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70年周总理即将出访朝鲜,看完随行名单后皱了皱眉头:怎么没他?

2022-10-26 17:05:01

1970年,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周总理动身前往朝鲜回访。在所有事宜准备妥当后,秘书照例将出访人员名单,递交给周总理审阅。

然而,当周总理看到出访人员名单时,眉头却皱了起来,显然对名单不是很满意。就在秘书正准备开口询问有何不妥时,周总理先一步抬头问道:“老杜,杜修贤呢?名单上怎么没有他?”

此话一出,秘书恍然大悟,张嘴想要回答,却突然想到某事,即使住了嘴。

见秘书支支吾吾,周总理只好说道:“在我面前,不用顾忌其他。”

“杜修贤摄影师,他人在新疆……”不再有所顾忌的秘书,将所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

至此,周总理才得知杜修贤被下派到新疆一事。对此,周总理很是恼火,当即他就让秘书立即喊杜修贤回来,并且交代此次出访,必须由杜修贤担任摄影记者。

第二天,在加急电报的催促下,杜修贤匆忙地收拾好东西,便搭乘着火车,连忙返回了北京。

杜修贤是何人?周总理又为何非要命杜修贤随行?二人是何关系呢?

一、备受总理关怀

能够被周总理如此器重,杜修贤自是有实力在的。

身为摄影记者的他,凭借着专业的抓拍能力和独特的风格,不仅有着“快门手”的着称,更因常年留在国家领导人身边拍照,被业内尊称为“红墙里的摄影师”。

杜修贤能够长期在周总理身边拍照,离不开对周总理发自内心的尊重,方能拍出周总理的气质和神韵。当然,心甘情愿留在周总理身边,自是源于周总理一向宽厚待人、关怀待下。

在紧跟周恩来的那段时间,除却中南海这处常去之地,便是天安门城楼了,每逢大型庆祝活动,在毛主席等领导人在城楼栏杆边,向人民群众问好时,身为摄影记者的众人,都拼命找角度,想为领导们拍出一张满意的正面照片。

在城楼上,想要拍出一张正面照,简直是难上加难。

一次,绞尽脑汁想要找到好角度的杜修贤,不惜将大半个身子探出栏杆,艰难地举着沉重的相机,找角度、调焦距。就在他好不容易对好焦,想要再往前探身时,却被一只手拽着衣角,动弹不得。

挣了几下,没挣开的杜修贤很是着急,没好气地转头喊道:“别拽了,再拽就照不全了……”

谁知,扭头一看,却看到的周总理。本以为身后是警卫同志的杜修贤,瞬间吞掉了嘴边的抱怨。

“不要命了?万一掉下去怎么办?”周总理一脸严肃,话语间尽是关怀之意。

看着眼前关怀自己的周总理,杜修贤当即就红了眼眶。不顾危险找角度,本是再平常不过,如今却受到周总理如此关心,即使身为男子,杜修贤心里也是止不住的暖意和感动。

当然,类似于如此的事件数不胜数。

1963年年末,在周总理访问亚非欧期间,身为唯一一个随行摄影记者,杜修贤需得整天独自一人背着相机、扛着沉重的闪光灯充电箱。

两个月的时间里,杜修贤几乎是每天都要连轴转,每当拍摄完,他必须马上赶回酒店,及时将胶卷冲洗出来、送审。之后还要办理各种手续,将照片传回北京,用最短的时间让各大报刊得到新闻图片。

可以这么说,他的职责不容他耽搁一分一秒,处理完前一天的拍摄、冲洗、送审等工作,便已是深夜,还没等睡上片刻,就要着手准备接下来一天的跟拍。事关国家,杜修贤每日都打着十二分精神,在跟随着周总理出访期间,他几乎每天都睡不上一个完整的觉。

长久以来,习惯了不分昼夜工作的杜修贤,慢慢地患上了失眠症。

尽管杜修贤从未提起过,周总理还是发现杜修贤的这个毛病。某天深夜,尚未睡觉的周总理见到杜修贤房间还未熄灯,便敲响了门,“怎么还没睡呢?这么晚了,还不困吗?”

将周总理请至屋内,杜修贤打开抽屉,拿出了一瓶药,说道:“吃了这个,就能睡得下了。”

拿瓶药,周总理再熟悉不过了,对此,周总理摆了摆手,严肃地反对道:“看来,你跟我有一样的毛病。这个药可不能多吃,吃多了,就会上瘾。”

说完这句话,周总理拍了拍杜修贤的肩膀,便起身离开了。

短短的几句话,肩膀上那重重几下,深深地打动了杜修贤的内心,周总理的关怀,他终身难忘。

二、关系愈发亲切

除却对下属的关怀,周总理更是将杜修贤以友相待。

1960年一次活动中,周总理率先到场后,便亲切地同电影记者们握手,而一侧的杜修贤却连忙换了个角度,迅速举起相机拍了起来。

相机连拍的声音,吸引了周总理的注意,只见周总理微笑着走向了杜修贤,伸出了右手。沉浸在拍照中的杜修贤,等到周总理站到面前,这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放下相机,与周总理握手。

握完,杜修贤便想要再将相机举起来,准备抓拍,谁知周总理突然转身,冲众人说道:“哎,怎么回事儿,这,我和老杜握手怎么没个人拍照啊?”

