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孙中山先生百年前的4个预言:已实现3个,第4个也将成真

2023-02-06 17:05:02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着作《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他对于建设民主化中国的畅想,这些想法在当时听起来是“天方夜谭”,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百年后将这些畅想一一实现。

孙中山与《建国方略》

孙中山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伟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先驱,是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是建构我国现代国家建设宏伟蓝图的第一人。

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以孙中山为杰出代表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建国方略》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光辉着作。

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后,袁世凯仍然选择复辟帝制,张勋也紧随其后复辟帝制,段祺瑞甚至公然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欲挽狂澜于既倒,均以失败告终。

这让他大受挫折、心灰意冷,于是寓居上海,对其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即是孙中山《建国方略》的直接来源。

《建国方略》是三个部分一一《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集,分别出版于1917年-1919年,1923年合编为《建国方略》。

为了改变当时中国贫弱不堪的落后面貌,孙中山厉声疾呼,发展实业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只有实业壮大了,中国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为此,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为中华民族勾勒了一幅宏伟的现代工业化战略蓝图,《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十项。

一是交通的开发,譬如提出建设铁路10万英里,公路100万英里,修竣现有运河,开辟新运河。

二是商港的开辟,孙中山提出将来中国需要在东部、北部、南部各建一个超大港口,同时在沿岸建设商业港、渔业港等。

三是在港口、铁路等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新式市街、各种公用设施。

四是水力的发展。

五是发展钢铁冶炼、水泥制造等工业。

六是矿业的发展。

七是农业的发展。

八是新疆、蒙古的灌溉。

九是在中国北部、中部建森林。

十是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孙中山把建设分为两类:“有精神之建设,有物质之建设”,并且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提出要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这样才能恢复中华民族的地位。

孙中山相当重视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他认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采取摒弃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既不可过分信仰外国,也不可全盘否定本国,而是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于外国文化应该取其所长以补我所短。

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加以融贯,形成一个适应于本国国情、合乎于国民需要的新文明。

近代中国物质虽不发达,但我国传统的文明资源却相当丰富,如中国传统道德所提倡的“忠孝、仁义、信义、和平”等。

但是,孙中山并不是对传统文明进行全盘接受,而是对其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加以改造而利用,以适应于新时代的世界潮流。

如他认为传统的“忠孝”思想需要加以修正,因为古代的“忠”主要是强调对于君主的效忠,所以孙中山将其改造为对于国家的效忠、人民的效忠和社会的效忠,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同时,他将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博施济众、仁义、兼爱思想加以融合,鼓励人民为公共事业、公共利益而奋斗。

“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既恢复我国固有之道德,又博采欧美之长,如此我民族复兴方可有望。”

铁路十万英里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认为发展民生主义,恢复国家经济必须要发展实业,发展实业的关键是交通建设,而交通建设的重点就是铁路。

他提出要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包括西北、西南、中央、东南、东北、高原六大铁路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摈弃了《实业计划》中的不科学因素,对全国的铁路建设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

在孙中山年代,许多人认为铁路应该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多加建设,这样对地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政府也可以从中获利,而在人口稀少的地方修路利小且投资大。

孙中山则力排众议,认为经济水平相差越大,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求也大,如果交通便利,那么贸易势必会繁荣,拉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鉴于当时中国的铁路主要集中在东中地区,故正如孙中山所畅想的一样,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的力度。

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弥补了我国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的空白。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新中国新建了33条铁路,完成铁路干支线6100公里,使铁路通车里程增加了22%。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总值增长飞快,为增进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的交通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铁路方面共建成“八横八纵”干线组成的铁路网,到1981年我国大陆西南已经建成了6条铁路干线,长达4200公里,大大超过了孙中山实业计划中关于西南铁路系统的设想。

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对2003-2020年的整个铁路做了一个全盘的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这段时期内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客运专线要建设到1.2万公里,同时还规划了三个城际铁路网。

2004年开始中国铁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政府对铁路建设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于是国家把2008年对中长期铁路网进行了调整,把客运专线的里程从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

到2015年底,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1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建设三大港口

西方文明对孙中山的影响很大,孙中山反对“闭关锁国”,信守“开放主义”理念。

他希望通过引进外资、人才和技术建设世界级港口,建设开放型的交通体系,实施对外开放、投资和贸易,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发展中。

孙中山发现西方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地理位置都靠近海洋,而且具有发达的港口,而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靠近海洋且海岸线很长的国家,也必须通过建设许多港口来带动经济发展。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规划铁路多以港口为汇合点,港口中又拟定了三大港-北方的天津、东方的上海以及南方的广州。

孙中山把这三大港作为中国的世界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策源地”,成为中外交通运输的枢纽和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港口建设也在不断更新。

