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天京事变中,韦昌辉为何在诛杀了杨秀清之后,依然还要大开杀戒?

2023-02-02 09:37:41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并且也是直接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而该事件的起因,说起来还是当初天王洪秀全埋下了的祸患。

公元1851年,洪秀全于金田起义,同时自封为天王,太平天国由此建立,而在建立之初,自然要设置一定的制度。

因此,在当年9月,太平军攻入永安城之后,便在这里确定官制,建立了各项制度。

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永安建制”,在这次颁布的制度里,除了有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天历,以及宣告“三谕”等内容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

那就是确立了官制,说简单点,就是封王授爵。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封了五个“王”,即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

并且,这五王,皆是“实授王”,也就是说,其权力和地位,和曾经的藩王差不多。

当然,这也是必然之举,既然已经起事,那就肯定要对几个核心人物进行权力分配,同时再许以富贵,这样大家才能精诚合作,也能走的更远。

另外,五个人各自手握一定权力,也不至于一家独大,相互之间也能有个制衡。

所以说,这个永安建制,相对来说还是没什么致命问题的,基本符合古代新生政权刚起步时的规则,因此,包括天王洪秀全,以及五个“王”,在最开始还是比较相安无事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没过多久,五个“王”死了两个。

第一个死的,是南王冯云山,他是在1852年六月,也就是被封王的次年,率兵经过全州时,被埋伏在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击中,最终不治身亡,年仅37岁。

而在冯云山死的仅一个月后,萧朝贵带兵进攻长沙,由于他身先士卒,登上高处指挥太平军作战,导致被清军发现,直接一炮击中萧朝贵,最终同样也是不治身亡。

这么一来,五王就只剩下了三个。

曾经在五王都健在时,除了冯云山的地位略有特殊外,其他几个“王”,基本上都要受到东王杨秀清的节制,也就是说,除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以杨秀清居大。

这一点,从当初杨秀清的“排场”就能看出一二。

史料记载,杨秀清被封为东王后,大肆营造奢华程度仅次于天王府的府邸,据说其内部“琳琅锦绣,焕若天宫”,不仅如此,其出行的排场,也不比洪秀全逊色,但凡他出门,闻者要么跪地伏迎,要么马上回避,不然就是斩首。

本身就权力极大,如今又赶上了冯云山和萧朝贵的阵亡,这就更给杨秀清创造了专权的机会。

所以,在接下来,杨秀清通过一系列调整,不仅让自己的权力得到加强,进一步垄断了太平天国政权,同时还以所谓“天父”为名,迫使洪秀全的权力稀释,最终让其成为仅是幕后存在的“虚君”。

也就是说,杨秀清在当时,基本上已经架空了洪秀全。

而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当时一切的号令,实际上基本出自于杨秀清一人之手,甚至已经达到了“刑赏生杀,官员升迁降调,皆专决之”的地步,至于洪秀全,差不多和一个“橡皮印章”没什么两样,仅“画诺而己”。

有了无上的权力,杨秀清自然愈加嚣张跋扈,不仅逐渐开始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对于其他几王,更是任意羞辱和欺压。

而这,就是日后“天京事变”之所以爆发的导火索。

抛开其他几王不说,单说北王韦昌辉,他之所以会与杨秀清结怨,并最终起兵诛之,则源于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韦昌辉的哥哥(一说是堂兄),曾经与杨秀清小妾的哥哥,也就是杨秀清的大舅哥,因为房产之事而发生争执,总之也不算什么大事,无非是两人都看上了某处宅子,仗着背后的势力互不相让,最终大打出手之类的小事。

最终,据说杨秀清的大舅哥没占到什么便宜,所以,回去之后就和妹妹说,要妹妹上报东王,为他做主。

而杨秀清知道后,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传来韦昌辉,质问他怎么办,并十分直截了当的说,该如何治韦昌辉哥哥的罪。

在这种情况下,韦昌辉虽说心不甘情不愿,但他也知道自己是得罪不起杨秀清的,没办法,谁叫当时的东王势大呢?自己要是想继续混下去,那么只能低头逢迎。

所以,韦昌辉为了拍杨秀清的马屁,居然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哥哥来一个“五马分尸”。

具体有没有执行史料上没说,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韦昌辉也是迫不得已,而他心里必然是有不小的怨恨。

