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印面临的世纪难题: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剧增,印度已经初尝苦果?

2023-12-16 17:05:04

当我们谈到“世界屋脊”这个美称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作为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

这里孕育着中国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也赋予了南亚次大陆的恒河、印度河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在这片被誉为“亚洲水塔”的乐土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

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时间里,青藏高原湖泊水体面积增长了40%之多,达到了7.03万平方公里。

原本宁静祥和的高原湖泊,为何会在短短20年内迅猛扩张?这一变化将给依赖青藏高原的中国和印度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世纪难题?

气候变暖“推波助澜”,高原湖泊膨胀失控

专家指出,导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不断扩大的最直接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双重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冰川融化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监测数据显示,从1981年至2020年的40年时间里,高原地区的增温幅度达到了约2摄氏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这样的气温下,高原上面积广达4.4万平方公里的冰川被迫加速融化。

这些融化的冰川冰雪最终汇聚成水流,注入周边的湖泊。

根据测算,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了700米以上,与此同时,冰湖的面积也增加了63%。

这为高原湖泊的水量和面积不断膨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二是降水量增加效应。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被进一步增强,给青藏高原带来了更多水汽。

这些水汽与高原上的低温空气遇到时会产生大量降水。

监测数据显示,最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了约56毫米。

按照高原2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来计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增加量就意味着巨大的洪水威胁。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原湖泊面积增长迅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夏季风影响较大的北部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降水的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推波助澜,加剧了湖泊水量和面积的扩张。

除了冰川融化和降水量增加效应,永久冻土层的加速融化也成为了推动湖泊面积扩张的“帮凶”。

所谓永久冻土,是指温度保持在0°C以下,终年不融化的土层,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全球范围内面积最大、厚度最深的高原冻土。

这些冻土层平均厚度在50-150米之间,最厚处甚至达到350-400米,约合青藏高原面积的60%。

这些冻土层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有机质,根据初步估算,约合300-1000亿吨碳的储量。

它们本应被牢牢封存,但在当今气候条件下,高原冻土层正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向上移动,并逐渐融化。

一旦冻土完全融化,大量有机质就会暴露在空气中,为周围的湖泊提供额外的营养物质补给。

同时,由于冻土融化后失去了屏障作用,也会破坏湖泊的封闭性,导致湖水外流至周边盆地。

这些外流的湖水会切割周围的土壤植被,造成水土流失,间接加剧了湖泊面积的扩张。

除此之外,冻土融化后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也是一大隐患。

预计如果所有冻土碳释放至大气,折合二氧化碳的量会达到1000多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一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倍。

这势必会成为推动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更让人担忧的是,一旦启动,冻土碳的释放就很难停止。

届时,越来越多的冻土会融解,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暖,继而造成更多冻土融解……如此恶性循环,势必让气候系统陷入失控的状态。

可见,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湖泊就像一个充气到极限的“气球”,迅速膨胀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这无疑为依赖高原水资源的周边地区敲响了警钟。

印度暴雨成灾,中方草原危在旦夕

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最先“承受”了青藏高原湖泊泛滥的压力。

受高原湖泊水量不断增加的影响,提供印度国内外75%淡水资源的恒河已出现水量波动异常频繁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洪峰流量提前一个月到达,并且峰值流量比往年增加了近15%,这给原本的水利调度带来了很大压力。

更严重的是,恒河流域沿线的洪涝灾害也在逐年增加。

印度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仅北方邦一地的洪涝灾害损失就高达14亿美元。

其中,去年11月份发生的特大洪灾更是重创了这里,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灾区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北方邦北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原本只会在每年夏季发生的灾害,已开始向非夏季其他时间蔓延。

印度水文专家分析认为,这与青藏高原融雪和降水的时间提前、增加有着密切联系。

一旦这个趋势继续加剧,印度每年将难逃“多灾多难”的局面。

相比印度直接“遭殃”,我国面临的威胁还更为隐匿。

数据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74%的草场已不同程度受到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场土壤流失加重,草产量下降等,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藏区100多万牧民的生计。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也随着冻土融化而岌岌可危。

尽管修建时使用了“热棒”等技术进行了适应性设计,但在冰雪融化的大背景下,这些设施的安全系数正在持续降低,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也在这场“水灾”中遭到破坏,很多依赖特定盐度环境生存的动植物已面临灭绝。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仅仅是整个高原生态退化的开始,更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还在后头。

科技监控应急为先,国际减排引领作用

面对高原湖泊失控的严峻形势,中国和印度此刻最需要做的,是防微杜渐、积极应对。

具体来说,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科技层面,要加强对青藏高原的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

通过建立高原区域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实时获取有关气温、降水、冰川雪线、湖泊水位等多源数据,并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数值模拟,科学预报和评估气候变化对环保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预警分析。

这需要中印两国气象水文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和技术,提高监测和预警的效率。

第二,要大力推进技术和政策创新,助力高原地区适应气候变化。

例如加快推进藏区的特高压输电和梯级水电站建设,提升防洪释洪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加大对高原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开发推广耐寒、耐涝、耐旱的作物品种,培育高原牧草新品系等。

还可以试验应用细菌肥料等绿色农业技术,帮助当地农牧民轻松应对气候多变影响。

这些举措都需要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第三,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还需要在全球治理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

要倡导并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国际社会必须统一行动,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进程,这是解决当下“世纪难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