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现代人快要退休的年纪才出来做官,东汉这些大名士图的是什么?

2024-03-03 17:05:04

杨震为什么直到50多岁才出来做官,他们到底图什么?

和东汉开国的国策有关。

王莽篡汉给了刘秀极大的警示,王莽作为儒家的大集成着,其节操居然如此没有下限,怎么办呢?

总不能因此废除儒家,刘秀的办法就是强化道德教化,崇尚名节。

西汉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够扎实,东汉就得更深入些!

但这里有个问题,道德和名节是虚无的,无法客观量化,这也是后来曹操为啥提出唯才是举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朝廷把考核标准放在道德名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许多人为了做官,尤其是做大官就会想尽办法制造舆论,博取名声,干出种种荒谬之事。

乐安人赵宣葬亲却不闭墓道,住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得到乡里交口称赞,

灵帝时期有数十人自发为桓帝守孝,集体被召进皇宫做官。

“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八个都出自东汉时期,这和当时的舆论还有国策有很大的关系。

对名节的推崇渐渐衍生出了不做官的风潮,名士越是拒绝做官就越会受到追捧,其中真正淡泊明志,能够以道德约束自己的人必然是少数,多数人都是“影帝”,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来看东汉后期两大名士代表人物的表演(东汉三公,无出杨震、李固之右)
杨震,字伯起,出身弘农杨氏。以弘农杨氏的实力,杨震无论是举孝廉还是茂才,都是轻而易举之事。然而杨震居住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却更加坚决(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结果,他越是不出来当官,就越受到追捧,竟然博得关西夫子之称。

直到当朝掌权的大将军邓骘亲自出马,举其为茂才,五十多岁的杨震才去州郡任职。

随后,“不爱做官”的杨震,其仕途犹如坐火箭般,历任刺史、太守、太仆、太常、司徒。从茂才到司徒,别人几辈子都跳不到的高度,杨震只用了十一年。

拿到三公编制后,弘农杨氏自此迈入顶级家族序列,来看看杨老夫子后代的当官情况:

子孙辈几乎干过太尉这样的高官!

另一位李固咱们在接下来的梁李对决篇还会详写。

名节的推崇自然会导致士林的浮华,皇帝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章帝在位时就下诏要求举士勿取浮华,要求朝廷不要举用那些名不副实的人。

安帝时期下诏要求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要勿取浮华,可见浮华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东汉官场的顽疾。

到了顺帝年间,尚书令左雄主导选拔制度改革,史称“阳嘉改制”,严格了孝廉选拔标准,一口气罢免了十余位选人不严的太守,用以肃清官场。

之后经过曹操的纠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然而到了曹叡当政时期,何晏、夏侯玄等人又搞起了交游之风,互赠称号“四聪”、“八达”、“三豫”。

最后惹恼曹叡,被定性为“浮华党”,下令贬官或禁锢,堪称曹魏版党锢。

可以看出从章帝开始,无论是安帝、顺帝,还是曹操和曹叡,当权者对于以名取人带来的浮华弊端都是有所认识并加以贬斥的,仍然无法扭转大势。

怎么办呢,那只有改制度,九品中正制就此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