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为何说郑和下西洋其本质就是远征?看郑和干的事,停航太可惜了

2023-05-19 17:03:13

啥叫远征?带有军事和政治目的的征途就叫远征。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将大明王朝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它还是支撑朱棣连年征战的经济动力。就算一个普通人做事都有其目的性,更何况是一个通过殊死搏斗,刚刚靠武力夺取了王位的皇帝呢?朱棣会傻到将大把大把的钱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上吗?一生都在奉行实用主义的朱棣不仅通过下西洋为明朝赚取了海量的真金白银,他更大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套以明朝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朱棣做到了吗?他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出色,不信请看!

·绝对世界第一的无敌舰队

郑和下西洋带不带军事性质,不能只听别人瞎忽悠,更不能像乌合之众一样地人云亦云,咱们要用结合现有的历史资料,用真实数据来做一个合理的推理不就完了吗?

1、郑和旗舰长136米,宽58米,设计为战舰模式;

2、舰队配备各类战舰共计255艘(舰上配备有各式火炮);

3、一次出海的官兵为27870名帝国的“特种兵”;

4、航海路线围绕着中国海和印度洋,最远至非洲;

5、出征过程中灭一国,抓一国国王一次,直接用武力“纠正”他国内战数次;

6、郑和的军舰被叫做“宝船”,含义为寻宝之船;

7、下西洋的时间分别在1405、1407、1409、1413、1417、1421年;

8、朱棣五次远征漠北分别发生在1410、1414、1422、1423、1424年,最多时一次就出兵50万人;

9、朱棣在1407年征服安南(出兵30万人),并将征服后的安南正式划成大明帝国的一个省;

10、重建并迁都北平在1421年(耗时20年,总计用人40万),重修长城用了14年(1410-1424),这两个工程的花费比打仗更耗钱;


这还不算朱棣耗时4年的“靖难之役”和花费5年时间精修永乐大典花费的巨额财政支出。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些数据出来呢?因为聪明的读者会通过时间和事件上的对比来发现仅仅靠明朝自身的财政是根本完成不了那么多的战争消耗的。无论是5征漠北,3征安南,迁都或精修永乐大典,它们的花费都远远超过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就现有的历史资料合计,明朝朱棣年间的财政支出是帝国财政收入的3-4倍。如果明朝没有外援,在不能贷款的情况下,明朝是靠什么来实现帝国鼎盛的呢?

而6次下西洋的时间还和朱棣向外扩张的战争时间是重叠在一起的,恰好明朝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鼎盛,而郑和下西洋的收支材料恰好被反对重启下西洋计划的刘大夏付之一炬了,难道这一切都那么的巧合吗?


很明显,明朝是靠外部输血,也就是说朱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为明朝赚取了海量的外汇,朱棣又通过这些外汇帮明朝实现了领土和声望的双重鼎盛。作者为何那么肯定地说朱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为明朝输血的呢?我们不妨查查历史上其他国家的海外航运轨迹,案例如下:

1、黑船抵达日本后,日本被迫对外开放口岸,从此日本被吸血;

2、八国联军炮击天津炮台后,大清国被吸血;

3、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抵达印度后,印度被吸血;

4、日本舰队抵达民国的海岸后,民国被吸血;

5、同样的道理,曾经的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不都一样吗?

无论是英国、美国或日本,当他们的舰队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别人的国土上时,无论他们怎么高举着一套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着名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的真实目的都是为了殖民,或领土殖民或经济殖民,不是吗?

在绝对优势的武力威慑下,小国敢不和大国进行“友好而又和平的互惠贸易”吗?当日本发达之后美国说了,是美国的黑船帮日本解放了自我,日本应该感谢美国当年对日本的入侵和经济殖民,这样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古至今改变过吗?当然,郑和舰队是一支和平的舰队,是一支的友好的舰队,是一支传播文明和善意的舰队。


郑和舰队是什么样的舰队?我们剖析来看:

1、郑和是一位有着卓越战功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2、舰队上的27870名战士都拥有多年的实战经验,是帝国最精锐的士兵;

3、舰队所到之处无论海盗或沿途诸国谁敢反抗就灭了谁;

4、舰队出海时满载着明朝的土特产,比如茶叶、丝绸和瓷器;

5、舰队归来时满载着一船船的黄金、白银和香料等真金白银;

6、舰队多次介入沿途诸国的内部战争,并成功地帮助诸国组建了一个个能让明朝满意的合法王国;

7、舰队每次都承载着各国的外交使臣甚至国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交和军事组织;

8、舰队停航后明朝国运立刻就衰落了下来,这是巧合吗?

9、舰队停航后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私人武装走私集团,并将明朝拖进了沿海内乱的无底深渊;

10、如果下西洋能继续下去,明朝会不知道越南和柬埔寨的稻子一年几熟吗?明朝还会缺粮吗?明朝还会错过大航海时代吗?明朝还会缺钱吗?中国还会被西方小国所超越吗?

既然下西洋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还遭到了明朝当时和以后的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呢?这就是涉及到了人性的丑恶和利益之争。书写明朝历史的人是文官集团,将明朝带入死亡之海的人还是文官集团,文官集团的笔能不为自己辩护吗?

在利益面前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成王败寇之别,不是吗?

明朝的精英们为什么一个个都扯着嗓子反对下西洋?难道他们真的不明白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吗?部分原因却出在明朝皇室自己的身上。

1、朱元璋和朱棣都太喜欢吃独食了,他们自己吃肉,别人喝口汤都要被杀头;

2、在朱元璋和朱棣这样有着绝对控制欲的强权王者下文官集团是羔羊,一旦政治强人死了文官集团必然会报复并奋起追求自己家族的利益;

3、下西洋是官方行为,明朝实施的是历史上最严的“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也就是说钱只能我赚,你不能赚;

4、“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皇室就彻底失去了朱元璋和朱棣时代的霸权,从此他们由“刀俎”变成了“鱼肉”,帝国的最大收益也从皇室转移到了文官集团的手里;

5、终止远航之后,明朝先后出现了刘大夏武装走私家族,王直武装走私家族和郑芝龙之海上霸主,这些利益原本都是属于明朝皇室的;

6、为了利益,开始是明朝皇室不允许文官集团涉足海洋业,同样是为了利益,后来文官集团又不允许明朝皇室涉足海洋业,报应不爽;

毫不夸张的说,郑和下西洋为明朝皇室承载着经济输血、外交和建立以明朝为中心之世界秩序的重任,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被中外学者大书特书的原因所在。古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璧有罪。当一块肥肉太过诱人时,谁不想扑上去吃一口呢?郑和下西洋仅仅只是明朝皇室一个家族的蛋糕,而非像像英国那样是整个英国贵族集体的公共蛋糕,这才是郑和下西洋夭折,明朝海洋贸易从皇室转向文官集团的根本利益之冲突,不是吗?

任何一个帝国都没有像朱棣那样不间断地对外扩张的,任何一个帝国也没有像朱棣那样通过下西洋来实现帝国之强盛的,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远征如果能一直进行下去中国又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