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79年开国上将苏振华病逝,妻子陆迪伦提出唯一请求,中央:同意

2022-06-02 17:05:07

1979年2月,开国上将苏振华病逝于北京,终年67岁。苏振华曾经的战友和朋友们,纷纷赶赴北京,为他送行。

苏振华病逝后,他的妻子陆迪伦悲痛欲绝。失去最亲爱的伴侣后,未来的日子里,孀居的陆迪伦不仅要独自面对生活,还要抚养苏振华前妻所生的6个孩子。

陆迪伦的处境,苏振华的亲友们都了解,纷纷对她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提出来,大家会帮忙解决。组织上对她进行照顾的同时,允许她向组织提出要求。

苏振华的遗体火化以后,陆迪伦在他的骨灰里找出了那枚长期留在他脖子里的子弹头,将它仔细地收藏了起来。并按照苏振华将军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向了大海。同时,43岁的陆迪伦向组织提出唯一的请求,经中央商讨后,给出了批示:“同意!”

陆迪伦在苏振华病逝后,向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请求是什么?这一切还要从苏振华将军的三段婚姻说起。

1912年6月2日,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墩乡戴家铺村的一户苏姓贫民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婴,因为家中排行第七,父亲苏松茂为他取名叫七生。

七生的到来,令苏家人又喜又忧,喜的是苏家添丁,可喜可贺;忧的是家中贫苦,虽然每日辛苦劳作,却仍然无法在旧社会保证温饱。

因为食物匮乏,苏七生刚出生不久,就差点因为食物短缺而夭折。幸好祖母到邻居家求来一把米,熬成了米汤喂他,才将他救了回来,艰难地将他拉扯大。那时候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情,家家都缺少粮食,祖母为了救苏七生而求来的这把米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彼时的家庭生养众多,孩子不比今日娇贵。苏七生虽然年幼,也要自食其力,才能勉强生存。年仅6岁的苏七生,根本没有时间玩耍,就要上山捡柴,又要给地主放牛割草,即便如此努力,还经常会惹来地主的不满意而忍饥挨饿。

由于自幼没有读过私塾,也极少与同龄人交流,孤僻苦闷的苏七生每次开口说话,都会因为紧张而结巴,久而久之,被同村的人戏称为“七结子”。这个绰号显然很不礼貌,但苏七生年纪小,不懂这些事,并未因此不满。

苏七生10岁那年,最疼爱他的祖母去世了,令苏七生哭肿了双眼。祸不单行,他的父亲因为积劳成疾,在这一年也因为贫病交加而离世。接连丧失至亲,令苏七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也让小苏七生明白了,不推翻压榨穷苦人的地主阶级,即便累死也吃不上饱饭。

从此,苏家全靠苏七生的母亲一人苦苦支撑,好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家的孩子个个都是好样的,全都尽自己的努力,为母亲减轻生活负担,苏七生更是如此。多年以后再回忆那段岁月,让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也不禁感叹,那时候太难了!

1926年,苏七生的五哥参加了北伐军,却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前方传回消息,他在南昌城下战死了。苏七生得知消息后,因为担心母亲承受不起这样的噩耗,并未将消息告诉她。可是,不知道儿子已经战死的母亲,每天都惦记着儿子,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虽然自己的儿子在前线一直没有消息传回,但没有消息又何尝不是一种“好消息”呢?这证明他可能还活着。母亲的期盼、哥哥的战死、父亲因为地主阶级的压迫而劳累致死,苏七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打定了要为穷人闹翻身的信念!为此,年仅14岁的苏七生毅然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两年后,平江传来了武装起义的捷报,16岁的苏七生闻讯,万分激动,立即赶赴平江找到了红五军的彭德怀军长,正式向他提出了要参加红军的请求。然而,彼时的苏七生年纪还太小,战争如此残酷,没有人愿意让少年卷入战争的漩涡。

彭德怀笑着对苏七生说:“你现在还太小,还没枪杆子高呢,过几年再来吧!”无奈之下,苏七生只好返乡。但他心中革命的火种已经燃起,虽然无法参加红军,但他还是要坚持革命,返乡后立即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

次年,苏七生又加入了秘密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与当地的土豪劣绅作斗争。期间,苏七生在斗争中逐渐褪去了稚嫩,从一个少年蜕变为真正的战士,令敌人闻风丧胆。同时,他“结巴”的毛病也不治而愈,永远地抛掉了“七结子”的绰号。

1930年,平江的街头热闹空前,当地的百姓无不笑逐颜开。原来,彭德怀率领的红军再次打回了平江!

