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71年毛主席冲生活秘书张玉凤吼道,她二话不说,扭头收拾包裹回家

2022-07-12 17:05:02

1971年,北京中南海。

“你如果不想在这,就给我滚!”

毛主席冲生活秘书张玉凤吼道。

张玉凤二话不说,扭头收拾包裹,便回家了。

二十多天后,毛主席亲自派车接回张玉凤。

生性倔强的张玉凤,依旧没有向主席低头、认错。

毛主席笑盈盈地对她说:“办事认真细致,工作尽职尽责,你是张飞的后代吧,一触即跳,以后可要注意啊!”

张玉凤犯了什么错误,竟让毛主席勃然大怒?


毛主席又为何待她如此宽容,不计前嫌,主动接她回来工作?
踏上列车工作

张玉凤,194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那个时期,东北还处在侵华日军高压统治下。穷苦百姓,被日军百般欺凌,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张玉凤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靠几亩薄田,养活八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得解放。可是多年战争留下的创伤,短时间内,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改善。

张玉凤和兄弟姐妹,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读书,更不可能有这条件。

14岁的张玉凤,刚刚小学毕业,便辍学回家,谋求生计,贴补家用。

几个月后,张玉凤听说铁路局招聘工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交报名表,参加面试。

在众多面试人员中,张玉凤长得眉清目秀,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这在当时那个文盲遍地走、乡音满天飞的年代里,非常难得。

或许是命中注定,又或许是机缘巧合。

没过几天,铁路局传来消息,张玉凤被成功录用,职务是列车乘务员。

张玉凤拿着录用通知单,欣喜地跑回家告诉父母。

列车乘务员这份工作,轻松、体面,收入也不错,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

张玉凤感到很庆幸,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这份工作。

那时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次选择,竟然改变了她的一生。

到列车上工作,张玉凤很快适应,并爱上了这份工作。

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保质保量完成自己工作之余,积极帮助其他同事。

她的工作表现,得到领导赏识,多次表扬她,号召其他同事向她学习。

1960年,毛主席专列招聘乘务员,领导推荐了张玉凤。


经过层层选拔,张玉凤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这一年,张玉凤16岁,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终于可以近距离看到毛主席,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都难以获得的机会。

同时又有些紧张,张玉凤知道,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都是精英,自己能做好吗?毛主席会满意吗?

毛主席不喜欢停留在中南海办公,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

他经常笑谈:“专列就是我另一个家。”

“专列是流动的中南海,保卫毛主席的安全,高于一切。”

这是全体专列工作人员的誓言,亦是使命。

张玉凤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愈发努力学习。

经过三个月培训,张玉凤顺利上岗。她即将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这项神圣的工作中。

后来,她才发现,自己想多了。

毛主席专列一共有12节车厢,毛主席大多数时间,只在其中几节车厢活动。

通常情况下,像张玉凤这种新员工,很难有机会见到毛主席。

张玉凤无疑是幸运的。

一次,毛主席专列停在某地站台,短暂休整。张玉凤从车厢出来透气,正巧遇上在站台上散步的毛主席。

张玉凤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虽然成为专列乘务员,早有心理准备,可是那一刻,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张玉凤目不转睛地看着面前的毛主席,两鬓斑白、身材高大、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已经70岁高龄的毛主席,步伐依然矫健。


她被震撼到了!

就在张玉凤紧张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的时候,毛主席已经来到张玉凤面前。

毛主席似乎看出了她的紧张,主动伸出手和她握手。

还亲切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张玉凤一下子反应过来,赶紧答道:“主席好,我叫张玉凤。”

主席又接着问道:“是哪几个字啊?”

“弓长张,玉石的玉,凤凰的凤。”张玉凤又连忙答道。

毛主席和张玉凤闲谈几句后离开。

回到车厢后,毛主席不停念叨好几句,“张玉凤,张玉凤,张玉凤”,并且在纸上写下“张玉凤”的名字。

跟在主席身边的汪东兴看到后,对毛主席说:“主席,是否可以把张玉凤,调到您的车厢当服务员呢?”

主席微微点头,以示同意。

此后,只要毛主席乘坐专列,到各地视察,张玉凤便能看到毛主席。

这时候的张玉凤,工作更加谨慎。她深知主席身边无小事,容不得一点差池。

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得到了毛主席高度认可。

那时候,张玉凤还不知道,她和毛主席的缘分,远不止于此。

转眼间,张玉凤20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可因为张玉凤的工作性质,她的婚姻大事,始终没有着落,父母很为其担忧。

1967年,张玉凤的有缘人出现了,他叫刘爱民,同在铁道部工作。

刘爱民,高高的个子,健硕的身材,彬彬有礼,一表人才,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在工作中,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工作之余,他们的思想和性格也非常合得来。

慢慢地,感情越来越深厚,一年后,便结了婚。

结婚的时候,他们连婚房都没有,从亲戚那里借了一间房,简单布置下,就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1968年9月,张玉凤生下一个女儿。


