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爱江山也爱书法,兴唐朝书法之风,舍我其谁?

2020-12-07 08:56:38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里天气还有点凉,不过玄武门这边的气氛却很热烈,唐太宗李世民召集了满朝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正在此大摆宴席,君臣联欢,一片其乐融融。

太宗见氛围热烈,心情那是好得很,便命侍从拿纸笔来,他要露一手绝活——飞白书。

飞白书是一种书特殊的书法字体,是汉朝大书法家蔡邕所创,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是没墨的枯笔写出,别有一番风韵,想要练成还是不容易的。

群臣见此情景,都翘首以待,太宗大笔挥下,刷刷刷连写几张,写完了便拿在手里说,谁能从他手里抢到,就赐给谁了。

皇帝都开了金口,群臣们当然要配合,借着酒意便一股脑儿地涌上去抢,散骑常侍刘洎大概是真喝醉了,眼看抢不着,一着急居然跳上御床,成功地抢到了一纸。

抢到了!耶,开心!

但是有什么好像不对?

当然不对了大哥,你可是跳上了御床,皇帝的宝座,你竟然敢踩上去了,是想谋反吗?你死定了……

太宗却哈哈大笑说:“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西汉才女班婕妤曾经拒绝汉成帝邀她同坐帝王车辇的要求,被赞为贤良,不过这与刘洎跳上龙床实在没什么关系,要有也是衬托出刘洎的无礼,太宗这么说,不过是扯开话题,幽默了一把。

毕竟宴会的主题是君臣同欢,且刘洎也是无心之举,何不做个顺水人情,既显得自己大度,还能收买人心,简直太划算了。

总之最后刘洎不但没被怪罪,还成功地得到了皇帝的亲笔御书一张,人生赢家啊。

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飞白书碑额(局部)

要说太宗李世民也不是自卖自夸,他在书法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北宋书法理论家朱长文评论太宗的书法道:“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也。”

太宗还写过几篇书法理论,《笔法诀》《论书》《指意》都很有见地,为后人所重视。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的部分书法刻本,如《晋祠之铭并序》《屏风书》《温泉铭》以及行书《两度帖》和楷书《五言秋日效庾信体诗帖》等。

其中《晋祠之铭并序》在山西太原晋祠内,此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史上第一个用行书来写的碑,在此之前,所有的碑都是篆隶楷书,从来没人用行书写碑的。

但唐太宗从来都是一个敢于打破规矩的人,如果他守规矩,也就做不了皇帝,实现不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像

倒不是因为他偏要以行书写碑,真相是因为太宗不擅长写正体字,可是他身为皇帝,有些碑文是必须要亲自写的,与其写自己不拿手的篆书、隶书或者楷书,给世人留个不好的印象,还不如打破规矩,写自己擅长的。

所以太宗就以自己擅长的行书入碑,用飞白书写碑额,他的书法中自有一股别人无法比拟的王者气象,行书碑刻,笔力雄健、气势不凡。

有了皇帝带头,行书碑这种书法形式在唐代的碑刻文化中就逐渐风靡起来,也是唐朝一大特色。

身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太宗虽然很喜爱书法,但能用来提升个人技艺的时间却不多,他曾经对大臣说: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像书法这样的技艺,不是着急要做的事,但只要时时留心揣摩,没有不能学精的,就怕心生懈怠,不能专精长久地投入。

唐太宗李世民 《晋祠铭》局部

中国书法史有两大盛世,一是东晋,二是唐朝,而唐朝书法之兴盛,离不开历代帝王的倡导之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以科举取士,我们知道唐诗的兴盛就与唐朝科举考诗赋有关,书法也是,唐朝选士标准“身、言、书、判”,书法也是取士的一个重要标准。

甚至在国学中还设立了书学科目为必修,贞观元年,在弘文馆学习书法的就有五品以上子弟24人,唐太宗让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书,贞观二年又开办置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

此外,他还在朝堂大殿的屏风上张贴亲笔书写的、关于前代政治兴亡得失的语录和逸事,一来能让群臣接受思想教育,二来还能接受书法审美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做皇帝的如此喜欢和推崇书法,自然是在唐朝上下兴起了一片好学书法之风。

唐太宗《屏风帖》(局部)

太宗个人喜好对唐朝书坛影响之大的,还有一桩事,就是独尊王羲之。

李世民有多崇拜和喜欢王羲之呢?喜欢到要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赞词,唐太宗诏令房玄龄、许敬宗等人主持编修《晋书》,完成后他单独为王羲之传写赞。

在此赞中,太宗说魏晋以来的书家,如钟繇、王献之、萧子云等都有瑕疵,只有王羲之是最完美无缺的,他说:

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本来在此之前,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各有千秋,有人认为王羲之更好,也有不少人认为王献之更胜一筹。

但太宗更喜欢王羲之的骨感型书法,不喜欢王献之的肉感型书法,他的审美影响了整个初唐书法的审美标准,王羲之被奉为“书圣”,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

不仅如此,他还到处搜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再命人临拓后赐给皇太子、亲王以及亲近的大臣。

以至于当时不仅士大夫皆宗法王羲之,僧侣仙道、士子文人莫不以学习和模仿王羲之书法为时尚,整个大唐王朝都掀起了狂热的王羲之风。

今天我们能见到许多珍贵的王羲之的真迹,还是要感谢太宗的努力,不然这些书帖散落在民间,大多的下场都是消失了。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一生最着名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与太宗有着解不开的谜团。

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说,太宗四处搜求墨宝真迹,却始终找不到《兰亭集序》,多方打听后得知《兰亭集序》已由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传给了弟子辩才,但辩才却不承认有此事。

于是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带着几分王羲之的真品,去辩才所在的浙江湖州永欣寺做卧底,待骗得老和尚辩才的信任后,顺利地让辩才拿出《兰亭集序》给他看,由此《兰亭集序》才被收入宫中。

《兰亭记》的最后说,太宗得到《兰亭集序》之后非常喜欢,日夜带在身边,死前留下遗言,要太子将《兰亭集序》给他陪葬,从此世间再无《兰亭集序》,留下的只是临拓本。

故事的真假一直有争论,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接近于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原本的临摹作品,就是太宗命人临摹的版本,因上面加盖有“神龙”朱印,被称为“神龙本《兰亭》”。

唐太宗无疑是个爱江山,并将江山治理得很好的明君,在此同时,他对唐朝书法的影响和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爱江山,也不影响爱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