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这款火炮历经珍宝岛、炮击金门,对越反击战,威力究竟有多大?

2022-12-01 17:05:04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加紧了国防建设,有一款火炮历经珍宝岛、炮击金门,对越反击战,威力极大。

56式85毫米加农炮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我军的炮兵建制模仿前苏联的“大炮兵主义”思想,讲究火炮集中使用,大口径火炮主要集中在军区所属预备炮兵师和军属炮兵团,作为基本战斗单位的步兵师所属炮兵的火力并不强大。

一直到1985年的部队合成化改革才有所变化。

1985年之前,普通的步兵师属炮兵团的设备比较简单,加农炮在其中承担着反坦克任务。

19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就是那个时期的步兵师属主力野战加农炮。

五十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抗美援朝,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现代化武器装备对于我国来说缺口是多么之大。

于是,我们曾连续多次向苏联购买,并且也在积极寻求现代化武器的国产化。

在这其中,地面火炮就是技术引进的重点项目。

苏制ZIS-3式76毫米加农炮是我国引进的中口径加农炮,引进之后还对其进行了国产化,后来定型为54式76毫米加农炮。

54式76毫米加农炮当时是作为师属炮兵火力装备师属炮兵团加农炮营,这与苏军的编制基本一样。

虽然我们装备了54式76毫米加农炮,但是在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为虽然它轻便,也很方便操作,但是设计年代毕竟比较久远,已经是二战时期装备的武器。

不管是从射程还是从威力和反装甲能力几个维度来说,都已经不够先进,不能够满足现代化战斗的需要了。

所以,引进新型号的野战加农炮,又成为了我国国防军事装备更新换代的当务之急。

很快,我国又引进了苏215一3式加农炮的换代产品—D一44式85毫米加农炮,国产化定型后,该炮被定名为19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替代已显老旧的54式76毫米加农炮。

56式85毫米加农炮定型批量生产后,装备于解放军陆军步兵师炮兵团农炮营。

以比较典型的70年代后期陆军步兵师炮兵编制为例,当时每个步兵师下属一个炮兵团,辖有两个122毫米榴弹炮营。

每个营有三个四门制炮兵连,装备54式122毫米榴弹炮24门,一个130/107毫米火箭炮营,下属三个六门制炮兵连,装备63式130毫米火箭炮或者63式107毫米火箭炮18门;一个85毫米加农炮营,下属三个六门制炮兵连,装备56式85毫米加农炮18门。

可见,当时56式85毫米加农炮是师属炮兵装备的唯一加农炮,同时也是当时步兵师直属的主力反坦克炮,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战斗任务。

而在军一级,军属炮兵团下有一个152毫米加榴炮营,装备12门66式152毫米加榴炮:一个122毫米加农炮营,装备12门60式122毫米加农炮;还有一个85毫米加农炮营,装备56式85毫米加农炮18门。

在军一级炮兵中,56式85毫米加农炮也占了相当的比重,承担着反坦克预备队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解放军陆军部队的规模相当庞大,由此可以想象56式85毫米加农炮装备之广泛。

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后,防坦克炮兵连由4门制改为6门制。

每个团的防坦克炮达到24门。

随着85加数量的大幅增加,解放军炮兵的反坦克能力突飞猛进。

仅1959年85加的生产计划就为500门。

1962年防坦克炮师开始以85加为主要装备。

一个师由1个57防坦克炮团和2个85加炮团组成。

军属炮兵团中的防坦克炮兵营的装备种类比较多一点,57防、76加和85加都可以看到。

但此时57防和76加开始退出现役。

后者成为民兵的重装备。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解放军防坦克炮师只编制3个85加炮团,每团2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6门85加。

一个防坦克炮师共有85加108门。

1961年,以85加生产为主的国营247厂,其总人数为9557人,机器设备1201台。

1972年,85加开始进入停产阶段,产量逐年下降。

国营247厂已经在研制其替代产品,100毫米滑膛炮。

这种炮的威力要大于85加。

1976年,防坦克炮兵师撤销,各大军区保留若干独立反坦克团,每个团辖3个营9个连,共有85加54门。

73式100毫米滑膛炮开始在部队试用,军属炮兵团和师属炮兵团中的反坦克炮兵营开始大量换装85加。

当时85加是步兵师属炮兵部队的唯一加农炮,也是其主力反坦克装备,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战斗任务。

而在军一级炮兵中,85加也占相当的比重,承担着反坦克预备队的角色。

随着73式100毫米低膛压滑膛炮和86式10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红箭73反坦克导弹陆续装备部队,85加逐渐从陆军一线部队退役。

其部分完好的火炮编人地方守备师的炮兵部队。

在民兵中,这种火炮也替代76加成为主装备。

在三次战役中表现出色

85加作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军主力反坦克炮,在维护祖国统一,保卫我国海疆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八·二三“金门炮战也是国产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第一次参加实战。

