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刘亚楼回家探亲,竟被一疯老妇拦住,知其身份后他勃然大怒

2022-10-28 17:05:05

1953年,刘亚楼收到了一封从福建老家寄来的信件,寄信人是他多年未见的弟弟。

弟弟在心中真诚表达了对于兄长的思念,询问他何时能够回家乡看看,刘亚楼读罢心中感慨良多。

自离乡参加革命,他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再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如今天下安定,他也是时候回乡探亲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名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高光时刻,却突然出现一位不速之客扑倒在他的面前。

刘亚楼看着拦在自己身前样貌疯癫的妇人,喝退了想要赶走她的众人,亲自将她搀扶起来。

待他看清面前妇人的面貌,知晓他的身份后,立刻勃然大怒,坚定表示要为她申冤做主。

这个突然出现的妇人究竟是谁?

衣锦还乡遭拦路

1910年,刘亚楼出生于福建武平,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一家人在动荡时局中艰难维生。

刘亚楼从小品学兼优,小学毕业后考入当地的长汀七中,但无奈贫寒的父母无力支持他继续求学深造,他很快便辍学了。

从学校回乡后,在母校校长刘克模的引领和启发下,他逐渐萌生了参加革命的想法。

1929年,在革命前辈张涤心的介绍下,刘亚楼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将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战争年代,刘亚楼在战场上表现英勇,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成长为我军优秀将领,一手筹建起了优秀的人民空军队伍。

刘亚楼少小离乡,从那以后便很少有机会同家乡的亲人联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下来,他才找到机会回乡探亲。

1953年,刘亚楼收到从福建寄来的家书,弟弟在信中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表达了对他的想念和盼望,刘亚楼读后深受触动,决定尽快回乡探亲。

将手中堆积的公务处理完毕后,刘亚楼踏上了返乡之路,至此他离开故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

听闻这位为了家国在外漂泊许久的游子要回乡,整个武平县的人民都十分激动地盼望着他。

当汽车在故土的道路上停稳,刘亚楼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走了下去,同前来迎接他的父老乡亲们亲切问候,欣喜溢于言表。

虽然当时正值冬天,南方的湿冷空气穿透衣服让人感受到阵阵凉意,但乡亲们洋溢着热情的笑脸,却让他的心感受到了久违的亲近与温暖。

他被乡亲们簇拥着向前,边走边同大家交谈,没有一点让人觉得难以相处的架子。

正当众人都享受于大英雄衣锦还乡的热烈时刻时,一个形状疯癫的妇人哭吼着从人群中冲出来,将围在刘亚楼周围的人推搡开,一下子跪倒在刘亚楼的脚下。

这个突然闯出的“不速之客”将刘亚楼和他的妻子吓了一跳,周围的乡亲们也都面露惊愕,一旁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要将她拽开。

看到有人要来阻拦自己,这个女人便卧在地上胡乱地挥舞着手脚,挣扎着不让任何人接近她,嘴中还一直念念有词。

刘亚楼面色凝重地看着女人的样子,觉得她一定是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便出言阻止众人,还亲自俯下身想要将女人搀扶起来。

看到刘亚楼靠近自己,女人的哭声更显悲凉,满脸泪水地抓住刘亚楼的双臂,对他说:“刘司令,冤枉呀,你可要为我丈夫做主啊!”

众人噤声,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女人,她的样子十分狼狈,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杂草般的头发凌乱地盖在她的脸上,泪水在沾满泥土的脸上淌下来。

刘亚楼将她扶起后定睛看了一会儿,心中忽然生出一股熟悉之感,他似乎在哪里见过这个女人。

“大姐,别着急,您的丈夫是?”

“我的丈夫是张涤心,求您为他申冤!”

知晓冤情怒火起

刘亚楼听到女子说出张涤心的名字,心中浮起巨大的波澜,搀扶女人的双手都忍不住颤抖,这个名字他又怎么会不记得呢?

工作人员观察着首长的面色,又上前一步想要将人拉开,没想到刘亚楼竟震怒道:“谁再阻拦,我枪毙谁!”

