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86年刘伯承逝世后,邓公看到治丧委员会名单,为何勃然大怒?

2023-04-02 17:05:02


说起“军神”刘伯承,大家一定会想到邓公,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两人便精诚合作,带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邓公离开军队,投身政坛,刘伯承也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虽说两人结束了十三年的合作,但是两人的友谊并未结束。

晚年的刘伯承几乎丧失了视力,只要有时间,邓公就会去医院看望这位老搭档。刘伯承和邓公的老家都在四川,每当刘伯承听到邓公那熟悉的四川口音,他总会下意识的用手撑一撑病床,想要坐起来。


1986年是刘伯承生命的最后一年,临终前他嘱咐妻子汪荣华:“我的葬礼一定要让小平同志来主持。”

10月7日,刘伯承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邓公在看到治丧名单后勃然大怒:“这个名单中怎么能没有他?”
一、伯乐与千里马

邓公口中的“他”指的是开国少将肖永银。虽说肖永银与刘伯承的年龄几乎差了一代人,但是在战争年代两人情同手足,刘伯承对他有知遇之恩。

1917年肖永银出生于河南的一个贫民家庭,当时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肖永银和其他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饥一顿饱一顿。

肖永银刚刚记事,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在几个好心的同乡的帮助下,他将父亲安葬,从此便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当时蒋介石已经背叛革命,我党在领导武装斗争初期以进攻大城市为主,结果伤亡惨重。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农村倾斜。

肖永银目睹了共产党救民于水火的作风,对这支部队充满了好感,于是他主动找到了村里的干部:“我要参加红军。”

“小鬼,你知道加入红军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可不是国民党的队伍,我们不发军饷。”干部微笑着对肖永银说。

“我的父母都死了,我要跟着红军打地主,打反动派。”干部看到肖永银的目光中透露着坚毅,于是便让他留了下来。


由于当时我军和国民党的对峙强度非常大,部队干部减员非常严重。肖永银进入部队后表现非常积极,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从乞丐到战士的蜕变,很受领导的赏识,于是将他提拔为班长。

肖永银成为班长后,身先士卒,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肖永银都是冲在最前排,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斗志昂扬。

长征时期,肖永银所在的三十三团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几倍于己的敌军,团长张昌厚一筹莫展。

这时候肖永银自告奋勇:“团长,让我去吧,给我两个连,我保证为同志们杀出一条血路。”张昌厚非常了解肖永银拼命三郎的劲头,眼下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于是抽调了两个连交给了他。


肖永银手持一把机关枪,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发起冲锋,两个连的战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大部队最终成功突围,肖永银却被两颗弹片击中了胸部,倒在了血泊中,为了不拖累行军速度,肖永银提出在一户农民家休养,但是张昌厚担心他遭遇不测,于是命令几个战士用担架抬着他继续行军。

这件事传到了徐向前的耳朵里,于是他成为了徐向前警卫排的排长。在河西走廊与马步芳部作战时,徐向前指挥的西路军深陷重围,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徐向前在石窝会议中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

肖永银临走前,徐向前交给了他一封信:“一定要找到援西军司令部,把这封信交给刘伯承。”肖永银跋山涉水,历时四个月,终于来到了刘伯承的身边。


肖永银抵达援西军司令部时,衣衫褴褛,就像是个逃荒的难民,一见到刘伯承他就哭诉西路军的遭遇,刘伯承劝说他:“不必伤心,安全回来就好,我们将来会为死去的同志报仇的。”

刘伯承见这名战士的意志十分顽强而且重情重义,于是就将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两人之间的缘分便从此开始了。

刘伯承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是个标准的科班生,他深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于是他经常对肖永银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脑子里要有知识。”

肖永银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在部队中,刘伯承非常注重他的文化学习,偶尔也会向他传授一些军事理论知识。

在刘伯承的栽培下,肖永银的指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被敌军围困。刘伯承把解救罗瑞卿的任务交给了肖永银,肖永银不负众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每次战斗过后,刘伯承都会让肖永银写战斗总结,并且还会亲自查看。在刘伯承的栽培下,解放战争时期肖永银已经成为了刘伯承麾下最年轻的旅长。

晚年时,肖永银曾说:“我一生跟随过两位元帅,跟着徐帅时,我学会了英勇,跟着刘帅时,我学会了如何打仗。没有刘帅,就没有我肖永银的今天。”
二、狭路相逢勇者胜

邓公曾说过:“肖永银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救过我和刘伯承的命。”1947年,刘邓大军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经过长时间的奔波,部队十分疲惫,刘伯承打算让部队休整几日。


但是延安方面却发来了一封“3A”电报:“目前延安吸引了国民党大批主力,敌人中部兵力空虚,所部应尽快前往大别山地区建立根据地。”

虽说部队目前急需物资补给,但是从全局考虑,率军挺进大别山的确会扭转解放战争的局势。经过鲁西南战役之后,蒋介石颜面尽失,他调集了二十万部队试图围歼刘邓大军。

汝河是刘邓大军前往大别山地区需要突破的最后一道防线。汝河水流湍急,我军又缺乏渡河器材,蒋介石想要在汝河全歼刘邓大军。


如果不能尽快突破汝河防线,等敌人的援军汇聚于此,后果不堪设想,邓公晚年回忆:“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就是在汝河战役之前,很担心黄河水出现在眼前,当时我们的十几万部队全部处于危险之中。”