在炮战中,我军集中598门火炮,从多个方向上对金门进行炮击。

其实,85加在威力和射程方面,都不算参战火炮里面的拔尖武器。

从对敌方工事的杀伤效果来看,85加仅比76.2加稍强,与160迫、130加、152加等重炮不能同日而语。

85加的优势首先在于它的火线低,便于隐蔽作战,直瞄射击准确,对敌方舰艇射击也有相当效果。

其次85加的射速较高,爆发射速可达到20发/分,10分钟内允许发射50发炮弹,而当时我军122毫米以上火炮10分钟内只能发射不超过35发炮弹,160迫的射速更只有18发/10分。

金门与厦门仅一水相隔,两地距离不足10千米。

我军在厦门岛上部署了8.5万兵力和总数达31营又两个连的炮兵,配备75毫米以上口径地炮380门、高射炮146门、坦克和装甲车辆306辆。

因此我军预先在距金门较近的大岛(最远端距金门不足9000米)上埋伏了多个85加炮兵营,用于炮击敌方指挥所、封锁码头、机场并截断敌方海上运输线。

据当时参战人员回忆,设在大瞪阳塘村的85加阵地、是靠近海滩的一片开阔地,缺乏地形地物遮蔽,部队首先需要抢筑工事。

而厦门7月份几乎天天下雨,刚挖好的沙坑转眼间就被泥水淤满。

针对这些不利情况,我军指战员小雨大干,大雨特干,不下雨拼命干,时常有战士突然站着睡着躺倒在泥水中。

敌方看到大瞪岛上我军大力挖掘工事,便不断向我军阵地甚至岛上村庄开炮。

我军一方面保持隐蔽和克制,坚决不暴露力量,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固工事。

7月28日,福建军区副政委刘培善、军区副司令张翼翔率领军区炮兵副司令孙继争等到我军预先展开的莲河炮兵总群视察,发现部分阵地无法抗击155加榴炮直射,当即要求各部进一步加强构工力度,确保工事在直接被弹情况下不被摧毁。

8月3日,金门敌军突然向大皤岛、麦城等地开火,造成我无辜群众20余人伤亡,我军参战官兵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尽快开火,打击敌方嚣张气焰。

至8月23日,西起镇海、东至围头,我军绵延200多千米的的两个炮群共数百门火炮已经全部准备完毕。

十七时三十分,厦门云顶岩指挥所下达开火命令,瞬间几百发炮弹一起飞向金门岛。

据福建军区炮兵副司令孙继争回忆,炮战中“第一个”开炮的就是85加,原来一门部署在大瞪岛的85加在装填时不慎走火,比预定开火时间和指挥部命令早5秒进行了射击。

但走火事故没有影响85加发挥威力被我预先测距标定的料罗湾港口和机场在我军的急速射击下被笼罩在烟雾中。

后来得知,我第一轮齐射就准确击中了敌“台升”号运输舰,将其打瘫在码头。

由于连续射击,85加炮管都打得发红。

我军的突然炮击一举摧毁了金门岛上的六个主要炮兵阵地,但敌方仍然依靠残存的战力对我军发动零炮偷袭,目标主要集中在据金门最近的大蛭、小皤和角隅三岛。

据此,大殴岛上我军85加也有针对性地采用了白天集中炮战,夜间游击扰敌的灵活战术。

白天对金门的机场、码头进行测距,夜间突然开火,使得敌方飞机昼夜均不敢起降,舰艇无法进港,甚至不敢随意在夜间进行装卸运输。

由于大罐85加对敌人的威胁巨大,9月中旬,国民党军竟集中了几十门火炮、上千发炮弹,对阳塘、上厝等地的我军炮兵阵地进行了连续半个多小时的炮袭。

虽然我军预先构筑了较为坚固的工事,但面对敌方155毫米重炮的连续射击,部分工事的钢板顶盖被炸弯,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85加对敌人产生的巨大的震慑作用。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85加与75无一起,作为我军一线部队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部队进行了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战。

3月2日,双方边防部队发生交火。

苏军方面开始进入战备状态,我军也开始调动装备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40毫米火箭简和地雷的步兵组成反坦克小组,登上敌方装甲部队活动频繁的珍宝岛设伏。

而我炮兵某团的两个85加炮班,则隐蔽于乌苏里江我方一侧的江岸209高地,随时准备通过预先挖掘的交通壕抵近江岸对敌方装甲目标进行直瞄射击。

3月15日八时零二分,珍宝岛上再次响起枪声,我守岛部队英勇顽强,灵活应战,利用步兵反坦克武器在四个小时内连续打退敌方两次步坦协同冲击。

十三时五十五分,敌方在连续受挫,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被击毁击伤的情况下,以大口径火炮猛烈轰击我方一侧江岸以及我后方纵深7千米范围内的各个重要目标,并且派出航空兵偷袭我军。