得知消息的苏七生,激动万分,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苏七生高兴地对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个决定让母亲犯了难。参加红军闹革命,为穷苦人闹翻身是好事,苏七生的母亲对此表示坚决支持。

但苏七生的五哥参军始终没有消息,有一件事最让苏母感到后悔,那就是没让他五哥先成亲再参军,这样至少能给苏家延续香火。苏七生要参军,苏母同意,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先结婚“圆房”才行。

苏七生对结婚之事有些不情愿,但一向孝顺的他又为了体谅母亲的苦心,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样是穷苦人家出身的余姣凤,便是在此时嫁给的苏七生,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

因为时间紧急,两人的婚事一切从简,甚至连喜酒都没有置办,只燃放了一挂鞭炮,又拜了天地,邀请关系密切的几位亲戚吃了顿便饭,就算礼成了。当天夜里,夫妻二人洞房,圆了母亲的心愿。

次日清晨,苏七生早早地便起了床,准备出发前往平江,报名参加红军。只做了一夜新娘的余姣凤舍不得丈夫苏七生离开,哭肿了双眼。但她也明白,丈夫去做的是帮助天下穷苦人翻身的大事,她拦不住,也不能拦,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含泪目送苏七生离开。

这一次,经过战火洗礼的苏七生不再是一个人前往平江参军,在他的身边已经多了一群同龄的年轻人追随。他带着这群年纪相仿的农民孩子,一起出现在平江的街头。他们虽然衣衫褴褛,但个个朝气蓬勃,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苏七生抵达红军在平江的军部后,再次见到了彭德怀。彭德怀显然已经认不出他来了,问他叫什么名字。苏七生说道:“我叫苏七生,上次参军您说年纪小拒绝了,这次我已经是真正的汉子了。”

彭德怀素来严肃,闻言反问道:“当红军很苦,还有可能牺牲,你不怕吗?”

苏七生闻言豪气顿生,答道:“我才不怕呢!打土豪劣绅,每次我都是走在前面,害怕的是他们!”

彭德怀听了苏七生的回答很高兴,当即告诉他:“好样的,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名红军了。”没等苏七生答话,彭德怀又接着说道:“但你的这个名字不威风,得改一改,就叫苏振华吧,你看好不好?”

苏七生一听,乐坏了,立刻高兴地答道:“蛮好!”此后,苏七生便改名叫了苏振华,一生没有再更改。

苏振华参军后,很快就跟着彭德怀撤离平江,转战各地。由于战斗频繁、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再加上苏振华担心连累家人,苏振华与家里断了联系。

余姣凤是一个贤妻良母,苏振华离家后,她立刻进入了“媳妇”的角色,每天抢着做家务,照顾婆婆,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十个月之后,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苏振华参军的事情就被敌人知道了,苏家上下全都因此成为了“匪属”,饱受敌人的迫害。

为了躲避敌人,苏母与余姣凤只能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每天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期间,余姣凤暗中打探过苏振华的消息,却说法不一,有的说苏振华已经牺牲了,也有的说苏振华去了贵州。

饥寒交迫、疲劳过度,又始终得不到丈夫确切消息的余姣凤,很快就在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下郁郁而终。苏振华的第一段婚姻,就这样凄然地结束了,这对新婚的夫妻,只团圆了一晚,令人唏嘘不已。

1938年,苏振华辗转抵达延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一大队的队长。彼时的延安条件十分艰苦,许多配套设施都不足。因为校舍问题,组织上决定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一大队迁往瓦窑堡,在那里单独安排教学。

队长苏振华接到命令后,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带着学员们远离延安,是对他们的极大考验。在延安,学员们每天学习即可,但到了瓦窑堡,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参与各种农业劳动,如果不能学会开荒种菜,就无法达到自给自足,也就维护不了生活所需。

而且,安塞县反动县长田杰生,是一个有名的“摩擦专家”,与他接触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既要斗争,又要节制,稍有不慎就会在他的手里吃大亏。也就是说,学员们离开延安后,身份就要从学员转变为战士,这期间就需要苏振华来承担起带领学员、保护学员的担子。

