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甲午中国战败,日本却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最终判断:太让人失望了

2024-02-13 17:05:10

甲午战争

有一个强大的邻居本身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更为可怕的是,自己并不认为这个邻居很强大的情况下,这个邻居却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如果将这种情节设置放在影视剧里,可以说是惊悚片的标准配置,但若将其置于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带来的后果却远比惊悚片更加恐怖。自19世纪下半叶至清政府灭亡之前,中国与日本之间,便一直处于这样的情节设置当中。即使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清政府与这个强大而又“谦卑”的邻居日本之间,始终处于“敌人在暗我在明”的境况。

一、日本拆解中国外交方略

尽管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全面落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作为远东第一大国,日本对战败的中国依旧十分关注。尤其是清政府在战败之后,一方面开启了向日本学习的新阶段,大量留学生前往日本求学,一方面采取“以夷制夷”的外交方略,希望联合北方的沙俄一同对抗日本。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曾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的情况,让日本十分生气,而且日本对大清与沙俄之间的结合也产生了某种“恐惧感”。

鉴于此,日本政府决定密切关注清政府的外交动向,以随时寻找机会瓦解 “清俄联盟”,推行日本的大陆政策,将沙俄的势力排除出中国东北。

1898年,巨野教案爆发,德国借机侵占了山东胶州湾,并在青岛设立租界。清政府本想借沙俄牵制德国,但沙俄却趁火打劫,借着帮助清政府的幌子抢夺了中国的旅顺、大连海港。沙俄的无耻举动引发了清政府的严重不满,也使日本发现了拆解中俄联盟的绝佳时机。

这一年,日本军部、外务省同时派遣专人游说张之洞,建议清政府的新军由日方进行训练,同时建议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张之洞等随即向朝廷建议放弃之前的“联俄抗日”政策,转而采取“联日抗俄”的新外交方略。

1900年又爆发了庚子事变,沙俄在入侵北京的同时,在东三省烧杀抢掠,日军趁此机会向清政府提出“中日联合”以共同对抗沙俄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既可以将沙俄逼出东北,又可以彻底瓦解中俄联盟。

庚子事变后联军进入北京

二、日本政府对中国新政充满期待

庚子事变之后,中俄联盟走向崩溃,但日本之前提出的中日联合也并未实现,说到底日本并不想与中国建立联盟,之前的建议只是单纯为拆解中俄联盟而提出的。1901年,清政府为挽救国家困局,开启了最后一轮变法,持续近十年的清末新政正式启动。清政府的变革除自身图强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列强的逼迫下开展的,尤其是日本一方,坚决要求清政府将义和团事变中的一切顽固派全部撤职查办,甚至要求慈禧太后远离朝政,换光绪皇帝亲政。

影视剧中的慈禧

这里简单说明一点,那就是西方各国包括日本,其实是希望看到中国推行变法的,他们并不是希望中国变强,而是希望中国可以尽最大可能融入他们的圈子,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和平的态势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避免义和团这类事情的出现。日本驻华公使与驻上海等地领事,对清政府采取的新政举措十分关注,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日本在华外交官将清政府变革的情况事无巨细地向东京进行汇报。而在庚子事变中占尽好处的沙俄与日本不同,俄方希望看到一个腐朽的老大帝国,这样方便经济、贸易方面不占优势的沙俄通过武力威胁的手段获取最大利益。因此日本方面判断,中国如果继续让保守派当政,拒绝改革,那么俄国对中国的影响则越来越强。

清末编制的新军

清末新政开启之后,面对俄国带来的严重的军事威胁与压力,清政府十分重视军事体制的变革,尤其是新式军队的训练。日本在打探到清政府的意图之后,很快产生了借中国军制改革以实现“联中抗俄”的想法。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立新机构练兵处,作为训练管理新军的最高机构,袁世凯负责具体的练兵事务。在日方的影响下,袁世凯提交的新军体制与练兵处的机构设置方案,几乎与日本陆军省一模一样。除此之外,日本积极向中国提供军事学堂的相关资料,为清末各地创办武备学堂提供了直接参考经验。军事学堂成立之后,日本也多次派遣军事顾问来中国讲学。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也积极向清政府提供武器出口服务,数十辆炮车、数万炮筒、炮弹经由日本运往中国。以上种种举措,直接反映出日本不但对中国的清末新政密切关注,还直接参与了中国的新政改革,以扩张日本在华利益,削弱俄国对中国的影响。

清末军事学堂

三、判断大清最终会亡

日本真的希望中国强大吗?当然不是。

但日本希望中国政府崩溃吗?恐怕也不见得。

日本希望中国变革,除了认为变革后的中国将不会再出现义和团这样的暴力事件之外,还希望中国政府拥有对抗俄国的实力,这样才可以避免清政府在沙俄面前步步退让,才不会使日本在东北的利益遭受巨大损失。鉴于此,日方一方面积极观察清政府的一举一动,一方面积极参与中国的清末新政。但事实表明,清政府朝野内外矛盾重重,且派系斗争十分激烈,朝中的一品大员都在忙着敛财和内斗,新政的推行自然极不顺利。

1903年,大清第一重臣荣禄去世,庆亲王奕劻成为首席军机大臣。日方本以为荣禄去世后,新政的推行会顺畅一些,但没想到庆亲王长于权术,但却不擅长新政变革,军机处对于朝廷推行的新政毫无积极态度。鉴于此,日本驻华外交官仙波太郎向东京方面报告,称庆亲王根本不能成事。剩余的瞿鸿机一直与奕劻关系不和,两人明争暗斗,而像荣庆等人,一直对新政采取抵制态度。

别说是军机处对新政十分敷衍,即使是发起新政的大清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结束,朝廷再度安宁的情况下,对搞新政也不积极。根据日本获取的情报,晚年的慈禧除了日常听取军机处的汇报与审批部分地方奏折外,对新政的推行很不上心,在颐和园享乐占据了慈禧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光绪皇帝则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单方面的决定,只不过空有皇帝的名号而已。

根据种种情报,日方看清了清末新政的本质,认为清政府在推行新政时态度敷衍,能拖就拖,整个大清朝被搞得一塌糊涂,“亡国”成为日本对大清朝最后的评价,而事实也果真如此。日本得出如此结论,给中国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好的结果,早在1905年,对清政府改革不抱任何希望的国内改革派就在与日本驻华外交官的交谈中,建议日本对中国改革予以直接干预,甚至在朝野内,大清肃亲王直接建议日本出兵逼迫清政府改革。通过与中国朝野内外的沟通,日本不但彻底放弃了清政府会通过改革成为与日本一样的现代化强国的想法,而且产生了侵略中国以“帮助”中国改革的想法。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始终没有放弃以武力“帮助”中国的念头。直至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依旧以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以及“中日友善”、“中日合作对抗欧美”等话语作为侵华的幌子。而这些想法其实正源自于19、20世纪之交的这场日本对中国的观察。

慈禧和光绪

文史君说

甲午战后,中日关系愈发复杂与多变起来,日本一方面要与中国结交以打破中俄联盟,一方面却只是将中国当作棋子一样利用。清末新政开始之后,日本起初认为清政府会真的推行变革,增强实力以对抗沙俄,为此还积极参与到变革之中,但最终却看透了清政府对待新政的敷衍态度,得出结论清政府迟早会走向灭亡。而这也影响到日后日本侵华的政策。

参考文献

王美平:《日本政府对清末新政前期的观察与反应》,《史学月刊》2020年第6期。

李廷江:《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