除了这件事之外,在1854年,韦昌辉率兵进攻湘鄂等地,因船只问题,与当时的水营唐正才部发生了争执,为此还当众责打了不少水营军士,总之这件事闹得挺大。

到了后来,事情闹到了杨秀清那里,而杨秀清二话没说,当即下令,将韦昌辉当众杖责,并十分严厉的申饬了他。

虽说这件事中,韦昌辉也有错的地方,但他好歹是北王,居然被当众责罚,自然心里更加充满了对杨秀清的怨恨。

另外,杨秀清也许是确实有点看韦昌辉不顺眼,之后多次在调兵问题上为难他,另外还假借所谓的“天父”之名,当众对其羞辱,如此一来,更让韦昌辉对杨秀清恨之入骨。

所以,当时的韦昌辉,对杨秀清就抱有“诛之而后快”的心思。

在这种情况下,恰逢天京又发生了杨秀清“逼封万岁”的事件,什么是“逼封万岁”呢?其实很简单,杨秀清不是愈加嚣张跋扈嘛,他就在某天找了个机会,以所谓“天父上身”的理由,把洪秀全召来,要他“聆听”天父教导。

实际上这种把戏,是个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但问题是,当时洪秀全还必须配合杨秀清,倒不是他怕,而是这符合太平天国的规矩,一旦他敢不配合,那么麻烦就大了,甚至威胁到他的地位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洪秀全就带着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乖乖接受被“天父上身”的杨秀清召见。

到了之后,杨秀清就以“天父”的口吻质问洪秀全,问他从天国建立至今,谁的功劳最大?洪秀全一听,当然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就十分配合的回答,是“四弟”,也就是杨秀清功劳最大。

紧接着,杨秀清又质问到,既然知道四弟功劳最大,那为何还让他称“九千岁”?

到了这里,是个人都明白杨秀清想干嘛,洪秀全自然也清楚,但虽说他极为恼火,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说,该称呼四弟为“万岁”。

而对话依旧没有结束,杨秀清又说,那么,东王的世子,难道也只能称“千岁”吗?

此时的洪秀全,已经气的青筋暴起了,但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天父”呢,所以,他捏着鼻子就说,既然东王是“万岁”,那东王的世子,自然也是万岁。

其实杨秀清扯了这么多,说白了,就是想夺权,并且还要洪秀全亲口同意。

而这件事发生后,杨秀清就开始为自己的儿子筹备称万岁典礼,但他是高兴了,而洪秀全,却是气的差点背过气去。

而最终,洪秀全左思右想,实在是气不过,再想想杨秀清对他的欺辱,更是怒上心头,于是,失去理智的他,以密诏的形式,传信给北王韦昌辉,要他带兵返回天京,诛杀杨秀清。

其实当时接到洪秀全密诏的,除了韦昌辉之外,还有燕王秦日纲,以及翼王石达开,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这个人,名字叫做陈承瑢。

陈承瑢也是太平天国早期的将领之一,由于表现出色,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后,从一个羽林侍卫,迅速升为天官正丞相,封佐天侯。

而在杨秀清专权之际,陈承瑢负责传宣上达,也算是文官之首,但他对于杨秀清的专权,就很有意见。

但有意见又能如何?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被杨秀清找了个机会,狠狠责打了一顿。

由此,陈承瑢算是恨上了杨秀清,但也不知道杨秀清是没脑子还是怎么回事,在不久之后,他开始主动向陈承瑢示好,并将其笼络至自己麾下,好让其为自己效力。

这么一来,陈承瑢就得以进一步接触杨秀清,而对于杨秀清的夺权计划,自然就更加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本就对杨秀清怀恨在心的陈承瑢,在得知了杨秀清的夺权计划后,当即秘密向天王洪秀全汇报,也正是因为他的汇报,才导致洪秀全下定决心,要召韦昌辉三人带兵返回诛杀杨秀清。

所以说,这个陈承瑢,是“天京事变”事件的引爆点。

而这边韦昌辉接到密令后,正中其下怀,毕竟他早就想报复杨秀清了,于是,他亲率三千精兵(注意,他仅带了三千人),赶赴天京,最终与秦日纲汇合后,在陈承瑢的配合下,趁夜色,将这三千人秘密带进了天京。