在20世界60年代之前,我国港口建设以扩建、改造老码头为主。

随着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地位,对外贸易逐年扩大,我国港口建设经历了一个建设高潮,建设了一些深水原油码头,扩建、新建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散杂货和客运码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对外贸易和能源、原材料运输量迅猛增长,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沿海港口建设的投入,迎来了港口发展的又一高潮。

这一时期首先在沿海14个开放城市已有港口开辟了大量新港区,之后为了突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能源、外贸等关键问题,交通部研究提出了沿海地区主枢纽港布局规划,指导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码头。

与此同时,也相应建设了一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中小港口,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大中小港口相结合的港口布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临港工业的兴起,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建设高速发展,高等级码头及航道建设提速明显,港口吞吐量、深水泊位数均增长迅猛。

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筑港技术显着提高,复杂环境下的深水巷道、离岸深水港建设等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天津港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的最大综合性港口,同时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形成了以集装箱、原油及制品、矿石、煤炭为“四大支柱”,以钢材、粮食为“一群重点”的货源结构。

到2008年,天津港的吞吐量位于世界港口第五位,国内港口第三位。

经过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更是成为了一个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主枢纽港,2013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于世界第一,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孙中山也对南方的广州大港最为重视,认为广州是建设中国南方大港的最好地方,然而在他的时代,壮大的南方港只能是一个梦想。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孙中山发展的“南方大港”的思想真正实现了,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入海口,是一块5.6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包括广州、珠海、中山等9座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亚太地区经济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绿色港口的建设,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

交通运输部相继发布了相关规范标准如《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煤炭矿石码头粉尘控制设计规范》等,使绿色港口建设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依靠技术进步,我国港口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如全面进行了集装箱堆场龙门起重机“油改电”,推广船舶岸电使用、流动设备LNG清洁能源使用等,广泛使用了地源热泵、粉尘控制、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等技术,取得较好效果。

我国绿色港口等级的评价工作也已启动,长远看,在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限制的大环境下,我国港口只有走绿色港口之路,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绿色港口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吸引外资建设中国

《实业计划》完成之际,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

孙中山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出现资金、机器、商品过剩的局面,所以中国将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竞相争夺的市场。

他提出,这是中国可以利用的一个大好发展机会:“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己临第二革命者有殊。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其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企望通过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来发展近代中国的实业,鼓励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开发中国。

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领导群众在吸引外资方面作出了不俗的成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外资占比呈现逐步加速发展的趋势,国外企业开始确信中国改革必将带来巨大历史发展机遇,纷纷积极采用实质性手段在中国进行投资活动。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外资引进程度不断深化。

近十年来,我国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外企在中国的投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截至2021年,在中国运行的外资企业有42.9万家,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巨大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消费疲软,逆势增长的中国市场更加成为一道亮丽风景,2020年3个商会分别有56%、73%、63.5%的成员单位在中国实现盈利。

到了今天,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在外国看来也依旧是片全球投资热土。

2022年的前四个月中,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29.1%,超过40%的会员企业表示在未来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近年中国通过颁布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政策持续推动了经济再平衡的改革议程,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韧性,更具外资吸引力。

为人民服务

孙中山提倡利他、服务的人生观和反对生存竞争学说、倡导“互助论”。

个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利己或者利他。

孙中山认为,“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有聪明能力的人,应该尽己所能地为社会大众谋利益,甘愿为众人服务,他将其称为“新道德”。

革命党人更应该做出表率,以牺牲个人数十年之生命,来立国家稳固之根基,孙中山个人一生的奋斗历程正是这种新道德观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新道德观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互助论”。

他认为,物种(动植物)是以竞争为原则,而人类是以互助为原则,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若不相匡相扶则无以自存。

他反对当时盛行的生存竞争学说,认为这种鼓励弱肉强食、有强权无公理的理论是“野蛮的学问”,不适宜于文明世界之中,文明发达的世界当以“互助”为原则。

所以,他鼓励中国国民应该团结起来,互助、合作,发挥团体力量的作用,即发挥“群力”。

不管是推翻满清政府,还是构建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人民共和国,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几个人能完成的,所以他希望四万万中国民众能够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以“互助论”唤起民众推进革命与建设的决心和勇气。

在建设物质文明时,我国也十分注重国民道德素质建设。

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历程并不容易,而正是广大群众团结一心,每个时代不断涌现舍己为人的人民英雄,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普通村民,我国才能因此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

新冠疫情爆发后,更是有无数人主动挺身而出,将自己的利益抛之脑后,以“为人民服务”的信条要求自己,全国各地都纷纷涌现出不少感人事迹。

随着新时代道德建设工程的推行,相信孙中山“人人互助”的愿景也在不久之后就会实现。

《建国方略》;中华书局;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