说罢又叫随行的当地干部上前,厉声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本就有些心虚的干部,被刘亚楼突如其来的脾气吓得不轻,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刘司令,她,她就是个疯婆子,脑子有问题的。”

这个回答让刘亚楼的面色更加难看了几分,他怒目圆睁,死死盯着回话的干部,周身的空气似乎都被冻结了起来。

人们都感受到了这不一般的氛围,不自觉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不敢发出任何动静。

刘亚楼的弟弟刘亚东走过来,深深叹了一口气对刘亚楼说:“这也是我一定要写信叫你回乡的原因之一。”

刘亚楼看看妇人又看看弟弟,目光中满是震惊,万千复杂的思绪涌入脑海,迫不及待地想要问个清楚,但这大路上实在不是说话的地方。

他尽量平复好自己的心情,对着在场的父老乡亲说:“乡亲们,很感谢大家今天来欢迎我,我要向你们介绍,这位同志不是什么疯婆子,她是革命烈士的妻子。”

在安抚好乡亲们,安排好后续的工作后,刘亚楼亲自将张涤心的妻子送回家,并向她了解当年张涤心的冤情以及她为何会变成如今这样。

张涤心是在1931年时,失去生命的,那时他所执行的革命任务带有保密性质,真实身份并没有公开,因此他去世时甚至很多人都把他当作了“反革命分子”,从而导致他蒙冤多年,甚至遗孀都受到了牵连。

对于刘亚楼而言,张涤心是对他革命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领路人,当年他加入共产党还是由张涤心担任的介绍人。

因为同样是出身贫寒的苦命人,所以张涤心一直对刘亚楼非常照顾,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革命工作中,他都给予了刘亚楼极大的帮助。

张涤心17岁便投身革命,一心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

他始终坚守在革命一线,在家乡武北地区进行着秘密的革命工作,不仅建立起了武北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领导农民起义,而且还创办育英学校,宣传革命思想。

刘亚楼还是个毛头青年时,便是由张涤心带领着走入了革命的新世界。

但是后来,他因为要外出征战而与张涤心分别,从那之后便再也没见过,久而久之甚至连对方的消息都很难打听到了。

张涤心的妻子语气悲痛地讲述了张涤心不幸遇难的经过,听得刘亚楼内心波澜起伏。

刘亚楼于1930年离开家乡奔赴前线,而张涤心在1931年在一场“误会”中不幸蒙冤被杀,从那之后,他的妻子便开始了漫漫的平反申冤之路,但直到1953年,她的声音才真正被人们听到。

故人音容仍铭记

十多年来的辛酸与委屈仿佛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而出,猛烈冲击着刘亚楼思绪,往昔那些画面在他眼前又如电影画面般闪过,胸中也不禁生出一股酸涩来。

与张涤心初相识时,刘亚楼还是个未满二十岁的孩子,他刚从中学辍学反乡,在一个小学任教。

那时的刘亚楼心中充满迷茫,虽然自己已经有了一份还算安稳的工作,但每每看到课堂里面黄肌瘦的孩子们,想到外面纷飞的战火和动荡的时局,心中便充满了痛楚。

但很快,校长刘克模和张涤心走进了他的生活,并且带来了一束火炬。

张涤心比他年长一些,也正值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刘亚楼第一次见他便觉得他是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

接触几次后,刘亚楼了解到张涤心的人生经历也称得上波折。

他出生后不久,父母便因为无力抚养而将他卖给别人,好在养父母对他不错,从没苛待他,并且还一直供他读书。

这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时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刘亚楼也在刘克模和张涤心的带领下接触到了《新青年》和《向导》等充满进步思想的书刊。

从那时起,刘亚楼心中便萌生出了参加革命的想法,同张涤心的聊天也逐渐被投身革命和救亡图存的设想占据。

张涤心就像是在革命路上的刘亚楼的探路人,用自身渺小但明亮的微光照亮了刘亚楼的前行之路。

张涤心接触革命要更早一些,并且于1926年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是我党较早期的一批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虽然张涤心只比刘亚楼年长一岁,但其心智却远超年龄,他身上那种踏实沉稳的感觉,让刘亚楼从心底生出一份敬佩。

每每谈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张涤心的双眼都会闪着光,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个令人向往的国家和社会。

刘亚楼在张涤心的影响下也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了自己的信仰,并且还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赤卫队。

在参加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刘亚楼变得不再迷茫,他听清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不甘于只在家乡做一名教书匠,他要全身心地投入革命。

1929年,通过考察的刘亚楼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张涤心就是他入党的介绍人。

成为党员后,刘亚楼更加充满了干劲,在张涤心组建乡区苏维埃政府时出了不少力。

虽然是由张涤心领进革命大门,但刘亚楼却选择了同张涤心不同的方向,他在农民赤卫队时便发现自己在军事上似乎更为擅长,于是在入党后也继续选择要上前线。

1929年末,刘亚楼因为在武平农民武装中表现出色,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进修,后来又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刘亚楼的军旅生涯漫长而充满光辉,无论是长征、抗战还是内战时期,他都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洗刷冤屈得平反