经过深思熟虑后,刘伯承把主攻任务交给了王近山指挥的6纵,这个纵队是129师的老底子,战斗力十分强悍。6纵的三大主力分别是肖永银的18旅、李德生的17旅、尤太忠的16旅。

这次战斗中,肖永银的18旅任务最为艰巨,他们处于部队的最前沿,既要阻击汝河方向的敌军又要确保我军右翼的安全,稍有不慎,十几万大军便要灰飞烟灭。


部队开拔之前,刘伯承对全体战士们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经过刘伯承的鼓舞,战士们斗志昂扬,誓要与敌军决战于汝河。

战斗打的异常激烈,肖永银的18旅损失惨重,敌人非常狡猾,派遣一支火力强悍的部队直冲刘邓大军指挥部。尤太忠的16旅顽强抵抗,但是敌人火力太猛,16旅一度被逼至指挥部附近。当时参谋长李达劝说刘伯承:“赶快撤吧!再不撤敌人就会压上来了!”

但是刘伯承始终从容的指挥部队阻击敌军的进攻:“不必担心,一定会有援军赶到的。”众人对此非常不解,现在全线战事都非常紧张,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哪来的援军啊?


紧急关头,肖永银亲率47团从敌人的侧后杀出,这才让刘、邓脱离险境。与此同时,6纵的杜义德部已经成功渡河,并占领了对岸的阵地。

在肖永银的掩护下,刘邓大军的指挥部成功渡过了汝河,蒋介石“在汝河歼灭刘邓”的计划被彻底粉碎。

汝河战役之后,刘邓大军成功抵达了大别山地区,这支部队像是钉在国民党腹部的一颗钉子,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开始转守为攻。刘邓大军能够完成这一壮举,肖永银功不可没。


三、邓公的愤怒

新中国成立后,肖永银又入朝参战,回国后被授予了少将军衔。随后成为了许世友的副手,担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任参谋长。

1970年,刘伯承来到了南京,肖永银第一时间前去与老上司见面,二人见面后无话不谈。刘伯承看到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得力干将,十分满意,语重心长的对肖永银说:“永银啊,你现在是参谋长了,这很好,但是要记住,当参谋长就要把自己放在影子里。”

肖永银谨遵刘伯承的教诲,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始终为部队默默奉献,只要不是必要场合,他一般不会抛头露面,十分低调。


刘伯承回到北京后,在一个四合院里安享晚年,每次肖永银去北京述职,刘伯承的家是他必去的地方。

但是随着后来公务越来越繁忙,肖永银和刘伯承见面的机会便越来越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刘伯承的身体每况愈下,很多老部下都陆续去看望他,他经常会说:“肖永银最近在忙什么啊?他怎么好久没来了?”

秦基伟把这句话转达给了肖永银,肖永银得知情况后马不停蹄的前往了北京,当他看到老首长憔悴的面孔后,泣不成声。


“老首长!我肖永银对不起您,我应该多来陪陪您!”肖永银趴在刘伯承的病床前,悲痛欲绝。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走过来安慰他:“肖叔,你不必自责,父亲从来没有怪罪你,他之前一直在写回忆录,现在已经不能拿笔了,剩余的部分需要我们来帮他完成。父亲经常叮嘱我,一定要把肖永银写进去。”

当时刘伯承正处于昏迷状态,他似乎听到了肖永银说话的声音,眼角流出了几滴眼泪,嘴角微微动了动:“肖永银!冲锋!”


听到这微弱的声音后,肖永银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能暂时走出了病房,蹲在走廊的角落里大哭。

由于还有公务在身,肖永银第二天便要开,临走前他特意去市场买了几条新鲜的鱼,并叮嘱医院的护士:“平时多给老领导补补身子。”

他看着昏迷的刘伯承,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便走出了病房。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竟然是他和老领导最后一次见面。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301医院病逝,邓公第一时间赶到,为刘伯承主持葬礼。邓公看着刘伯承的遗像陷入了深深的悲痛。


“领导,您看一下,这是治丧委员会的名单。”邓公用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打开了这份名单。

看完之后勃然大怒:“你们是怎么搞的?肖永银呢?难道你们不知道肖永银是刘帅最喜欢的将领吗?赶快把肖永银的名字加上!”

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马上通知肖永银前往北京,肖永银进入大厅后老泪纵横:“老首长!老首长!我肖永银来晚了!没能为您送行。”

秦基伟走过来劝说:“老肖啊,你的身体不好!控制一下情绪,不要太激动。”但是肖永银不为所动,始终默默流泪。


参加完刘伯承的葬礼后,肖永银又回到了部队中,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国军队进行了改革,肖永银始终在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直到2002年4月29日在南京病逝。
结语

从乞讨娃到开国少将,肖永银的成就是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在战争年代,他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正是因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才让他成功的吸引了刘伯承的注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肖永银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刘伯承的栽培,两人亦师亦友,革命年代产生的情谊是如此的真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