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那个不思进取的朱重八

2024-02-15 17:05:05

(郭子兴 形象)

郭子兴长大之后,一直在定远县生活,也就是今天安徽滁州治下的一个市辖区,由于继承了老丈人的大量财富,郭子兴的小日子过得是相当不错的。

他在定远过消停的日子的时候,刘福通已经占据颍州,起义反抗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郭子兴一听这不行啊,立刻也在定远起义,并且很快组织队伍攻下了濠州。

哥没有别的想法,哥就是有理想。

当年学习阴阳五行是因为有理想,当年入赘豪门也是有理想,而现在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也是因为理想。

这个濠州的治所,就在朱重八的老家安徽凤阳。

老实说,当时各地的起义军,基本上都是这么个情况,被刘福通这么一号召,纷纷揭竿而起,然后快速占据了周边城池,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起义军如此顺利,不免让人怀疑蒙古人的战斗力。

要知道,在百年之前,蒙古铁骑可以说是放眼世界范围内都最为一流的骑兵机动部队,是蒙古人征服天下的主要军事力量。

他们训练有素,组织严明,纪律更是没话说,蒙古马上的骑手们配上铠甲,反曲弓,弯刀,可以说是走到哪里砍到哪里,他们砍翻了西夏的铁鹞子,砍翻了金朝的忠孝军,当然,还有南宋王朝所谓的“六甲神兵”。

马刀无情,就更不用说蒙古骑兵还配备了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弓箭。

这个意思就是说,蒙古人当年的战斗力,那是很强悍的,当年成吉思汗最远甚至打都了黑海海滨,可以说是谁不服就削谁。

但不过百年光景,蒙古人就已经被长期的酒色才气严重的伤害了当年的战斗力,就如同南孚没了聚能环,一代更比一代弱。

(蒙古骑兵)

刘福通占领颍州时,朝廷曾经派出赫厮,秃赤,徐左丞三位大将前去镇压,结果徐左丞萎缩不前,贻误战机,秃赤水土不服,不习惯在河面上打水战,在淮西颍水和汝水之间败仗连连,而头号大将赫厮在战场上只要一看到红巾军,立刻就大喊“阿卜阿卜”,翻译过来是赶紧逃走的意思。

郭子兴占据濠州之后,朝廷例行公事,当然也要派人来镇压,这一次,他们派出的是一位叫做彻里不花的将领。

这个彻里不花带着大军乌央乌央出发之后却并不直接攻击濠州城,而是驻扎在濠州城外三十里,每天派一帮士兵去附近抓老百姓,然后拿着这些无辜受难的百姓们的尸身当做红巾乱贼去冒领赏赐。

他这么一整,濠州地区的百姓对朝廷的统治更加没有好感,于是纷纷逃入濠州城投奔郭子兴。

就在郭子兴同志猛烈发展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叫做朱重八的年轻人走投无路,终于前来投军。

老实说,如果不是把朱重八逼到一定份上了,他是不会来参加起义的。

当年从皇觉寺里被撵出来的时候,朱重八身上唯二的东西,就是一套僧服和一只瓦钵。

他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收入来源,当年那个在孤庄村一贫如洗的家如今大概已经荒草萋萋,倒塌破败,朱重八正式成为了一名流浪汉。

而作为流浪汉,作为一名生活于兵荒马乱之际的流浪汉,他唯一可以活下去的方式,就是不顾一切的去生存。

朱重八拿着瓦钵要过饭,遭到过别人的白眼,受到过别人的唾弃。

(流丐生涯)

他在茫茫黑夜的掩护下到别人家偷过鸡,漫天星光之下,他也曾借着微弱的光亮在垃圾堆里翻吃的。

为了半块已经发臭的腊肉,他曾经和乞丐们扭打在一起,而为了能喝上一口水,他也曾跪在大户人家门前好几个钟头。

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怎样都可以。

他从皇觉寺所在的濠州出发,向南到合肥,然后从合肥向西而去河南,然后又依次抵达始固,信阳,汝州,陈州,然后东过鹿邑和亳州,最后又返回了皇觉寺。

这一趟旅途,朱重八走了三年有余。

苦,日子过得是真苦。

流浪生涯对朱重八的影响是巨大的,磨炼了他的心志,锻炼了他的身体,伤害了他的自尊,也拷打了他的灵魂。

一个流浪汉的内心,一定是和所有人都截然不同的,甚至和其它的流浪汉也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样的生活比在皇觉寺里每天敲木鱼要充实的多。

