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李世民为增加人口数量,想出了一个妙招,宫女和光棍都高兴坏了

2023-12-21 17:05:17

文|屏风浊影深编辑|屏风浊影深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代君主们都十分重视人口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战乱和灾害之后。

唐朝初年,结束了隋末的混乱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

但经历数十年动荡战乱的社会已濒临崩溃,百业萧条,人口锐减至仅200多万。

为了增加国家人口,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想出了一个妙计,这让全国的光棍都高兴坏了。

人口妙计

隋末唐初,国家动荡,战争不断,人口锐减,到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时,全国仅余两三百万人口。面临这危机局面,李世民即位后第一时间着手人口政策。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人口普查,以便制定针对性政策,同时在地方推行鼓励生育措施。

如减免赋税、提供住房和土地、奖励生育多的家庭等,这些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人口有所增加。然而速度仍然缓慢,难以应对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于是李世民将目光转向宫廷,他发现皇宫中聚集着上千名年轻貌美的宫女。

她们原本也是人口资源,但被困在宫中,无法参与生育。李世民思量再三,终于下定决心要将部分宫女释放,恢复她们的婚嫁自由。这一举措立竿见影,宫女们本就是选拔自各地佳丽,受过良好教育,多有才华。她们一旦重获自由,立刻受到社会上众多独身汉的青睐追求。

这些“光棍”们见了宫女的姿色与风度无不倾心,纷纷向她们表示爱慕之情,求得她们的欢心。宫女们也对重拾自由生活充满期待,她们渴望家庭与幸福,所以很快有许多宫女寻得了理想的归宿。李世民的这一决定,使得更多的婚姻得以缔结,也使更多新生命得以诞生。

全国的人口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李世民也因此政策而声名远扬,被视为一代贤明之主。宫女婚嫁出宫后,她们的确为国家增加了不少人口。这一政策的效果斐然,它扭转了国家人口减少的危机,也使无数宫女和光棍们幸福,李世民也因此树立起明君贤主的威望。

奖励生育,财政支持

唐朝面临严重的人口压力,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朝廷采取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财政支持,让老百姓在生育方面有更多获得感,朝廷规定生养多子的家庭可以获得奖赏。

十八岁成年的男孩可以获得100亩土地,其中20亩为私有,80亩为国有,女孩作为嫁妆可以获得30亩土地。在当时,土地对于老百姓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奖励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生育的积极性。村里大家庭带着一群孩子奔跑的景象时有出现。

除了土地奖励,朝廷还通过授予荣誉来鼓励生育,例如生育多子的家庭可以获得“德茂者”“恩泽者”等称号。在当时这种名誉对百姓也有极大吸引力,这种名利双收的机制,让生育多子渐成一种风尚,人们争相生育以获取荣誉。

据说有的大户人家仅为了获得“德茂者”的美名,便生育十几个子女。与此同时,朝廷还出台其他鼓励生育的财政政策,例如为生育家庭减税、给“光棍”一定生活补贴,这在这些政策鼓励下,不少“光棍”得以完成婚姻,也为人口增长做出了贡献。

另外,朝廷还会给生育多子的穷苦家庭一定数额的补助,帮助他们抚养子女。在各项政策刺激下,人口得到快速增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飙升给土地等资源带来一定压力,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抚养子女也较为困难。

为此,李世民下令开垦新土地,增加粮食等生活物资的供给。同时划定新居民点,鼓励人们向边疆地区迁移,为日益增长的人口创造更多生存空间。在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鼓励下,唐朝人口得以快速增长,为国家发展提供充沛劳动力。

效果显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鉴于国家刚刚经历战乱,人口严重流失,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降低法定婚龄,鼓励青年男女早日成家,让更多适婚年龄的男女得以结合。

此外,李世民也打破了封建礼教中的守节观念,允许感情不和的合法夫妻主动离婚,再寻找彼此看对眼的新对象,这在当时可谓划时代的举措。这些措施为年轻人的婚配带来了极大便利,为提高生育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将目光投向了当年战乱中被俘的汉人,这些不幸的百姓或被卖为奴隶,或被迫充当兵卒,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为了让失散多年的同胞重新回到故土,李世民不惜重金,命令使者深入边疆与各族首领接触,用金银珠宝赎回这些汉人。

终于,十余万汉人重获自由,踏上了归途。他们回到家乡,很快与本地居民通婚,生儿育女,为本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项“赎回人口”的举措,既展现了李世民的仁德,也让流散多年的汉人重拾家国天伦之乐。

在李世民一系列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的政策推动下,唐朝的人口数目快速增加。据记载,贞观十四年时,全国人口总数已逾千万,家庭数量超过三百万户。更让人振奋的是,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全国家庭数量比八年前还增长了近六十万。

这速度之快,实属空前,足可见,李世民通过多管齐下、鼓励生育的各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人口增长,为鼎盛大唐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