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胡雪岩和盛宣怀的生死之战:揭秘晚清最大商争所折射的三层政治链

2024-02-25 17:05:08

说起徽商,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他是中国近代着名官商,徽商的代表人物,后世曾有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的赞誉。


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在上海筹办阜康钱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多个分号,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同时,他还有驰名天下的“江南药王”,在杭州创立“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后辅佐左宗棠收复新疆,曾授江西布政使,官至二品,赐穿黄马褂,是以商搏官,红顶商人的典范。


从跑堂到二品红顶商人的胡雪岩



但即便如此,胡雪岩的倒下也只是在旦夕之间,清光绪九年(1883年),仅仅20天左右的时间,胡雪岩建立的财富帝国便轰然倒塌,而造成这一结局的,正是胡雪岩最大也是最犀利的商业竞争对手 - 盛宣怀。


晚清另一位传奇商人盛宣怀



盛宣怀也是晚清的着名红顶商人、大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影响巨大,是胡雪岩之后的另外一位商业巨擘。



第一层政治链:钱袋子的博弈

回溯两年,盛宣怀在光绪七年(1881年)接手了筹办电报局的工作,商场说大不大,蛋糕不是你的就是我的。电报局的巨大的商业利益诱使胡雪岩也想分一杯羹。在其运作下,胡雪岩最终拿下了架设长江线线路工程,孰料却跳进了盛宣怀早已挖好的坑。



当胡雪岩因为低劣的工程停工,雪片般的弹劾奏章让他不得不把长江线工程还给盛宣怀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个和自己差21岁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自己不得不重视的对手。


清朝电报架设工程



于是胡雪岩偃旗息鼓,专心投入传统的茶叶、丝绸生意,但茁壮成长中的盛宣怀已经把胡雪岩视为必须逾越的商业对手,伺机而动,以待来时。



机会很快来临,当时,胡雪岩凭一己之力,挑战国际生丝垄断集团,虽然民族魂飞扬,志气可嘉,可是造化弄人,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兵船开入吴淞口,拦截检查进出港口的船只,一时人心惶惶,金融恐慌蔓延,最后导致国际市场萧条,国际丝价趋跌。



被逼无奈之下,胡雪岩只好赔本出售了自己高价购进的生丝。据估算,这一次生丝交易,胡雪岩就亏损达高达二百万两本银;他在生丝生意上的最终损失,预计高达一千多万两银子。


1883-1885年间的清法战争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胡雪岩在生丝生意中陷入困顿时,汇丰银行的还款日期到了:汇丰银行的借款,主要在于他为左宗棠筹措军费时,以个人名义前后向汇丰银行借了两笔贷款,共计1050万两白银,其还款方式,是在胡雪岩还款前,各省把海关关税汇集到上海道邵友濂的手中,再由邵友濂转交给胡雪岩。



环伺在侧的盛宣怀,感到机会来临,开始往死里整胡雪岩:盛宣怀先是借用自己的背景让邵友濂延期20天交银,目的是迫使胡雪岩还款链条断裂,不得已去动用钱庄库银。


盛宣怀在胡雪岩财务流动性大作文章,20天内即收奇效



同时,盛宣怀跑到汇丰等外资银行,散布胡雪岩生丝大战已经破产的谣言,让汇丰等银行去追缴欠款。胡雪岩一边等不到邵友濂的银子,一般汇丰等银行逼迫的紧,没办法只能从阜康钱庄抽取80万现银先行垫付。



盛宣怀等的就是这步棋,在确认阜康钱庄流出80万现银后,盛宣怀向各个洋行和储户、官员、富商大肆宣扬,说胡雪岩的钱庄快倒闭了,掀起阜康钱庄的挤兑风潮,并在全国舆论上宣扬胡雪岩倒闭破产的消息。


钱庄挤兑风潮



钱庄本来就是十个盖子九个碗的生意,信任危机很快就让阜康钱庄倒闭,在这场严重的舆论危机中,胡雪岩商业帝国所经营的钱庄、典当,相继因资金无法周转,像滚雪球般宣告破产。



墙倒众人推,这个时候,胡雪岩帮朝廷借债时多报利息,从中谋利的事传到了慈禧耳中,慈禧听后大怒,下旨将胡雪岩革职抄家。胡氏大厦颓然倒塌,在抄家充公后,胡雪岩依旧倒欠清廷二十万八千两银子。光绪十一年(1885年),胡雪岩在贫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晚年凄凉的胡雪岩,曾经懊悔感叹:感叹当年没有彻底整垮盛宣怀这个小弟,反思自己财富管理的失败经验,但唯独没有反思,自己深耕官场的政治势力,当他的商业生涯和政治绑定的时候,他的命运已然已经注定了...