其他记者瞬间不知所措,一旁的杜修贤连忙接上话,回道:“他们没相机啊,我拿着相机,他们想照也照不成啊。”

见此,周总理冲着众人中的一个小记者,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而后微笑地说道:“来来来,我和老杜重新握一次手,你给我俩照一下嘛。”

小记者连连点头,从杜修贤手中接过了相机。一旁的杜修贤,激动坏了,同周总理再次握手时,忍不住地手脚颤抖,毕竟能和周总理单独合影,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

要知道,这时杜修贤才刚来西花厅不久,那些在西花厅工作很长时间的老人,也极少能够与总理单独合影。那时的杜修贤还未曾想过,在之后的日子里,周总理更是将他看作老友。

1964年,春节刚过,周总理和陈毅二人便动身出访几内亚。与国内严寒的冬天不同的是,位于赤道附近的几内亚,却是酷热难耐。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众人的陪同下,周总理和陈毅来到了宾馆外的沙滩上,悠闲地散起了步来。

海边微风拂来,给炎热的天气,带了丝丝凉意。走在沙滩上的周总理和陈毅一行人,一边闲谈,一边感受带着海水咸味的微风。这种场面是少见的,一旁的杜修贤,举着相机,找着各种角度,一直在抓拍。

突然,周总理停下了脚步,一直盯着举着相机不停找角度的杜修贤。就在众人感到疑惑时,周总理笑着开了口:“陈老总,你看老杜现在像不像非洲人?”

听见此话,身旁的陈毅不禁笑出了声,看着不远处的杜修贤笑道:“这么些天,愣是把人晒得变了个肤色!”

不远处的杜修贤,看着众人都盯着他,很是疑惑。见周总理在向他招手,便连忙收了相机,小跑到周总理身边。

“老杜啊,这陈老总的秘书叫杜易(一),几内亚总统叫杜尔(二),你不如就叫杜三好了!”周总理笑着冲杜修贤说道。

没等杜修贤反应过来怎么一回事儿,陈毅率先大笑起来:“我看好着嘞,一二三,这不正好杜家三兄弟嘛!”

不知所以的杜修贤,纳闷极了,一脸疑惑地看着大笑地众人。也是在之后,杜修贤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儿。那个周总理开玩笑取的名称,杜修贤却如获至宝般,很是珍惜,后来更是向外称自己名叫“杜三”。

三、最后一次拍照

从1960年,进入西花厅后,杜修贤跟随着周总理,全国各地四处奔波,早就外界熟知,对于他这个摄影记者,外人也是极其尊敬的。

1976年,那时周总理的病情恶化,然而,住在医院的周总理,仍需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外交事务,即使疼得在床上翻滚,周总理也要坚持亲自处理事务。

病情突然恶化,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忙得焦头烂额,可最让工作人员无奈的,便是那些来到病房里的宾客。想要劝阻周总理专心养病,可又张不开口,一时间,工作人员人人都忧心忡忡、无计可施。

自从周总理住院之后,医生便规定了会宾时间,但众人却拗不过周总理,即使拿医生的话去压周总理,周总理也充耳不闻,不做理会。规定的每日半个小时会客时间,每当会见外宾时,都成为了虚设。

久而久之,病房成为了第二个西花厅,医护人员、工作人员,整天轮番守在门口,生怕发生意外。

后来,眼看着周总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那工作人员便找到了杜修贤。身为摄影记者的杜修贤,每一回都是在会客结束时,进入到病房内,给宾客和周总理拍照。工作人员在找到杜修贤后,直接便请求杜修贤提前进去拍结束镜头,这样一来,宾客们便知道时间差不多了,该结束会谈。

可杜修贤却生怕坏了规矩,当时的他尚不知周总理病情恶化程度,便想着拒绝。最后,工作人员只好告知了周总理的真实病情。

这下,杜修贤也顾不上什么规矩了。之后的每场会客,杜修贤都会守在病房门口,看着时间,等到时间差不多了,便推门进去拍照,一来二去,那些外宾也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儿了,每当杜修贤进来,便连忙结束会谈,很是自觉地拍照留影离开。

次数多了,周总理也清楚,杜修贤这样做的目的,也不多说什么,默默准允了杜修贤的做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周总理的病情却一天天恶化。

1975年9月7日,在经历了几十次手术后,周总理已经被病痛折磨地变了个人,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没了精力再去处理事务了,这一天,也是他最后一次能够提起精神会见外宾。

脱下病服,换上制服、皮鞋,在杜修贤的镜头里,周总理依旧神采奕奕、那双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等来了外宾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书记后,周总理坚持从病床上起身,坐到沙发上,与外宾谈话。此时的周总理,身上的刀口还未愈合,即便如此,周总理依旧前倾着身子,认真地听着对方发言。

强忍着剧痛的周总理,额头上慢慢地渗出了汗珠,举着镜头的杜修贤,看着沙发上的周总理,泪水夺眶而出,心里滋味难以言喻。

“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周总理的这句话一出,杜修贤心中止不住地难过,他颤抖着双手,按下了快门,将眼前周总理微笑的面容,记录了下来。

1976年1月8日,为新中国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与世长辞。那个镜头,便是周总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