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黄克诚:被毛主席三次点将,主席病逝后他发文反对修改主席的称谓

2022-09-19 17:05:06

1955年授衔仪式上的开国大将们

1955年9月,在新中国首次授衔授勋仪式上,黄克诚被授予开国大将。毛主席当年跟彭雪枫谈话时,对黄克诚这样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特别是对黄克诚,他是个敢讲实话的人,优点很突出,就是有些缺点也是可以克服的嘛!”

纵观黄克诚的一生,他对党绝对忠诚,历经磨难,虽九死犹未悔;他坚持真理,一切实事求是,从不随波逐流;他恪守原则,忠于职守,不徇私情,敢于碰硬较真;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严禁搞特殊化。

更为重要的是,黄克诚正确评价和维护毛主席的历史地位,这让无数人感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克诚以中纪委常务书记的身份,坚决维护毛主席和毛主席思想的历史地位。那一刻,黄克诚一定想起毛主席当年对他的信任。

1981年4月10日,毛主席逝世第5年,《解放军报》头版刊登了黄克诚的《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一文。这篇文章原稿是黄克诚在1980年11月中纪委一次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文章发表前夕,黄克诚经过邓小平批示同意后,交给胡乔木,让他把把关。胡乔木认为这篇文章非同小可,便放下手头一切事务,全身心投入文章的修改工作。当文章修改结束后,胡乔木便请人送回黄克诚办公室。

黄克诚

胡乔木被誉为“中共第一支笔”,其文笔自然不用多说。对于这篇文章的整体修改,黄克诚还是颇为满意的,可有一个问题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把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这是我不习惯的,从感情上也说不过去,还是‘毛主席’好。”

胡乔木收到黄克诚的意见后,改回了“毛主席”称谓。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也非常赞成黄克诚的看法。1981年初,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黄克诚秘书把这篇修改后的文章交给华楠,征询是否可以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华楠当时在中央宣传部门分管全军宣传、文化、新闻工作。

华楠仔细阅读文章后,他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不仅内容详实,而且感情真挚,是一篇立意高远、颇有说服力的好文章,于是很快发表。作为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在战争岁月,黄克诚是冲锋在最前线的战士;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是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改革开放初期,黄克诚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无论是什么身份,黄克诚都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当然,对于黄克诚的能力,毛主席非常了解,很早就意识到这是一位能堪当大任的将领。周恩来也高度评价:“黄克诚这个人,你给他一万块钱,他能当十万块钱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黄克诚很快觉察到当时的局势,他认为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我军必须未雨绸缪。

黄克诚

与此同时,随着东北的关东军被苏军消灭,黄克诚立即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应该下定决心立即开进东北,至于人数最少是5万人,当然如果能达到10万人,那就更好了。黄克诚当时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他之所以发出这样的电报,主要考虑如下:

一、蒋介石对和平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此作为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全面内战,因此我们不能对和谈抱有幻想,应当立足于打,在与蒋和谈的同时,应集中精力准备决战。

二、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建议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5万人,能去10万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建东北总根据地,支援关内作战。

三、关内以晋、绥、察三地区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地区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主力,消灭敌人。其他各地区则作为这两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局部决战胜利。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当时毛主席远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中共中央虽然已经决定派部队去东北,但还没有人提出派10万大军。黄克诚是率先提出要这样做,这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当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在得到毛主席的赞成后,起草了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正式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有计划地陆续向东北派遣部队。

1949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命令率部开赴东北。上级考虑到黄克诚所部距离东北路程遥远,提议可以在山东休整一段时间。黄克诚直接拒绝了,他认为现阶段要第一时间进入东北。

黄克诚(右三)

黄克诚晚年回忆这件事时说:“中央当时已决定派部队到东北去,但派10万人这样多的部队,还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东北期间,毛主席多次给黄克诚发去电报,肯定他的工作同时,要求他放手发动群众。

毛主席在电报里写道:“必须使一切干部明白,国民党在东北一个时期内将强过我党,如果我们不从发动群众斗争、替群众解决问题、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点出发,并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细心的群众工作,在一年之内,特别是在最近几个月的紧急时机内,打下初步的可靠的基础,我们在东北就将陷入孤立,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有遭遇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可能;反之,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以说,黄克诚在东北期间展现了杰出的才能,这让毛主席也下定决心让他负责更重要的任务,先后三次点将让他担任重要职务。194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发起平津战役。两天后,中共中央向东北军发去紧急电报:

“请黄克诚以尽快速度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并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黄克诚

黄克诚当时的职务是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前方第二指挥所政治委员。接到电报后,黄克诚深知这是党中央对自己的信任,他立即遵照组织上的安排,迅速率领一批干部入关。