第二层政治链: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官场博弈

在商场上,胡雪岩和盛宣怀你死我活,但上升到他们两人背后势力的竞争,其实也就简简单单一句话:两军相搏,必先断其粮草,然后能胜。



晚清政局诡谲复杂,但当时的官场中,有四位大员不得不提,他们就是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称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




而这四位大员中,胡雪岩是左宗棠的臂助;而盛宣怀,则是李鸿章的干将。之前盛宣怀之所以能指派得动上海道邵友濂,就是因为这位上海道,也是李鸿章的人,所以他能够顶得住左宗棠的压力,延缓给胡雪岩的交银时间。


盛宣怀是李鸿章洋务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不和由来已久。这两位大佬均因为围剿太平天国运动、给大清成功续命立下大功,正式步入朝堂,奠定了一代权臣的基础。



他们的区别在于,左宗棠募建楚军,李鸿章募建淮军,二人起初同属曾国藩治下的湘军。虽都以军功展露头角,但左宗棠出身微薄,读书中举后再无寸进,凭幕僚身份慢慢赢得声名,以至于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声誉。擅长军帐运筹,行军布阵的实学,常以诸葛自喻,为人大公无私,傲娇正直,眼里不大揉的下沙子。


左宗棠



对比之下,李鸿章则是妥妥的世家子弟,老爸本就是名门望族,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仕途也是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考中进士。



李鸿章为人心机深沉,做事颇为迂回。带兵打仗也往往是迂回的风格,以至于被左宗棠揶揄为“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另外,李鸿章颇懂为官之道,对政局把握堪称老道,以至于其在晚清官场纵横开阖,混的风生水起。不过后世也给他安了个“宰相合肥天下瘦”的名声。


李鸿章



官场说大不大,蛋糕不是你的就是我的。两人性格、出身不同加上处事方式迥异,让同朝为官的两人矛盾初现,并随着后面利益的冲突逐渐加深。



1864年,曾国荃正在围攻南京的太平军,当时朝廷见其久攻不下,于是派李鸿章出兵协助。李鸿章是个明白人,明白太平军缺衣少食,败亡之局已定。自己这一去,眼见是抢曾国荃的功劳,曾国荃还好,恩师曾国藩的功劳是他个弟子敢抢的吗?于是又迂回了一把,起初装病,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就说浙江战局更紧,为大事计,一路跑到浙江去围剿太平军去了。




李鸿章到了浙江后,直接收复了浙江好几块失地,并且在收复的地方大肆收敛财富,对时任浙江总督的左宗棠,连个招呼都没打。左宗棠本就看李鸿章不顺眼,觉着你一个江苏巡抚,朝廷派你去南京,你却跑到浙江来抢功,抢功不说,还拿我地界的钱财,于是立马上书朝廷,指责李“痞子军”“越职掠功”,自此二人就卯上了。



太平天国之后,两人在对另一股反清势力捻军的剿灭过程中,矛盾迅速恶化。事情是因为剿捻后期,曾国藩指挥不当,左李二人成为了剿捻主力。这次,李鸿章借助地势优势,迅速剿灭东捻军,而左宗棠则剿灭西捻军相当不顺,还把捻军赶到了北京附近,威胁到了紫禁城。




慈禧太后大怒,严厉斥责了左宗棠和李鸿章,打了胜仗的李鸿章因为救援不力,被拔了双眼花翎、褫夺了黄马褂,因此对左宗棠极为不满,说左宗棠“放贼出山,殃及鄙人!”