张玉凤是毛主席的专职乘务员,只要毛主席外出视察,她就必须跟在身边。

既要负责保持车厢整洁,还要随时待命,照顾毛主席的身体。

1969年6月,毛主席到各地视察工作,一走就是三个多月。

张玉凤回到家后,孩子已经不认得她。为此,张玉凤难过好长一段时间。

张玉凤的爱人刘爱民,却没有埋怨她,而是安慰道:“主席的工作,关乎祖国和人民,我们小家庭的事情,相比而言,不值一提,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可以克服。”

张玉凤听到丈夫关切、支持的话语,非常感动。

之后,张玉凤更加兢兢业业工作,从没因为家庭小困难,影响工作,没有任何缺勤记录。

毛主席对张玉凤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赞不绝口。

1970年,对张玉凤而言,是极其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张玉凤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专列乘务员岗位,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做生活秘书。

每天和毛主席朝夕相处,陪伴毛主席走完生命的最后几年。

她是毛主席晚年时期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调到中南海工作

1970年7月的一天,张玉凤像往常一样,在车厢打扫卫生。

这时,列车长走来,非常严肃地说:“手头工作先放一放,现在马上去中南海,有人要见你。”

张玉凤一头雾水,任凭她如何问,列车长就是不说是谁要见她,只是催促她立刻出发。

张玉凤一路上忐忑不安,心想,到底是谁要见自己,还挺神秘。

快到晌午,张玉凤到了中南海。两位工作人员,见到张玉凤,迎了上去。

再三确认身份,什么话也不说,就带她进了中南海。

中南海的警卫,丝毫不加阻拦。

经过守备森严的“层层关卡”后,张玉凤最终来到毛主席的病床前。


毛主席看上去非常憔悴。

上次和毛主席分别时,主席的身体状况就有些不好。

短短时间,毛主席就卧病在床,张玉凤不禁担心起来。

这时,一旁的周总理,把张玉凤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张玉凤,你愿意做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到中南海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吗?”

当时,能够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是多少人荣幸至极的事情。

张玉凤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并且和周总理保证,一定会将毛主席的生活照顾好,请总理放心。

这一年,毛主席已经77岁高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稍感疲劳,就会生病。

毛主席经常白天休息,晚上工作。

张玉凤在尽心照顾毛主席的同时,也惦记自己家人,趁毛主席睡觉的时候,才能回家看一看。

虽然路途遥远,每次回家都急匆匆的。但是,能看上丈夫和孩子一眼,张玉凤心里也能踏实很多。

张玉凤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晚年的毛主席还在操心国家和人民的大事,每天处理大量工作,不听医生劝阻,经常熬夜,吸烟,还说:“医生的话不可全信,只能信一半。”

张玉凤为此操碎了心,但是她依然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她觉得,能够照顾一代伟人毛主席,是她的幸运。

可是,有一天,毛主席的一句话,让他们的关系发生变化。

那是一个午后,毛主席邀请了一些朋友。

张玉凤觉得主席不好好休息,操劳国事,心情不是很好,脸上便流露出不悦。

毛主席看到后,觉得张玉凤待客不周,有失礼貌,非常不高兴,随即冲她喊了句:“你要是不高兴,就给我滚!”

张玉凤听后,非常生气,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家了。

二十多天里,张玉凤无法接受被毛主席辞退,每天闷闷不乐。

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得知这件事,让张玉凤写检查。张玉凤觉得自己没错,就是不写。

一天,张玉凤正在家里睡觉,突然,电话铃响起。张玉凤吓得一激灵,赶紧拿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张耀祠的声音。

张玉凤以为又是让自己写检查,没想到张耀祠却说:“你在家等着,马上派车去接你。”说完便挂了电话。


张玉凤一时没反应过来,愣在那里,好一会才清醒过来,这是主席原谅自己了。

被毛主席赶走20多天,再次回到中南海,张玉凤依旧没有认错。

毛主席看到她那倔强的样子,忍不住笑了,指着她说:“工作尽职尽责,认真严谨,可你,莫非是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以后要多改改自己的脾气呀!”

听到毛主席这番话,张玉凤激动得哭出了声音。

亦惭愧,亦感动。

她心里明白,主席早已把她当亲人一般看待,再次回到主席身边工作,更加尽心尽力。

毛主席十分体谅她的难处,经常问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一定要提出来。

可是,张玉凤从来没有向毛主席提过任何要求。不论家里有什么困难,她和丈夫刘爱民,都尽量克服。

即便非常想念孩子,也从不说出口。

1970年后,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被病痛折磨。

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是国家最高机密。

在外界看来,毛主席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神采奕奕,依旧是新中国的顶梁柱。

无论是接待外国宾客,还是出席各种会议,毛主席的一言一行,都让人敬佩、叹服。

只有张玉凤知道,毛主席每次外出,参加活动、开会回来,都需要静养很多天。

遥想当年在毛主席专列上初次见面的情景,张玉凤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即便是毛主席,一代伟人,也无法避免衰老。

