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这位官员的以权谋私,令我瞠目结舌

2023-12-25 17:05:03

北宋熙宁十年七月,中原地区开始连续暴雨,下得神宗都有点慌了,安排大臣们七月六日去祈晴。

然而大臣们的祈祷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雨一直下,到了七月十七日,终于承受不住的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了。河水一直朝着东南方向汹涌而来,于八月二十一日抵达了徐州。

徐州的知州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他是一个在治水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如今西湖上的“苏堤”便是他的杰作。

在洪水还没到来的时候,苏东坡就开始带领徐州全城百姓准备好了抗洪的所有人员和物资安排,该加固的加固,该疏通的疏通,该增高的增高,连全城百姓的心理建设都已经做好了。

然而苏东坡还是低估了洪水的威力,洪水和城墙发生冲撞以后,很快就积了起来,迅速漫到了城墙的二丈八尺处,东、西、北三处城门已经全部被水淹没,浪头已经和城墙一样高了。

不但黄河决口的水在徐州肆虐,徐州本地的暴雨也下个不停,城墙岌岌可危。

苏东坡这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带头作用,他身先士卒,干脆住到了城墙上,一边现场指挥抗洪,一边分配人员去城外救灾,经过全城百姓七十多天的奋战,苏东坡终于熬到了水退,保住了徐州城。

苏东坡不是一个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人,他干成了这件大事以后,自己也很开心,便于第二年二月开始在徐州的东门修建了一座楼宇,既能够加固城墙,也能够搞成一个景点,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镇住大水,苏东坡利用五行学说里面的“土克水”,将楼宇涂成土黄色,并且命名为“黄楼”。

七个月之后的九月九日重阳节,苏东坡在这里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落成仪式,邀请了不少社会名流前来助兴,不能来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写文章来祝贺,颇有当年范仲淹给滕子京写《岳阳楼记》的风范。

其中,苏东坡最满意的一篇就是他弟弟苏辙写的《黄楼赋》,他甚至亲自誊写了一遍,让人刻在石碑上,摆放在黄楼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苏东坡写完“清风时起,微云”之后,有事耽搁了一下,就离开书房去办其他事情了。这时候,徐州一个叫马盼的营妓,因为深得苏东坡的宠爱,可以自由进出苏东坡的书房。她自己也是一个擅长书法的人,模仿苏东坡的字体非常精妙,于是就非常调皮地拿起桌上的毛笔,接着写了苏辙《黄楼赋》中的下面四个字——山川开合。

苏东坡回来以后,也没说什么,稍稍润色了几个笔画之后,就将就这篇两人合作的书法作品交给了刻工。

也就是说,“黄楼赋碑”上有四个字,是马盼写的。

到了十多年后的哲宗绍圣年间,苏东坡因为“元佑党”的身份被流放广东、海南,他的政敌们依然穷追不舍,上书请求将他写过的文章全部销毁。

一时之间,士大夫惊慌失措,但是苏东坡的才华名动天下,真要销毁又舍不得,他们只能将家中的苏东坡文章深藏起来,生怕惹了麻烦。

书好藏,但是石刻就没那么方便了。

徐州的“黄楼赋碑”虽然不是苏东坡做的文章,但是是他的书法,依然没能逃过政敌的目光。

还好,当时徐州的知州(抱歉,实在是查不到了)有点舍不得苏东坡的这篇书法,再加上徐州的百姓也感念苏东坡带领大家抗洪的恩德,于是就耍了一个小花招,将石碑扔到了护城河的淤泥里藏了起来,然后将“黄楼”改名为“观风楼”,假装清除了苏东坡的痕迹。

这件事就这么在徐州人的心照不宣中又瞒了二十多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对当年的元祐党人已经没那么苛刻了,苏东坡的文章和书法又开始在达官贵人中流行起来。

徐州人也不甘寂寞,开始悄悄到护城河里把石碑上的书法拓印下来卖钱。

这时候的,徐州的知州已经换成了一个叫苗仲先的人。

任期将满的他非常果断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派人大张旗鼓地把石碑从护城河的淤泥里挖了出来,然后派人日夜拓印,等印好了几千本之后,他突然义正辞严地对下属说:“关于苏东坡的禁令,到现在都没取消过,这块石碑为什么还这么堂而皇之地摆在这里?来人,给我砸了!”

于是,这块徐州人保存了近四十年的石碑,就毁在了苗仲先的手里。

因为石碑毁掉了,再也没发拓印了,所以苗仲先手中的几千本拓片成为了绝版,价格顿时水涨船高。

苗仲先很快就卸任去朝廷述职,他带着这几千本绝版拓片来到开封,狠狠地大赚了一笔。

这个以权谋私,说实话谋得兄弟我瞠目结舌。这种操作在收藏界不是没有,但是身为一方长官干出这种事,还是挺让人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