其后,李鸿章协同左宗堂部围剿西捻军,过程中非常任性,让左宗棠大为恼火。1868年剿捻成功后,左宗棠秋后算账,向朝廷奏报李鸿章所奏捻军首领自杀的消息不实,李鸿章自此和左宗棠的矛盾几不可调和,传还曾写信给自己的老师曾国藩,说左宗棠是“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同治十年(1871年),两人又爆发了政见大战。起因是沙俄侵占新疆伊犁,俄国在西北陆疆和日本在东南海疆挑衅的双重边防安全困局,迫使清王朝爆发了海防和塞防之争。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对海防的重要性不表异议,但他们力主不应当用牺牲边防的办法来办海军。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则认为海防虚备,急需筹备,而丧失新疆无关紧要,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两个人均据理以陈,针锋相对。




海防派和塞防派的论战持续了半年,最终军机大臣文祥采取了左宗棠的意见,认为:

中国定都北京,蒙古环卫北方,西北至北各关隘连成一线,构成完整的国防北线防御体系。重视新疆是为了保卫蒙古,保卫蒙古是为了拱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才无隙可乘。“收复新疆,南辖回部,北抚蒙古,用以备御英俄”才是“久远之计"



自此,清廷决定支持左宗棠的建议,海防塞防并重,并于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年四月,命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南洋海防事宜。




不久后,左宗棠挥师入疆,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于光绪三年(1877年)收复新疆,而此次新疆军饷的筹款,就是胡雪岩一手督办的。



左宗棠在西北边疆上建战功归还,获封侯爵、东阁大学士,可入军机处行走。李鸿章恶狠狠地给左宗棠取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说一个举人,竟然能入阁当军机大臣,真是破天荒了。



光绪九年(1883年),藩属国越南局势恶化,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是年,左宗棠开始操心清法战事。1885年,清法战争胜利,但清廷乘胜即收,以胜促和,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虽胜犹败,丢人丢到了家。左宗棠大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1885年9月,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4岁,谥号为“文襄”。一代政敌西去,不知李鸿章作何感想,只知道,李鸿章派人给左宗棠送来挽联:上联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下联“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第三层政治链:晚清皇室的暮歌

在官场上,左宗棠和李鸿章相互攻讦,但上升到清廷皇室的层面,其实也就简简单单的左右相搏,以耗其力,我于中取利的帝王术罢了。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处于满清王朝后期,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古老封闭的满清王朝被迫把朽弱的本质暴露在西方列强面前,1842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



咸丰驾崩后,慈禧开始展示其政治手腕,通过辛酉政变否定咸丰遗诏,杀掉咸丰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于1861年的农历11月1日,6岁的同治皇帝端坐龙椅,两位太后垂帘听政。代表皇权慢慢的由咸丰体系,过渡到慈禧太后手上,无形中复杂化了晚清政局,因为权力的贪恋,守旧派的慈禧47年未曾放权,扼杀了很多潜在的可能。


六岁的同治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掌权后,清朝高层开始转变对外策略,清政府通过让渡国家利益给西方列强,共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其后,陆续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王朝走上了亡国之路。



传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有这么段话:“昔有某国公使谓醇亲王日:中国之兵力如此,不足以当万国之冲,宜早设法矣。醇亲王日:我国之兵,为防家贼而已,非为御外侮也。某公使喟然而去。盖防家贼三字,实为满洲全部之心事。彼一切新策,皆从此三字演出也。故刚毅常语人云: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朋友谓俄国,家奴谓汉人也!”


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的醇亲王奕譞



1901年2月14日的一份《上谕》,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但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授意发布的,原文节选是这样的:“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和。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款,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清朝皇室心态如此,但不代表官僚体系如此,因此,官僚体系中就有了保守派和维新派,主战派和主和派的阵营划分,满清皇室面对诸国列强,虽然内心绥靖,但对外依然使用一些以打促和,以夷制夷的策略,在不同阵营之间,交替并行,掌握平衡,获得最大化利益。



因此,李鸿章干不死左宗棠,左宗棠斗不垮李鸿章,每个人都有满清朝廷所需要的价值。彼此都因为皇室对比另一方的制衡而存在,阴阳互搏,继续为满清奏响注定衰落的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