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项羽占尽优势,为何最后还是败给了刘邦?恰好印证毛主席的一句话

2023-03-26 17:05:05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关节点之一,楚汉战争胜负的原因颇引人注意。

战争初期,刘邦领导的汉军军事力量远远逊于项羽的楚军军队。

双方对战之时,汉军甚至出现过全军覆灭的惨烈状况。

可有趣的是,战争愈发展到后期,汉军便愈强大,直至打败楚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力量弱小的汉军为何能最终打败强大的楚军,并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呢?

对于这一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如“用人说”、“天命说”。

这些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胜败的关键原因。

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其本身是极具政治性的。

因而,只有用政治眼光去回顾这场战争的时候,方能发现其中风起云涌的阶级利益之争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秦末危机大爆发的可能:阶级冲突不断

尽管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政权。

但作为上古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贵族政府,秦朝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并不是说,秦朝时期才出现阶级矛盾。

而是说,秦朝时期的阶级矛盾相当突出。

以至于聚成了一股逆写帝国的力量。

早在战国时期,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便若隐若现。

只不过由于当时各个诸侯割据一方,农民也相应地分散开来,尚未聚集在一起。

因而,此时的农民队伍尚未形成一定的阶级力量,也容易被统治者所忽略。

等到秦朝统一,并实行专制统治之后,原本分散的农民队伍也因集权的需要被迫聚拢在一起.

时间一长,他们也要为阶级内部的联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的严刑峻法、苛政暴政。

此举使农民队伍不得不萌生了与官方对抗的意识。

《汉书》中曾记载:“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在繁重的徭役面前,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得服从官方的安排。

而承受不起徭役之苦的农民,其尸首却只能暴露在荒野之中,无人问津。

试问,生活在这般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谁能不反抗?

颇为讽刺的是,此时的农民并没有办法反抗。

统一之初,秦始皇便将天下的军队,均收拢在都城咸阳。

这样做为的就是削弱地方的武装力量,避免农民队伍渗入军队,引发不必要的骚乱。

与此同时,为了管控底层民众和士阶层,秦始皇按照李斯的计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严格的思想控制。

他派专门的监察人员巡视每家每户的动向,推行文化恐怖主义。

一旦百姓表达了对官方的任何不满,那么他将面临的便是“弃市”的严刑。

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之中,百姓虽然苦不堪言,但却没人敢反抗。

只是无人敢反抗,并不意味着这股反抗的力量就此消亡。

相反,潜藏在农民队伍、士阶层之中的力量因为被外力压制,更加膨胀开来。

除此之外,秦政权还急需处理与关东六国旧贵族之间的关系,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

众所周知,秦始皇非仁义之君。

因而在面对六国旧贵族之时,他并不讲求宽恕处理的手段,而是选择暴力的镇压方式。

在位期间,秦始皇多次东巡,为的就是镇压分散于地方的旧贵族势力。

与此同时,秦朝还明文规定,天下富豪十二户均需迁移至咸阳,受皇权的直接监管。

当时,为了护住自身及家族的安稳,不少旧贵族隐忍服从秦政权的命令。

但他们对秦政权灭国的仇恨却始终铭记于心。

加之当下的窘境,时刻都在提醒他们:不可忘记谁是自己的敌人。

项羽、项梁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这也决定了当他们举起反抗大旗的时候,只能代表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出身的项羽:拒绝分享利益

秦始皇驾崩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便再也无法被帝王个人的政治光辉所掩盖。

其彻底暴露出来。

年幼的秦二世,显然无法妥善地处理这些矛盾。

而天下苦秦久矣。

此时,陈胜奋臂而起,顺利地得到了众多底层民众的响应。

《史记》记载道:当时郡县中备受折磨的百姓们,纷纷起义杀掉了所属郡县的官吏人员,以表示对陈胜的呼应。

无数支反秦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形成。

随着起义队伍之间的大大小小战争,原本遍地零散的队伍迅速整合成几股势力。

其中,刘邦、项羽两大集团便是力量较大的队伍。

如前所述,项羽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

因而,在巩固自身力量的时候,项羽听从范增的说法,先后联合六国的旧贵族。

靠着旧贵族先前积累的财力、兵力等,项羽集团在早前的战争中几乎是连胜状态。

其极为迅速地拿下了地方的统治权,成为天下霸主。

按理来说,照着这个势头,项羽打败刘邦,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指日可待。

遗憾的是,项羽对新政权的谋划,与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联合旧贵族的项羽,带着对秦政权的仇恨,势要恢复先前的政治状态。

