的中国军队,使得其华北占领区连成一片。


自1941年5月起,日军集结了6个师团、3个旅团约10万兵力(日军此时各部均有占领任务,无法集中全部编制力量)以及300多架飞机发起了所谓的中原战役(即我称之中条山会战)。

中国军队当时在中条山驻防已有3年之久,此地也有所谓的东方马奇诺之称,但谁也想不到的是,日军攻击发起后,一发不可收拾,仅仅几天时间内就将国军阵地打崩,20天不到国军主力即退出了中条山。

战略区域丧失的同时,国军部队也损失惨重,据日军统计,中国军队伤亡42000人,被俘35000人,加上其他损失,当在10万以上;日军损失为阵亡673名,负伤2292名,总伤亡不到3000人。


而根据第一战区自己统计的数据,伤亡官兵25066人,失踪官兵21611人,损失步骑枪13425支,轻机枪748挺,重机枪256挺,手枪1160支,迫击炮135门,山炮14门,掷弹筒457具。

按照日军的统计数据,战损比达到了26比1;而按照自情自报原则的话,战损比也达到了15比1以上。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以中央军为主力的部队打出了这样的战损比,而且还丢掉了战略阵地的战例也确实不多,以至于委员长将此战称之为抗战以来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的溃败不是没有原因的,是多重原因造成的结果。


装备精良,且有10万之众的日军,客观上强大是不能忽视的,但我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首先,从兵力上来看,1941年5月的中条山驻军已经不复往日30万大军之盛了。

卫立煌在战后的报告中称,1939年以来自该区调出的部队计有第2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22集团军、第36军集团军一部或全部,剩下的则是第5和第14集团军,总兵力只有17万人,比先前缩水了差不多一半,而且主力部队第4集团军也被抽走。


剩下的17万人,这还只是编制数字,当时国军各部缺员严重,有的连队仅有三四十人。而即便是如此缺编,中条山国军还要抽出三分之一的战斗兵员去承担运粮等杂项事务。

以缺编严重,训练不足的17万人跟日军10万之众大战,实际上已经是败局已定了。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中条山驻军此前虽与日军有过10多次交锋,但日军投入兵力不大,而且也非全面攻势,因此国军损失不大,但敌情意识也比较薄弱。


根据战后军事委员会的总结中称,中条山驻军数年时间内驻扎地域均未有大的变更,致使情报全为日军掌握,而构筑工事也非常马虎,在很多重要据点上不能坚强守备。

而且中条山驻军对日军进攻的强度误判严重,严重低估了日军的进攻兵力,致使失败演变成了溃败。

当时,中条山所属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卫立煌。卫立煌在开战前一个月并不在战区,而是何应钦在部署,到开战时卫立煌才到位指挥,但接的是何应钦的摊子。


何应钦本就不以指挥部队见长,卫立煌称其“军事思想已落伍,其建议、思想,皆为北伐时代小兵团之办法”,卫立接手之后依然不能挽救败局,只能尽力补救,减少更大的损失。

在卫立煌自己的检讨中也总结了11条原因,除上述所提及者,还有作战区域地域条件太差、我军武器装备落后、通信装备太差、士兵体力意志不足等因素。

而委员长则对卫立煌十分不满,称“此应由卫立煌不学无术、处置疏忽所致,然而彼丝毫不自觉其过与责任之重大,可痛之至”。


在以上多种因素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中条山战役的惨败,此役除基层士兵大量死伤外,高级军官也损失颇重:计有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自杀殉国、第12师师长寸性奇中弹牺牲、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作战牺牲、第22师少将副师长梁希贤投黄河自尽、第24师副师长陈文杞作战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