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有些事,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2024-01-21 17:05:07

(唐中宗 李显)

大唐显哥,也就是李显,王朝第四位皇帝,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曌的第三个儿子。

聊李显,要先从初唐开始说。

唐朝前期的历史,那很有知名度,老百姓那是信手拈来,耳熟能详。

李渊偷了大表弟隋炀帝杨广的家,取隋建唐,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这是高祖。

高祖底下俩儿子闹别扭,太子李建成是看次子李世民不顺眼,次子李世民也跟大哥不对付,俩人在玄武门一约架,李建成直接就在城门口交代了,李世民半胁迫似的把父亲李渊请下了皇位,成为了二代皇帝,这是太宗。

李渊这个开国皇帝,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知名度不高,社会评价也不怎么样,和什么汉高祖,明太祖,元世祖,那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

说实话,李渊有点被埋没。

这位仁兄起兵的时候已经五十岁,相当不容易,他老当益壮是稳扎稳打,在隋末乱世里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最后那很传奇,也很励志。

隋末的时候,他是山西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当时天下还没有乱的特别厉害,他就开始屯粮,屯兵,屯城池,还广泛的招募能人为自己所用。

所以你看,李渊有抱负,还有理想,而且他政治嗅觉也很敏锐。

他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一个稳重成熟的领袖人物,天下落在他手里,那也是应该的。

而至于说为什么李渊的存在感较低,人家一说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没有说“唐祖宋祖”的,作者以为,大概是他儿子李世民有意无意的把父亲的光芒给掩盖掉了。

(清人绘唐高祖李渊彩像)

这玄武门前杀兄灭弟,这太极殿上刀剑相逼,李世民他自己闲着没事儿的时候,他肯定也犯嘀咕,他会认为自己的这个皇帝,是不是有点来路不正。

而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看起来正宗一点,那么他要做的就是两点,一是尽可能的修改历史真相,二是否定上一代皇帝李渊的能力。

这父亲李渊要是有能力了,你当儿子的凭什么逼他退位?

所以,李渊只能是“平庸”的,因为只有李渊的“平庸”,才能证明李世民接受禅让的合理。

史料中有段记载很有意思,说李世民在玄武门把大哥李建成给杀完之后,他立刻就去拜见了父亲李渊。

当时的情况是,李渊已经被李世民给架空的差不多了,李世民别说把他老子撵出去,这皇室自古最无情,李世民就是把李渊杀了,其实也就是一刀的事儿。

但是,李世民拜见李渊的时候,却是扑通一声跪到了李渊的怀里,然后失声痛哭。

杀兄灭弟这种事儿干都干了,其实真没有必要再演这么一出。

所以,李世民爆哭,他不是演的,而是真情流露。

史笔如铁,李世民知道自己干出这些事儿之后,就会承受后世之人的议论和指责,玄武门之变也将会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污点,所以他才会抱着父亲哭。

他难过,他委屈,他辛酸,他不明白,当年征战天下时,父亲明明亲口许诺,得天下必传自己为君,可为什么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就变了挂呢?

李渊没有告诉他这个答案,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当然这个答案,太宗皇帝终将亲自品尝。

(唐太宗纳谏图 局部)

太宗手下也有仨儿子,太子李承乾谋反,魏王李泰心思太重,鬼精鬼精的,太宗选来选去没得选,最后竟然让晋王李治捡了个大便宜,李治接班,成了三代皇帝,这是高宗。

从个人感情来讲,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是魏王李泰,所以平时对他也是最好的,可是从礼制礼法来讲,太宗又不得不把长子李承乾立为储君。

李承乾他很迷糊,你让我当太子,你还最宠李泰,你每天和李泰那父子情深,你俩那关系那么亲密,你让我这个当太子的咋想?

而且,李承乾腿脚有毛病,身体不太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么一比较起来,也差着李泰一大截。

李泰是魏王,可他也不甘心只做魏王,他也有夺嫡的念头,李承乾一看我也别等你夺嫡了,我还是先下手为强吧,干脆起兵谋逆,想要学他老子李世民在玄武门那一套,来个兵变加政变,直接就把李世民给撸下来。

然而,他把政治斗争想的太过简单了。

中国历史上如李世民这种十分冒险甚至可以说是孤注一掷,老二杀老大,又把皇帝父亲撵下去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成功的更少。

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优秀帝王,他在玄武门都是刀尖舔血,是死里求生,而你,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李承乾兵败,但是没死,因为太宗皇帝在这个孩子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然,是失败版本的。

太宗一生,可真是不弱于人,就别说他的功绩了,从他之后,几乎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帝王,他们的偶像都是李世民。