临近冬天时,苏振华带领学员们上山背碳,为冬日里取暖做准备。在苏振华的带领下,无论男女学员,全都劲头十足,丝毫不觉得辛苦。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些身材单薄的女学员,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会有些吃不消。

一位名叫孟玮的女学员,身材十分单薄,她与其他人一样,背了大半篓子煤炭下山,累得汗流浃背,不停喘着粗气。苏振华见状,急忙上前叫住孟玮,让她坐下休息一会儿再走。刚刚17岁的孟玮循声回头看去,见到是队长苏振华,脸上立刻洋溢起笑容来,并与苏振华并排坐到了路边的一个土坎上。

孟玮来自豫北黄河岸边的南阳师范,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孟玮的容貌很秀美,身材也苗条,为人和善,与人交谈也总是落落大方。

苏振华此前就对孟玮有很深的印象,这次偶然坐到一起聊天,便关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还不停地鼓励她,为她鼓劲儿。孟玮休息片刻后,再次起身赶路时,苏振华主动将她背篓里的一半煤炭倒入自己的背篓中,替她分担重担,令她十分感动。

此前,苏振华偶然间从老乡的口中得知,他的第一任妻子余姣凤,令他十分悲痛。但他却始终没有再娶,坚持自己一个人生活。

苏振华遇到孟玮时,距离他离家参军已经整整八个年头,许多人都劝他再娶一个妻子,他才有些心动。苏振华与孟玮有了接触后,两人之间产生了情愫。

时任抗大教育长的罗瑞卿得知此事后,主动为他们二人牵红线,促成了两人的婚姻。两人的婚礼并不奢华,却因为学员众多而十分热闹。婚后不久,夫妻二人便随第五纵队挺进华北敌 后抗日根据地。

孟玮与苏振华并肩奋斗在战火纷飞的军队中,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相帮扶,也颇为浪漫。由于苏振华的文化水平不高,战斗之余,孟玮就会利用闲暇时间给丈夫补课,教他文化知识。在妻子孟玮的帮助下,苏振华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他未来指挥军队作战起到了很大的助力。

蒋介石发起内战以后,内战的战火在中国大地上再次燃烧起来。苏振华出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政委,跟随司令员杨勇,征战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着名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振华出任贵州省军区政委和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孟玮与苏振华在贵州安家,度过了数年的安稳生活。他们夫妻二人共生养了7个子女,其中大女儿夭折,身边共有6个孩子。

一家八口,其乐融融,这是他们夫妻二人结婚以来,难得的一段甜蜜时光。然而,如此美好的日子却没能持续多久,便因为孟玮的突然转变态度而宣告结束。

苏振华一生都投身于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被授予上将军衔后,他热情不减,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新中国海军的建设上。彼时的中国,海军尚未形成规模,急需有人带头迅速发展。

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苏振华的肩上。苏振华对建立海军的任务,保持着十分高昂的热情,为了祖国的强大,他有信心要带领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结果,就在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消息却在此时传来,与他结婚十余年的孟玮,竟然在此时主动向他提出了离婚!

为何突然提出离婚?这是苏振华得知孟玮要离婚时,心中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对于这个问题,孟玮的回答很坦然,她说:“早在抗日时期,她曾于河南老家赶往延安的途中结识了一个男青年,对自己很好。如今,他仍在等自己,这让自己感觉非常愧疚,所以要离婚去找他。”

苏振华听了妻子孟玮的回答以后,并未动怒,而是追问她为何在延安要嫁给自己?孟玮称,当时年纪小,不懂事,才做了这样的决定。苏振华接着又说,“我们都有了6个孩子了,不应该离婚啊。”

显然,苏振华将军很在乎这段婚姻,从他的话可以看出,他不想离婚。但孟玮的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变,仍然坚持要离婚。两人因此僵持了起来,离婚的事情也因此暂时搁置。

1957年秋天,距离孟玮提出离婚已经两年有余,苏振华在此期间一直试图挽回婚姻,孟玮却并没有因此改变想法,最终选择了不辞而别。孟玮的举动令苏振华将军万分伤心,但他仍坚持不在离婚报告上签字。

为了缓解心中的苦涩,他打算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随后一个人搬进了机关宿舍居住。