有很多人出家,他有一个很直接的诉求,那就是希望通过对这种东方哲学的研究,可以得悟出深奥的,帮助自己成长的,能给自己答疑解惑的经验和道理。

这种诉求和想法,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悉达多连太子也不当了,才在菩提树下成就自己,达摩面壁十数年,出来之后才敢说自己想通了。

你一个普通人,想着把头剃光,点上香疤出了家,青灯古佛熏陶几天就能开悟,就能从一级的新手小白升到一百级的金装大佬,那是不可能的。

朱重八如果就在皇觉寺里这么硬待三年,那很有可能就把他给待傻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也许是盲目追求,也许是为了标新立异,也许真的想要速成,以为读两段经文,拜一拜神像,假模假式的做做样子,自己就行了,自己就也是哲学家了,自己就也有宗教气息了。

(古寺)

殊不知,所谓大彻大悟,也是命中注定。

有些人读《红楼梦》时只认为这是一本爱情小说,而有些人拉屎看报纸,就能悟出宇宙的奥秘。

所以,就算是朱重八这三年过得是不如路边野狗的日子,但这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三年。

淮西的名山大川,朱重八看过了,他因此增长了眼界。

各地风土人情,朱重八经历了,他因此扩大了自己的见识。

艰难的求生之路,让朱重八对自己这条贱命有了全新的看法,无数的嘲笑和歧视,让朱重八拥有了一个坚定和不屈服的心。

一般来说,电视剧演到这个阶段,基本上朱重八就到时候了,他已经是千锤百炼准备好了一切,加之他和大元朝廷本来就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所以他应该是二话不说就去组织,或者是去参加起义了。

电视剧毕竟只是电视剧,它的第一要务不是还原历史的真相,而是观众看着爽就行了。

然而真实的历史不仅不爽,还有点憋屈和窝囊。

经历了三年流浪时光的朱重八已经蜕变,他已经有了改变自己的能力和面对世界的勇气,然而他还是头也不回的回到了起点。

大灾过后,朱重八依旧选择回皇觉寺做和尚,去过他平静而辛苦的日子。

因为这三年的时间里,朱重八所能感受到的最真切的东西,不是乱世出英雄,自己必须上了,而是无法遏制的饥饿。

野外,路边,破庙,柴房,无论在哪里,朱重八都会顷刻就袭来阵阵的饥饿感。

(灾荒和饥饿)

作者本人曾经有几个朋友,她们年纪轻轻,有容貌焦虑,有身材焦虑,对自己的身材管理更是倒了严苛的地步。

为了姣好的面容,为了魔鬼的身材,她们宁愿忍饥挨饿,一天只吃一顿饭,每顿饭除了吃黄瓜,就是吃鸡蛋。

她们说,她们好饿,她们说,她们好馋,她们无数次的在体重秤上奔波,她们扬言要卷死别人。

这是为什么?这有什么意义?

当今社会,饥饿成了美丽的代价,而在朱重八的时代里,饥饿会要了人的命。

流浪生活看起来挺酷,收获挺大,但问题是,朱重八总是填不饱肚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他朱重八就饿得慌,所以结束流浪之后朱重八没得选择,他只能接着回去做他的老本行。

朱重八返回皇觉寺接着做杂役,这一做,又是三年时光。

日月如落花流水,光阴如骏马加鞭,三年之后,韩山童和刘福通起义了,徐寿辉也起义了,定远的郭子兴同志响应刘福通号召,也跟着起义了。

(红巾军起义)

百姓们无论身在何处,在此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感觉到了这个世界似乎真的是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朱重八当然也听到了,看到了,知道大元朝廷似乎命不久了,但他仍然对未来没有什么太多的规划。

生而为人,是很容易迷茫的,尤其是朱重八这种年少时过于凄苦的人。

生活已经把他摧残到了一定的程度,使得他对一切都不保有希望,使得他对自我的要求极低,他对人生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顿顿吃饭,甚至有没有菜,有没有肉都没有关系,除此之外,他对外界的变化即不感兴趣,也从来不关心,他也从来没有过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

皇觉寺中法相庄严,烛火摇曳,院中的落叶随风起舞,时间按照固定的节奏在缓慢的流逝,这里似乎永远一成不变。

朱重八已经见识过了这个世界的模样,在淮西,在河南,在他连滚带爬的名山大川中,然而他还是固执的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永远是这个勉强能填饱肚子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