张涤心被杀蒙冤的经过充满了草率,使得他的妻子过了十多年也无法释怀。

1931年时,张涤心担任中共苏平县苏维埃政府委员,那时革命十分艰难,“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很多地方的政局都陷入混乱,苏平县也很快刮起了风,张涤心便是在那一场风波中受到了牵连。

在那年的一场会议上,即将结束时有一位战士呼喊了一句错误的口号,周围的人本就情绪激动,经他一带头便跟着他一起喊了起来。

但谁也没想到,当时让大家热情高涨的口号,竟然为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

那场会议被有心之人添油加醋,包括张涤心在内的与会人员,都被扣上了“社会民主党”的帽子。

甚至未经仔细审讯,就十分草率地在长汀赖坊被处决,从那以后张涤心就背上了反革命的污名。

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变故,张涤心的妻子收到丈夫的死讯后,一下子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她却不得不强撑精神。

这位可怜的遗孀被笼罩在巨大的悲伤之中,但却独自背起家庭的重担,同时也一直没有放弃为自己的丈夫平反。

多年来她无心生活,在各个有关部门之间奔走,嘴皮都快磨破,收获的也只有旁人的冷眼和闲话,没有人对她伸出援手,邻里亲人都当她已经疯了,不愿听她多说一个字,如此冷遇怎能不崩溃呢?

刘亚楼安静地听完张涤心的遇害经过和他的妻子这些年来的遭遇,强忍着胸中的愤怒和悲痛,放在桌面上的双手紧攥在一起,语气都有些颤抖。

他面对着故人遗孀态度坚决地表示:“嫂子你放心,张涤心是党的英雄,是人民的英雄,我一定会为他平反,绝对不让英雄蒙冤!”

离开张涤心家后,刘亚楼马不停蹄地返回住处,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始着手寻找能够证明张涤心清白的材料。

但是这件事谈何容易呢?

张涤心蒙冤日久,并且当时留下的相关记录并不多,光是搜寻材料费了很大一番功夫。

等到有了材料可以证明,他便立刻让秘书起草文件并联系有关部门,并且以个人的名义做担保,要求以最快的速度为张涤心平反,将张涤心追认为烈士。

在刘亚楼的督促和保证之下,有关部门也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了这件事,很快发布了文件,恢复了张涤心的名誉,并且将他追认为烈士,同时还在家乡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洗刷他多年来所蒙受的冤屈。

这时人们这才认识到,那个每天念叨着自己丈夫的女人并不是什么“疯婆子”,反而真的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烈士遗孀。

她为了已经逝世的丈夫的名誉,赔上了自己的十年时光,这是何等的坚韧?

曾经为了丈夫东奔西走的张涤心妻子一改往日的面貌,将自己整理大方得体,亲眼见证了丈夫名誉得到恢复的画面。

张涤心的妻子对刘亚楼十分感激,多次向他表达谢意,家乡的人们在这件事之后,对于这位同乡的英雄更加敬佩了。

已经成为司令的刘亚楼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即便只是一个普通人向他求助,他也会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张涤心与他还有着那样深的渊源。

看着张涤心的冤屈被洗刷,他的遗孀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照顾,压在刘亚楼心中的巨石才终于不见了踪影。

这件事尘埃落定后,刘亚楼更觉得如今的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同自己穿越火线、出生入死的革命同志用鲜血换来的。

更有无数像张涤心一样的无名英雄,悄悄躲藏在无人的角落中,几近不求回报地奉献着自己的热血青春,乃至直到去世,也没能留下一个名字。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满怀激动,郑重其事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将手覆上自己的心口,同那些被自己记在心中的英雄同事一同分享这份荣光。

英雄无名而来,无名而去,但往后安宁平和的山川草木、烟火人间,仍有他们的身影。

刘亚楼在青年时遇到张涤心,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前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蒙冤了十数载的张涤心,在妻子的不懈坚持和刘亚楼的竭力帮助下,终得昭雪,恢复了自己的名誉,受到了后人的尊敬。

刘亚楼对于张涤心案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自己领路人,更是为了慰藉所有为革命奉献的英雄、烈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让世人将他们永远铭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