苏振华与孟玮的事情很快就被一些关系亲近的亲友知道了,孟玮的妹妹最先去找孟玮,试图劝说她回头,却无功而返。此后,包括罗瑞卿在内的一些老同志,也都去找孟玮做思想工作,也都没能挽回孟玮的心。

1959年2月,苏振华从苏联谈判回国后,得知孟玮的态度一直都没有转变,他此时也明白了,孟玮的心意已决,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挽回了。无奈之下,苏振华决定放手,悲痛地在离婚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苏振华将军对孟玮的情感很深,他签字以后,仍然没有停止对孟玮的关心。他虽然没有亲自出面,但总会让子女拿些食物和钱去看望孟玮,给她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1959年国庆十周年,苏振华受邀到北京参加庆典。由于苏振华一人带着孩子,他前往北京后无人照看子女,只好带着4个年纪小的孩子一起前往北京。

国庆当天晚上,天安门举办了烟火晚会,苏振华不放心将孩子们安排在宾馆,就带着几个孩子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苏振华虽然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让他打仗谁都不怕,但让他带孩子,却有些强人所难了。

苏振华将军一手抱着小女儿,一手牵着小儿子,剩下两个孩子则跟在他的身后,拉着他的衣襟。已经早一步登上城楼的王光美见到这一幕,赶紧上前接过了一个孩子,不禁叹息道:“你这又当爹又当妈,也不是个办法呀!”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劝苏振华将军再娶一个,他说:“既已离了,就再找个合适的嘛,天涯何处无芳草。”

毛主席的话,说到了苏振华的心坎里。孟玮离开后,苏振华又忙工作又照顾孩子,忙得焦头烂额,也有再找一个贤内助的想法。但结婚这件事情不比其他,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过好日子。而且,他如今也已47岁,想要遇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并不容易。

不过,这件事说来也巧,自从那次国庆节交谈以后,苏振华还真就遇到了他第三任妻子陆迪伦。

陆迪伦当时是一位年轻的女演员,能歌善舞,当时在海军的文工团工作。她的母亲名为周梦素,曾担任过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交通员。建国之初,陆迪伦经常到中南海演出,后来调入海军的文工团,就经常为海军的部队官兵演出。

正因如此,坐在观众席的苏振华,才能见到婀娜多姿的陆迪伦,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苏振华见到陆迪伦后,立刻就被她的舞姿所吸引。坐在苏振华一旁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看到了这一幕,立刻就明白了苏振华的心意,在演出结束后,他主动找到陆迪伦,为苏振华牵线搭桥。

陆迪伦容貌美丽,谈吐不凡,为人十分开朗,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苏振华与陆迪伦相识后,更加被陆迪伦所吸引,他却迟迟没有向陆迪伦表白。苏振华将军犹豫的主要原因是,陆迪伦比他年纪小,如果他主动表白,担心陆迪伦不会同意,即便陆迪伦同意了,他又担心其他人对此事有看法。

肖劲光得知他的顾虑后,劝他道:“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小陆同意就行了。再说了,从古至今,老夫少妻的婚姻多的是,不必在意。”

肖劲光的话虽然给苏振华很大触动,但他毕竟还有6个孩子,仍觉得有些忐忑。最终,苏振华决定快刀斩乱麻,先对陆迪伦表明自己的心意再说,至于成与不成看天意。结果,苏振华将军向陆迪伦表明心意后才知道,陆迪伦对他也早有好感,两人走到一起,水到渠成。

婚后,陆迪伦既是一名好妻子,又做好了6个孩子的后妈,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此以后,她与苏振华将军同进同退,建立深厚的情感。

1979年2月,苏振华将军病逝后,陆迪伦万分悲痛,送了老将军最后一程。当组织上允许她提要求时,陆迪伦毫不犹豫地提出唯一的要求:“苏振华将军一生的事迹不该被后人遗忘,希望组织能够帮助自己写好他的事迹。”

陆迪伦的这个要求得到中央的批准后,她立即着手搜集苏振华将军生前的资料。为了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出苏振华将军一生的全貌,她处理完苏振华将军的后事后,便拖着带病之躯踏上苏振华将军生前的战斗足迹,沿途调、征集他的史料。

最终,陆迪伦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苏振华传》,如愿将丈夫苏振华将军的一生,整理成册,供后人品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