黄克诚这一次到天津担任要职,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1949年1月14日傍晚,天津解放。黄克诚在天津解放前,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1月16日,黄克诚率领一批经验丰富的军管干部进入天津,开始了对天津的全面接管。

黄克诚工作思路非常清晰,他在军管会上提出“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的总方针。因为黄克诚的措施得力,天津城内的社会秩序很快稳定下来,工厂、企业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学生也很快回到学校读书。

不久,黄克诚将接收天津过程、经验教训等向党中央做了详细的汇报。毛主席看了报告后非常高兴,他认为这份报告对接管其他城市有很好的借鉴示范作用。于是,毛主席决定当面跟黄克诚谈一谈。

当年5月,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毛主席接见了黄克诚。自从参加革命后,黄克诚很少跟毛主席见面,但是毛主席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如今终于能当面向毛主席汇报工作,黄克诚无比激动。

毛主席

一见到毛主席,黄克诚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毛主席伸出的手。毛主席也颇为激动,笑着说:“你们接管天津的工作搞得不错嘛!你的报告我看了,今天再请你来谈谈。我需要向你们在第一线的同志讨教啊!你善于从实际抓工作,又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很可贵呀!谈完了这个题目,再谈谈你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黄克诚则详细汇报了接管天津的工作,期间毛主席不停地点头。黄克诚汇报一结束,毛主席就再次点将:中央已经决定让你主持湖南的党政军工作。要知道当时对干部的任命都是以电文形式为主,而对黄克诚的任命则是毛主席当面告知,寓意不言自明。

黄克诚深感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当即向毛主席表示一定要在新岗位上全力以赴。毛主席再次笑了,他说:“是我点名让你去的。你有天津的经验,又是去我们的家乡,风土人情熟悉,你去我放心。”

一想到了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工作,可湖南情况跟天津有很大不同,天津的工作经验显然不太适合湖南。黄克诚请毛主席给他提提意见,他问道:“天津有天津的情况,湖南有湖南的特点,天津的经验湖南不能照搬,这工作怎么做,还请中央和主席作指示。”

晚年黄克诚

毛主席则回答:“怎么做?遇到问题多思考多商量,多请示多汇报。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执行政策,探一条新路子出来。总之,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干!”值得一提的是,两人会谈结束后,毛主席还专门留下黄克诚吃了晚饭,饭菜自然是湖南风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出任湖南省委书记。在主政湖南3年时间里,湖南社会稳定、经济快速恢复,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句话,“黄克诚成为了新湖南的奠基人。”就在黄克诚准备在湖南干出更大的成绩时,毛主席第三次点将点到了他。

1952年7月,经毛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发出电令,将黄克诚调到北京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短短两个月后,黄克诚来到北京任职。10月,毛主席亲自签发命令:任命黄克诚为总参谋部第三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两年后,黄克诚出任军委秘书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9月,黄克诚被授予开国大将。1956年,黄克诚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黄克诚夫妇

到了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黄克诚接任总参谋长一职。黄克诚的职务越来越重要,工作也越来越多。1959年7月庐山会议结束后,黄克诚的所有职位被撤销,赋闲后他开始大量阅读书籍。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黄克诚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并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此时的黄克诚年届八旬,身体情况很不好,双眼几近失明。在最后的7年时间里,黄克诚在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工作的开展,黄克诚发现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少数人对毛主席和毛主席思想有不同想法,他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必须尽快妥善处理。黄克诚认为正确对待毛主席和毛主席思想,“这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

经过多次深思熟虑,1980年11月27日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作了《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长篇讲话。这次讲话在党内流传甚广,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前面那一幕,讲话的一部分成为一篇文章。

晚年黄克诚

因为此事影响很大,有不少老同志提醒黄克诚慎重,还提到他在特殊时期受到了委屈。黄克诚却一点没有抱怨,反而很坦然地说: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个人在党内受点委屈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这比起我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在党的历史上,有多少同志连全国胜利这一天都没能看到,我今天还能活在世上,比起他们,实属万幸!”

黄克诚一辈子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更别提个人享受了,而且决不允许子女、工作人员搞特殊。黄克诚一生都没有为亲属和子女个人的事情,向任何部门提出要求,就连子女有急事用他的车也不行。

黄克诚还多次对子女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才,不要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对于个人生活,黄克诚要求也很低,平时吃饭每餐最多两个菜,如果有客人则多加两个菜,而且他还每月还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烈士遗属。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晚年黄克诚(右一)

在黄克诚追悼大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致悼词,给予他高度评价:

“黄克诚同志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他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甚至被撤职、降级,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谨以此文致敬黄克诚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