紧接着,在韦昌辉的北王府,他见到了洪秀全,并接受了洪秀全的口头谕旨(注意,是口头谕旨,并非文书),随后,便开始了疯狂杀戮。

史料记载,最开始,韦昌辉在当夜凌晨,突袭包围了东王府,没费多大力气,就活捉东王杨秀清,一番理论之后,杨秀清被杀,一同死在韦昌辉等人刀下的,还有几十名亲兵,以及五六十个杨秀清的妃子。

按理说,既然韦昌辉接到的命令,是诛杀杨秀清,那么如今杨秀清已死,也就是“首恶已除”,因此事情到了这里,就基本应该结束了。

但实际上,这才仅仅是开始,随后,韦昌辉没做太多考虑,马上就命人以搜捕“东王同党”的名义,在天京城内大肆杀戮。

据记载,除了杨秀清府上的人,包括男女老幼被屠戳殆尽外,还有不少杨秀清的部属,同样被杀,其中不乏有主动弃械后表示投降的人,也有大量平民,总之就是,韦昌辉差不多杀了两万多个所谓“东王同党”之人。

毫不夸张的说,这几日的天京城内,连空气都带着血腥味儿。

那么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都已经杀了杨秀清,韦昌辉为何会在之后大开杀戒呢?更存在明显不对劲的就是,就在韦昌辉大开杀戒的同时,天王洪秀全在哪里?他为何不出面阻止呢?

下面,就让我们对这几个问题,一一进行解析。

先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韦昌辉为何会在已经杀了杨秀清的情况下,继续毫无人性的大开杀戒。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那就是自保。

前文讲过,洪秀全忌恨杨秀清,恨他嚣张跋扈,更恨他动摇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因此,极力想要除掉他。

所以,他才会密令韦昌辉等人带兵返回天京。

这个时候洪秀全的作用,就是给接下来的行动提供合法性,毕竟没有他的诏令,韦昌辉如果私自带兵返回,一来是在制度上说不过去,二来,也很容易被杨秀清拿捏住把柄。

而一旦被拿捏住把柄,韦昌辉就完了。

所以,只有有了洪秀全的诏令,韦昌辉才敢带着兵返回。

但是到了韦昌辉回来之后,洪秀全玩了一把“骚操作”,什么呢?就是前文提到的,他在北王府召见韦昌辉时,只以口头方式传达旨意,而不是以文书形式下令。

并且包括之前的密召,据说也是口头带话,并无只言片语留下证据。

这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洪秀全虽说想杀杨秀清,但是,他不想背锅,不愿意为此事留下被人指责的把柄。

而这,就是后来事态会失控的关键。

毕竟洪秀全没有十分明确的命令,说只杀杨秀清,即便是有,也停留在口头上,而韦昌辉完全可以来一个出门不认账,反正兵在他手里,他说了算。

而韦昌辉为何又会在没有正式的文书圣旨情况下,就嗷嗷杀向东王府呢?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因为他恨杨秀清。

为什么恨,在前文已经提过,在此不做赘述,而就是因为这种恨,导致韦昌辉即便没有圣旨,也大包大揽的把杀杨秀清的活儿,给包圆了。

之后,韦昌辉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杀掉杨秀清,是因为他去的突然,杨秀清也没有太多的防备,这才让韦昌辉得手。

但问题是,杀了之后呢?

前文讲过,杨秀清在当时,地位和权势,已经不次于洪秀全,也就是说,在天京城内,到处都是他的亲信和追随者之类,而韦昌辉这边,只不过有三千人而已。

就算加上秦日纲的人,也超不过一万人,这么点人,说实话,并不是太占优势。

真要是东王杨秀清的部下铁了心反抗,那么韦昌辉根本不是对手,况且,十分“鸡贼”的洪秀全,连个圣旨都没给他下,这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韦昌辉的行动,是不合法的。

而一旦这种情况被东王府的部属得知,那韦昌辉,必然玩完。

对于其中的厉害,韦昌辉时极为清楚,他也知道一个弄不好,那么自己这种不合法的诛杀,肯定会遭到反噬,而反噬的结果,就是他死。

他确实想杀了杨秀清,但是他不想因此而搭上自己的命。

所以,韦昌辉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杀了杨秀清之后,不让其部属反抗,而怎么能让人不反抗呢?以德服人吗?韦昌辉自认为没那个本事,但他手里有刀。

只要把这些人杀了,那么自然就不会反抗。

并且,诛杀杨秀清部属,速度还要快,为什么呢?很简单,总有脑子灵活和聪明的人,如果速度不快,那么被这些人咂摸出味儿来的话,就会形成反抗,而一旦反抗的力量过大,韦昌辉就顶不住,到时候麻烦的还是他。

