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空城计最大的疑点,其实是城楼上站着的俩琴童?唯有司马懿看懂了

2021-07-06 09:36:08

“空城计”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的一次奇葩的战役。这一战,玩的就是心理素质,还有互相揣摩对方的心思。当时的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形式对诸葛亮一方是极其不利,稍微有不慎,或者诸葛亮的计策被司马懿看穿,那么后果将是诸葛亮和蜀汉的灭顶之灾。不过最终还是诸葛亮技高一筹,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最高手段的目的。

《孙子兵法》里面有最着名的一篇概括,“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反之亦然。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以前古代打仗的时候,是有着很多规则的,双方都会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那时候的战争是很绅士范的,打仗就变得十分死板了。首先双方军队摆开阵型,等待两边都准备好,随后才开始进攻,大部分都是靠士兵将领的勇猛作战取胜。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也出现了兵法家这个门类。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是当时的道家代表人物,,是伟大的纵横家,是兵法的集大成之者,可以说是中国的“兵圣”。他提出打仗的时候双方要揣摩对方的心思,随后才能制定军事策略。就这样后来的历史中的战争中都十分注重将领的谋略毕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能灵活运用智谋取胜对方,才是军事家追求的艺术。

鬼谷子教出了两个厉害的徒弟,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孙膑做了齐国军师,还写出了《孙膑兵法》。后世的战争中就有了很多经典的案例。围魏救赵之计中,魏国在庞涓的带领下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可孙膑没有直接支援赵国,而是逆向思维,直接出兵围困魏国都城,就这样把魏军牵着鼻子走,夺取了胜利。

后世的军师里面,能把军事策略运用淋漓尽致的就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了,他简直就是智多星的化身,一生有过无数经典的战绩,把战争谋略运用的出神入化,让战争也能充满艺术,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打仗能把对方的心思揣摩的十分详尽,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开始的时候,三国乱世。诸葛亮也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自己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也是有着远大抱负的,最后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从此为刘备东征西讨。为了光复汉室,诸葛亮六出祁山,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战役。

其中最让人惊奇还有津津乐道的就“空城计”了,这一战完美展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胆略,凭借一己之力,直接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不过诸葛亮被迫使用“空城计”还和自己的一次严重失误脱不了干系,用人不当造就了苦果。

当初刘备托孤时候就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际才能,不能重用。228年的时候,诸葛亮率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而却把防守战略要地的街亭让自己欣赏的马谡防守。后来街亭丢失,蜀军方面门户洞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蜂拥而至,一举兵临西城之下。

而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武将,只有一批文官,而且守城的士兵也只有区区几千人,根本就不能抵抗司马懿大军,眼看诸葛亮一干人等就要落入司马懿大军之手,而此时诸葛亮的困境也是打也打不赢,逃也逃不了,弄得众人是大惊失色。

无奈之下,诸葛亮开始赌一把。随后让人偃旗息鼓并且城门打开,让士兵装扮成百姓去扫大街,下令城中所有人不得喧哗,随后自己到了城楼之上,让两个童子站在自己身后,自己开始风轻云淡弹起琴来,十分从容淡定,没有丝毫慌乱。

这就是一种心理战。诸葛亮就是要司马懿认为自己是故意为之,而城内有着伏兵,司马懿也反向思维认为诸葛亮向来是用兵谨慎,这次大开城门肯定有诈。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后面的琴童面不改色,悠闲自得,也就判断诸葛亮早有准备,所以下令退兵,司马懿其实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诸葛亮也早就判定司马懿会这样认为,就是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这就是“实者实之,虚者虚之”的策略,让对方犹豫不决。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司马懿在曹魏阵营是功高盖主,一直被曹丕猜忌,也被多次罢免。所以虽然自己这次可以干掉诸葛亮,但是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再清楚不过,所以不能对诸葛亮赶尽杀绝,这样曹丕还是得倚重自己,达到自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