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从气候变化来看我国宜居地区的变迁史,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2022-09-28 17:05:06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过去了将近50亿年。而人类自森林古猿算起也不过才两千万年,严格算起来,人与猿真正的分道扬镳不过三百万年。按照目前考古学的定义,距今300万年开始,人类进入了漫长的旧石器时期。伴随着人类几百万年岁月的是周而复始漫长的冰期。

按照地质学的定义,距今260万年起被称作第四纪,第四纪的典型特征是冰期和间冰期交织而成的。我们人类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冰与火的考验中,顽强地走了过来。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其分界点是以距今11700年的新仙女木事件的结束为标志。新仙女木事件究竟是怎样引起的,目前还不清楚,有推测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

新仙女木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人类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开始进入快车道。这个时期之后被称作全新世,按照以往规律来看,全新世事实上就是上次冰期后的一次间冰期。下一次冰期什么时候会来,我们不清楚,以人类文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一个日益温暖的地球恐怕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全新世”被学界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一期中间有一个一千多年的过渡期。“全新世”早期全球各地气温开始显着上升,但并不稳定,这期间气温波动还是比较厉害的。第一个过渡期是距今8500至7000年,而恰恰在距今8200年,全球出现了一次气温的急剧下降。这次降温持续了两百年左右,至距今8000年,气温开始回升,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开始来临,这个时期持续了将近3000年,尤其进入7000年后,也就是中全新世时期,我国整体都处于非常温暖湿润的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度左右,年降水量也比现在高200毫米以上。按照我国考古学分期,这个时期称作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处于大名鼎鼎的仰韶时代。所以这个时期也被学者称作仰韶温暖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也在此时完全形成。

我国各个地区基本上都经历了早全新世中全新世和晚全新世三个阶段,发展规律也基本都近似,也就是早全新世温和偏湿,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温凉偏干。

我们知道,过热和过冷都不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以我们今天的感受来说,长江流域或许是温度最适宜的地区,而万年前的中国却不是这样。最早进入最适宜气候的地区是我们今天的东北地区。年代大概在11000年前,当然,对于广大的东北地区,也是有区别的,东南靠海的地区会更温暖湿润些,这里气温能到8度左右,降水量最高能到1000毫升。这的确是很惊人的气候特征。要知道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南部降水量较高的地区也不过四五百毫米的降水量。在人工水利出现之前,充分的降水是原始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

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地区,而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粟也是出现在这个地区,就是北京地区发现的距今11000年至9000年的东胡林遗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京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着名的山顶洞人遗址。还有我国北方最早的粟作遗址,东胡林人不仅已经学会了种植粟还学会了制作陶器,同时还会用一些螺壳制作成项链,以及牛骨串成的手镯。

我们这里的华北地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涵盖了整个以黄土为主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和嵩山周边的黄土地区。这片区域大体上气候特征是差不多的,因为季风强度的影响由南到北以及由东至西略有不同。从文明发展的视角来看,也是很接近的。这个适宜时期延续了将近3000年,一直到距今7000年才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区域上年代早晚当然也是略有不同的。

例如嵩山地区出现的李家沟遗址,年代在距今1000至9000年,其后的裴李岗文化更是以近两百处考古遗址的发现成为新石器中期我国各个地区考古文化中的翘楚。早期水热情况我们不是很清楚,在全新世中期,这里的温度比今天要高2℃,降水也要高200毫米。属于亚热带地区,,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商代,这也是这里成为各支势力竞相角逐的天下之中的原因之一吧。

进入“全新世”中期以后,据国内外学者研究,距今5500年至5000年又有了一次气候突变发生。这次气候变化在我国考古文化上也有很明显的迹象。同时也是我国各地先后进入古国时代的一个催化剂,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族群的凝聚力增强,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族群领导者的社会威信力。距今5300年,黄河流域以双槐树遗址为核心的仰韶文化继庙底沟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复杂化倾向,被学者称作河洛古国。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也纷纷进入古国时代。中华大地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全新世中期最后一次气候突变是距今4200年前后,这次气候突变也是全球性的,与8200年那次并列成为全新世两次最强的气候突变。但这次与8200年那次有些不同,毕竟8200年那次是中高纬度地区变冷,这次则是中低纬度持续干旱,这次干旱持续了一两百年。气候突变的直接影响就是已经迈入国家门槛的各个族群争斗加剧。这个时期各地开始出现众多城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族群竞争的残酷。气候干旱是一个表象,千年难遇的洪水也为族群融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气候的问题我们暂时就谈到这里,我们看下我国洪水情况。

持续了五千年的全新世大暖期,对我国古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北方地区农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即便几次气温突变,以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的粟黍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地区拥有了比南方稻作农业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能看到长江流域文化人群北向的趋势也是很明显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河网密布的南方洪水以及水涝灾害要更多。

我国最早的一次古洪水重建是距今7800年前后,就是发生在长江流域,而距今4800年至3800年,长江上游是洪水频发的重灾区,长江中下游洪水期跨度要长,基本上从距今7000多年一直持续到距今2000多年。有学者对江汉地区文化变迁与洪水的关系做过分析,大溪、屈家岭以及石家河这些文化的变化与其时爆发的洪水都有密切关系。

与气候影响的长江流域洪水不同的是,黄河下游洪水的泛滥主要来自黄河改道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故事就是发生在距今4200年前后的一次黄河由淮北平原改道河北的过程中,治水带来的社会公信力也为夏后氏得以开创我国家天下王朝时代提供了强大的法理依据。

对我国古文化影响的环境比较大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海侵”,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全新世温暖期造成的高水位也是海侵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海平面上升最激烈的时期却是全新世早期,这个时期海平面上升速度为每年18毫米,然后逐年递降,距今10000到6000年下降到每年4.6毫米,6000年以后为2.6毫米,距今2500年以后则下降为每年0.8毫米。

渤海地区海侵高峰期在距今7000年至6000年,海侵最远处北端在天津黄骅一线。南端在莱州湾。距今4500年开始,海平面开始下降。

苏北平原地区海侵影响比较大,高峰期在距今6500年前后,海岸线在灌南和建湖东面,之后在下降的同时也有波动,距今3200年以后海岸线退至盐城阜宁以东。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变化也很明显,在新仙女木时期东海海岸线是裸露在外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随着冰层融化,海平面也在迅速上升,距今7000年上升至-7米,海岸线仍然比现在要东,6000年至5000年,海侵加剧,东海沿岸被海水淹没。

距今3000年前后,全新世大暖期结束,战国时期,黄河下游诸国开始修筑堤坝并修建运河,多变的黄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华北平原再次成为一片沃土,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生产地区。这片古老的土地,诞生了中华文明最早的文明,是中华文明得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