因此,在诛杀了杨秀清的第一时间,不仅要杀掉其部属,同时还要在短时间内杀掉。

只有这样,才能趁这些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快速解决这个事情,也惟有这样,韦昌辉才能自保,不然,他必然会被拿来给杨秀清陪葬。

这就是为何韦昌辉要在杀掉杨秀清后,还要大开杀戒的原因,没别的,他如果不杀,那到时候死的就是他了。

只不过,韦昌辉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分辨敌我的,所以干脆来了个一刀切,直接一口气杀了两万多人。

要知道,这些人曾经是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不得不说,韦昌辉确实够丧心病狂的。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韦昌辉大开杀戒的同时,洪秀全为何不出面阻止?实际上很简单,因为洪秀全对自己没信心,更准确的说是怕了。

他没有想到,韦昌辉居然如此大胆,更没想到他会下此狠手,原本他想的是,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躲在幕后,干掉杨秀清,之后自己再适时出现,重新执掌大局,成为至高无上,且手握实权的天王。

但让他做梦也不曾料到的是,韦昌辉会杀了这么多人。

而一个能杀这么多人的人,是什么事都干出出来的,况且韦昌辉当时也已经杀红了眼,在这种情况下,让洪秀全如何敢出面阻止?

真要出面的话,估计韦昌辉不介意再多杀一个,而那样的话,他韦昌辉就赚大了。

正是考虑到这些可能性,所以,洪秀全不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思来想去,还是藏着的好,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吧。

另一方面,就算韦昌辉没胆子直接杀了洪秀全,但是这个时候让洪秀全出来,不就正好给韦昌辉找了一个不用动手,就可以扳倒洪秀全的机会吗?

到时候,只要韦昌辉站出来一说,这一切都是洪秀全的主意,大帽子一扣,再拿出点证据之类,那么洪秀全必然不好收场。

就算不死于众口悠悠,也会因此地位大跌。

所以,洪秀全在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会出来,更不会阻止,他更愿意躲在幕后,况且,此时的韦昌辉已经杀红了眼,洪秀全也自认为自己做不到能阻止他。

当然,韦昌辉最终还是被洪秀全下令诛杀了,数日之后,翼王石达开赶到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恼羞成怒之下,韦昌辉干脆想把石达开一起干掉,结果,石达开逃走,韦昌辉为了泄愤,直接杀了石达开全家。

这么一来,石达开就站到了韦昌辉的对立面,他振臂一呼,要“清君侧”,讨伐韦昌辉,得到了全体天国军民的一直拥戴,因此,声望大涨,带着兵士,最终杀回了天京,而韦昌辉也因此被杀。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韦昌辉的死,也有洪秀全的一部分“功劳”。

他原本在幕后呆的好好的,并且也知道石达开与韦昌辉决裂,按照他的想法,是韦、石二人斗而不破,该撕就撕,但只要不影响自己超然的地位就行,到了最后,他再出来收拾残局。

但不曾想,韦昌辉和石达开从文斗演变成了武斗,并且还准备开战,这就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内战”一触即发。

并且,按照历史上“清君侧”的传统,一般喊着“清君侧”的一方,到最后都会顺手把“君”也给清了,比如当年的朱棣,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鉴于此,洪秀全不敢再隐藏下去了,他必须下场,并且还必须旗帜鲜明的站在某一方。

至于为何站在石达开这一方,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当时石达开得到了大多数军民的支持,洪秀全也不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如果他选择韦昌辉,那就是倒行逆施,不会有好结果的。

因此,他只能选择石达开,于是,他适时出现,并登高一呼发布号令,不仅将韦昌辉贬为“北奸”,同时,号召全城军民将其捉拿归案。

最终,“集天下人之恨于一身”的韦昌辉,被义愤填膺的军民生擒,而洪秀全下令,将其肢解处死,并暴尸数日,以儆效尤。

另外,秦日纲、陈承镕等多个所谓的“韦党”,同样也被诛,至此,天京事变得以平息。

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密令韦昌辉带兵返回天京,并诛杀杨秀清的,不是别人,正是洪秀全。

而经历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除了损失数名中坚力量外,同时还导致了人心开始涣散,整体架构也遭到摧毁,加上随后又发生了石达开出走事件,更让太平天国的力量被削弱,毫不夸张的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