巨鹿之战大捷后,项羽便将手中的地盘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分封给手下的将领。

分封之始,项羽声称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合理的秩序。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项羽并没有顾及到先前帮助他的六国旧贵族利益。

如西魏王豹。

因其只是中途加入项羽集团,算不得项羽亲信。

在分封之时,项羽只是在名义上抬高了他的名分,并没有给予任何实际的利益。

相反,项羽还将西魏王豹原有的地盘重新划分了出去。

这导致西魏王豹到手的地盘远远低于其割据为王时期。

更过分的是,这些从他人手中划分出来的地盘,最终被项羽分封给了自己的亲信。

亲近项羽集团的、对项羽有恩的人皆在此次分封中。

他们或是得到了大面积的地盘,或是拿到了风水宝地。

如此一来,原本倚靠于项羽的旧贵族们,也就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不愿意辅助于他。

最终,众人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

如被项羽忽略的彭越就接受了田荣的将军印,率军击败了楚军的重要将领萧公角。

不过,仅是旧贵族的离去,并不足以使得项羽集团力量极速下降。

最为关键的是,还在于农民队伍与士阶层。

项羽虽然痛恨秦朝的暴政统治,但他并没有反对暴政。

相反,项羽接下了暴政的传统,不断地坑杀百姓。

在攻打襄城之时,项羽因久攻不下便积攒了不少的怨念。

襄城一举拿下之后,便坑杀了城内百姓以解心中愤恨。

可以这么说,项羽所到之处,无不烧杀劫掠。

他将自己对秦政权的愤怒,全都发泄在了百姓们的身上。

长久以往,项羽也就失去了得天下最重要的东西:民心。

除此之外,项羽常被人戏谑的缺点便是用人不当。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这是影响楚汉战争最为重要的因素。

诚然,项羽在识人方面或许比不过刘邦。

但究其根本,并不是项羽不识人,而是他不愿与士阶层分享利益。

项羽任人唯亲,既不信任士阶层,更不愿意将亡秦之利分与士阶层,取得他们的忠诚。

纵然士阶层中不乏能够帮助项羽拿下天下的奇才,但他仍然拒绝与之分享利益。

从这一方面来说,项羽的格局太过狭隘。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想当另一个版本的秦始皇。

也就是,将所有利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尽管项羽率先拿下了时局的掌控权,但仍然无法笑着走到最后。
克敌制胜的刘邦:与天下同利

项羽拿下时局掌控权之后,刘邦不得已退居偏远的巴蜀之地,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机。

出乎刘邦意料之外的是,时机很快到来。

由于项羽分封不公的原因,先前归顺于他的旧贵族纷纷起来反抗。

项羽只好暂时放松对刘邦的管控,与其他部队交战。

借此喘息的机会,刘邦不断东进,拿下了不少地盘。

地盘有了,刘邦也学项羽分封诸将。

但他的原则却不是亲疏远近,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

简单点来说,这座城池是谁拿下的,那么刘邦便赏给他做封地。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韩信、陈平、王陵等人相继归顺刘邦。

纪信、周苛更是不惜以性命报答刘邦的恩情。

同样,面对士阶层和底层百姓,刘邦也大方地分出自己的利益。

谋士建功之后,刘邦直接在众人面前赏赐府邸和土地,一举赢得谋士的好感。

项羽攻下城池后,不在意士兵掠夺百姓财产的行为。

刘邦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但严禁士兵仗势掠夺财物,还将收来的钱财一一散给底层百姓。

此外,从底层小吏做起的刘邦深知,百姓对暴政的怨恨。

于是,其便顺应民心,一举废除了秦朝立下的严苛律令,改行新的律令,安定社会秩序。

刘邦如此种种行径,直接赢得了士阶层、农民队伍和六国旧贵族的好感。

因而,当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大批的农民自愿发起支援,谋士们竭尽心力谋划策略,六国旧贵族冲锋陷阵。

这才促成了刘邦的胜利。
结语

项羽、刘邦两个集团截然不同的立场,最终决定了楚汉战争的结果。

刘邦尽可能地牺牲自己利益,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为的是新政权的长治久安。

项羽沉浸于一时利益带来的快乐之中,毫无顾忌地站在了各个阶层的对立面。

战争,是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角斗。

谁能稳住局面,赢得人心,那么他便是最终的胜利者。

其实这个观点一直延续到国共斗争同样存在。

共产党最终能取得胜利的关键,除了领导人的英明指挥,还有就是毛主席永远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正所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