同时再次集结了坦克、装甲车辆准备向我守岛部队发动冲击。

十四时,我方指挥员根据敌方火力和调动情况到判]新敌人必然发动大规模反扑,果断决定调85加参战。

我85加两个班在经过短暂政治动员后,于十四时二十分在指导员和副连长率领下快速进至209高地。

209高地虽然能够俯瞰珍宝岛,但树高林密,并不适合直瞄火炮发扬火力。

为了更有利地支援守岛部队,我军将85加阵地布置在地形较为开阔的公路附近。

由于在此前的战斗中我军炮兵发现85加很难从正面有效击毁敌军新型坦克;因此两个班都将目标选为敌方装甲车。

不出一会儿,敌方的先导车便被我方的炮弹击中,起火了。

当时因为有树木遮挡,四班和六班无法集火,于是我们便改变了目标,集中对敌方的车体尾部发射,将其一举打瘫。

打瘫之后,目标无法移动,我方又连发四弹,彻底摧毁敌方装甲车。

由于敌方多辆装甲车辆中弹起火,硝烟之中目视观察较为困难,我85加遂改为对敌装甲车群进行急促射击。

敌人在我守岛部队和85加部队的联手打击下,再也不敢单纯凭借数量和装备优势盲目冲击。

85加炮班利用敌人暂时停止攻击的间隙,检查火炮,补充弹药。

果然不出我军所料,敌人一辆坦克竟然凭借一处浅沟遮蔽,一点一点接近到我阵地附近,突然向我军开火。

我军两个班集火,瞄准敌坦克薄弱的侧面猛烈射击,一举将其打瘫。

随后又有一辆装甲车从树林中开出,眼明手快的六班连续射击,五发炮弹有两发命中车体后方,敌装甲车落荒而逃。

在我两个85加的炮班抵近支援的同时,布置在江岸上的我军炮兵集中多个营的85加对敌后续部队和河岸附近的炮兵阵地进行打击。

此战我85加共消耗弹药超过1500发,仅209高地的两个班在一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就取得击毁坦克一辆,装甲车4辆,击伤装甲车两辆的重大战果。

与珍宝岛战斗相比,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85加参战打击的主要目标是敌方火炮阵地和工事等。

作为当时前线部队最精确的直瞄火力、85加在作战中发挥隐蔽和精确的特点,大胆靠前布置,在支援步兵作战时发挥了惊人的效果。

据参战官兵回忆,越军在小曹和两侧高地上修筑了如蚁穴般的工事体系。

在45号至48号高地上,越军布置了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和高射机枪阵地、半山腰有堑壕和火力点,在防区前沿和公路附近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甚至在民房以及芭蕉林中都有暗堡。

越军叫嚣,凭借“固若金汤”的工事,能够让我军付出一个团的伤亡。

面对越军的狂妄、我军决心于2月26日趁夜暗,以小股兵力渗透越军1、2、3、20号高地,控制防御要点,切割坂菲与老街的联系,保障我军主力在小曹地区全面突破,沿7号公路消灭坂菲、老街敌人。

装备85加的我八连奉命配属步兵某团参战,首先负责支援步兵一连、六连夺取并坚守1、2、20号高地,此后以直瞄射击保障团主力突破小曹敌防线,并掩护舟桥分队在南溪河上架桥。

越军在我军步炮协同打击下士气大降,开始利用堑壕与我军“捉迷藏”,企图避开我85加直瞄射击。

炮八连针对敌情变化,改直瞄射击为追随瞄准射击,命令炮三班预先装填弹药。

22号高地敌人在堑壕左侧对我进行袭扰射击后,又向右侧转移,我炮三班待敌人身体和机枪探出堑壕时,突然开火,炮弹落入敌群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两挺机枪也被击毁。

在我炮兵准确火力支援下,我步兵八、九连成功攻占22号高地。

十六时三十分,我舟桥分队开始在南溪河上架桥。

越军借助邮电所和芭蕉林的掩护,向我军射击。

我炮八连在连长指挥下,向距离我炮兵阵地不足250米的敌方火力点连续射击30发炮弹,摧毁敌人2处火力点,暗堡3个,隐蔽工事6个,炸坏敌方机枪1挺。

步兵最终成功夺取小曹及附近制高点。

这次作战,我炮八连成功支援主力突破小曹,而且在敌炮火力下无一伤亡。

战后,军党委专门给炮八连记集体一等功。

该部队作为一支曾在解放战争年代获得“百发百中”光荣称号的英雄部队,在对越作战中大胆地将85加隐蔽配置在距敌前沿仅200米甚至150米的阵地上,做到了首发命中,又立战功。

卫国功臣

在炮击金门、保卫珍宝岛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6式85毫米加农炮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说一句卫国功臣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卫国功臣——中国1956式85毫米加农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