但是,强如这样的帝王,在这沉厚的亲情面前,也不过是一个脆弱的父亲罢了。

他没有杀掉李承乾,而是将其流放三千里,自此死生不复见。

李承乾出局了,李泰立刻站出来表示,说爸啊,你把皇位传给我吧,没毛病,我肯定干不出残害兄弟的事情来,以后我要是当了皇帝,我都不带把皇位传给我儿子的,到时候我肯定把我儿子给杀了,然后兄终弟及,把位置让给晋王李治。

李泰人很聪明,但是他和李承乾一样,也是太过着急了。

你不说这种话还好,你一说这种说,无疑就是在搞诈骗。

太宗皇帝不会相信李泰会做出这种大义灭亲,杀子传弟的事情来,所以老皇帝认为自己的儿子在欺骗自己,在撒谎,认为李泰不老实,性格和人品都有问题。

(唐高宗 李治)

这么一来,李承乾和李泰都出局了,一直佛系混日子的李治反而成了最后的赢家。

李治,三代皇帝,我们叫做高宗。

李治和他爷爷李渊一样,都是那种很被埋没的皇帝。

一个人没埋没,有时候不能说是他不够优秀,而有可能是,他的位置有点尴尬。

李渊之前,是争议巨大的隋炀帝,李渊之后,是千古一帝唐太宗。

俩人名气太大,李渊就算是开国皇帝,也有些寂寂无名。

李治就更惨了,前边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后边是千古一女帝武曌,一个爸一个妈,把儿子的风头都给抢走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李治的平庸的,别的都不说了,李治在位的时候,唐朝的疆域和版图,是最大的,终唐一朝,无出其右。

而且,你不能说李治执政后期把皇后武曌引入政坛,并且让她掌握相当大的权力是彻彻底底的败笔,因为李治毕竟是真的爱过武曌的,不然他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和父亲的女人产生感情,更不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把武曌从感业寺里接出来。

李治算不上完全信任武曌,临到驾崩之前,李治还有规划想要把武曌的皇后位份给废黜了,但是后来想想也算了,因为在皇帝看来,自己的儿子们,比自己还要孱弱,所以就如同刘邦扶持吕雉一样,因为皇帝认为,外戚和皇权是皮骨相附,总要比宦官,权臣,边将等任何一种人或者势力作乱更加能让人接受。

(武则天题跋像 局部)

李治允许武曌有权力,但是他想不到武曌权力太大,盖帽了,后来竟然做了女皇帝。

当然,这一点,恐怕武曌自己也想不到。

十数年在太宗的后宫中的沉寂,感业寺中削发为尼的苦痛生活,后宫争斗时的尔虞我诈,登临朝堂时的千夫所指...

作者只能说,武曌实在是太有耐心了。

残酷和聪慧,疯魔和稳定,在这个统治唐朝长达半个世纪的女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所以,成为武曌的儿子,变成了李显最大的不幸。

李治死后,当上皇帝才不过五十五天,他就被母亲武曌废黜了。

李显被废黜,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做了皇帝之后,太过亲近于自己的皇后韦氏,还想要把韦氏的父亲拜为宰相。

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不过是唐朝地方上的一个小小参军,从参军到宰相的这种火箭式提拔,那很明显是不合理的,所以招致了朝野间成片的反对声。

年纪轻轻的李显大怒,他说,我把整个天下给老丈人韦玄贞我也乐意,难道我还会吝啬一个小小的宰相吗?

武曌听后大怒,几月后就把李显给废黜了。

(韦玄贞)

武曌的父亲武士彟曾经在当年李渊起兵的时候资助过李渊,武曌做过太宗的才人,做过高宗的皇后,在武曌这么多年来经历过的皇帝中,不说个个绝代英主,但至少都是令人拜服,堪为帝位的,在武曌的心里,做皇帝是有一个标准的,所以她震惊于自己生下的孩子竟然如此昏庸无能,如此辱没皇家的名声,这是她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当武曌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从皇位上拉下来的时候,或许那时她还是千方百计的为李唐皇室的男人们着想,但是她不知道,此刻距离她登临帝位,只有六年之隔。

有时候一个人做出荒唐的事情,或者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完整,也许没有别的原因,而只不过是他还年轻。

年轻当然不是罪过,但是年轻的李显根本无从想象,自己处在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我们总说,读史让人明智,因为不读浩瀚史书,你就不会知道历史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可能和不可能,个人的命运在王朝面前不值一提,而王朝的治乱兴衰在历史的车轮下也不过如此,

当你真正了解了历史之后,你将失去那些所谓的少年英气,你才知道你自己多么的渺小。

作为皇帝,李显也许并不渺小,但是,彼时可以缔造和改变历史的,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