1971年的春天,毛主席得了支气管炎,却不重视,还是熬夜、抽烟,工作到深夜。

几天后,病情加剧,竟然恶化成大叶性肺炎,咳嗽不止,连睡个安稳觉都做不到。

张玉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昼夜守在毛主席身边。

没读过几年书,更谈不上会护理知识,张玉凤就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毛主席。

她经常学习到深夜,只为多学习一些护理知识,更好地照顾毛主席。

照顾毛主席,张玉凤并不是一味顺从,而是一切从毛主席的健康考虑。

张玉凤发现毛主席没有按时吃药,还偷偷抽烟。

张玉凤不厌其烦,一次次提醒毛主席,要注意身体,若病情恶化下去,治疗的难度就更大了。

可是任凭张玉凤怎么劝说,毛主席就是不听。

张玉凤只能采取强制措施,把毛主席的烟和火都给藏起来。

这下,毛主席急得团团转。毛主席虽然很生气,但也知道张玉凤是为他好,想让他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有时候难免会恼火,冲张玉凤发脾气。但事后,会主动向她道歉。

张玉凤早已把毛主席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从不计较其他。

就这样,毛主席的身体渐渐康复。

张玉凤的表现,也让毛主席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亦父亦友

毛主席越来越依赖和信任张玉凤,因此,后来才会把诸多机要事务,交给她打理。

1972年2月,毛主席肺炎再次发作,并且较上次更加严重,一口痰没咳出来,昏迷20多分钟。

醒来后的毛主席,竟浑然不知,还说:“我刚才睡着了。”

周总理十分担忧,专门从北京找来几位着名专家,为毛主席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张玉凤和几位医护人员,轮流值班,时刻守在主席身边,生怕出现一点闪失。

所幸,毛主席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有康复迹象。

但是,让大家难以接受的是,毛主席双眼模糊,看不清东西,近乎失明。

经过诊断,毛主席得了老年性白内障。

可是毛主席一辈子热爱文学,根本放不下书本,只能找人代读。张玉凤顺理成章,成了最佳人选。

刚开始,张玉凤以为这只是暂时性工作,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她意料。

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因病住院,无法继续工作。经组织研究决定,由张玉凤代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毛主席双眼模糊,处理一些文件,根本看不清楚,于是便让张玉凤为他读往来文件、信函等等。这里面涉及很多国家机密,不免让张玉凤感到战战兢兢。

毛主席看出她的顾虑,对她说,只要做到两点,便是一个合格的机要秘书。

第一,一定要遵守纪律,所看、所听不许和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讲起;

第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了机要秘书,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多学习。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约束。

张玉凤听后,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笑容,放心接下这份工作。

1973年,张玉凤再次怀孕。虽然行动不便,但张玉凤依然坚持,留在毛主席身边,她不放心别人照顾主席。

毛主席几次提出,让张玉凤回去休养,不必担心他。但是张玉凤,一直坚持到分娩。

8月1日早晨,张玉凤像往常一样,为毛主席准备好洗漱用品,突然感觉腹部阵痛,毛主席非常担心,赶忙派人将她送去医院。

张玉凤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毛主席特意派人送去张玉凤最爱吃的桃子。


两人不是父女,却胜似父女,彼此牵挂。

张玉凤在家休养那段时间,曾产生过不回中南海工作的想法。

虽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是无上的荣誉,但是襁褓中的婴儿也需要照顾,张玉凤实在放不下孩子。作为女人,谁不想和自己的丈夫,孩子生活在一起呢?

毛主席听说了张玉凤的忧虑,便派人给张玉凤带话:“你早点回来!”

只此一句话,便能看出晚年时期的毛主席早已离不开张玉凤的照顾。

张玉凤也非常牵挂毛主席,克服种种困难,再次回到中南海,回到毛主席身边。

那一天,毛主席非常高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晚年时期的毛主席,最信任的人就是张玉凤,保险柜的钥匙,也交由她保管。

保险柜里除了有毛主席的私人存折外,还有很多党和国家的绝密文件。

张玉凤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一直替主席牢牢保管这把钥匙,任凭他人如何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

就这样,张玉凤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直到毛主席逝世。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新中国。

举国悲痛!

照顾毛主席六年的张玉凤,早已把毛主席看作父亲,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嚎啕大哭,久久无法停止。

毛主席逝世后,张玉凤被安排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

从此之后,她便一直做着一项令自己骄傲的工作——整理毛主席的藏书。

每每有人和张玉凤谈到毛主席,她都会热泪盈眶。回首往昔,和毛主席相处的种种画面,便会浮现在脑海中。

尤其是1974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到东湖梅岭一号。

那一次,主席在那住了三个月。临别时,毛主席站在车前,久久不愿上车。

看着面前的工作人员,他感慨地说道:“谢谢你们的照顾,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毛主席边说,边将双手举过头顶,以示感谢。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曾经的点滴岁月,就这样清晰地印在张玉凤的脑海里,既温暖,又想念。

时间逝去,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