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李贤:9年首辅,10年潜伏,三杨之后的最贤宰相,帮于谦讨回公道

2023-11-29 17:06:59

楔子: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来,明朝阁臣素有“宰相”之名。从永乐到崇祯共15朝(英宗算两朝),明朝共有170位阁臣,其能力可谓参差不齐。但若说能力最强的阁臣,莫过于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史称“三杨”。

明朝文学家王慎中曾说:

“由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三杨”历经四朝,是“仁宣之治”的操盘手,也是公认的明朝最强内阁,没有之一。

如果“三杨”稳居前三,那么第四名是谁呢?

明朝名臣王鏊在他的《震泽记闻》认为:

国朝自三杨后,相业无如李贤。

意思是,在“三杨”之后,明朝最贤能的宰相,没有人能比过李贤。

这个观点,并非一家之言。明朝万历年间的大臣项笃寿曾和张居正同朝,亲眼目睹张居正的为政之道,他曾感叹说:

国朝入直内阁,当国最专且久者,三杨之后惟李文达公……俪美三杨,以勋名终,不亦宜乎!

项笃寿的意思是,在明朝的诸多阁臣中,“三杨”虽然最强,但李贤甚至可以和三杨媲美了。

那么,这个能和“三杨”媲美的李贤,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当了9年的内阁首辅,具体做了什么呢?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为大家展现明朝阁臣中的佼佼者,明朝首辅李贤的一生。
一、宣德新进士,正统未亡人

根据《明史·卷一百七十六》记载:

李贤,字原德,邓人。

李贤,字原德,又字浣斋,河南邓州人。李贤生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

史载,李贤“生有异质,读书,目数行下”。即,李贤小时候有读书的天分,他也非常刻苦,能够一目数行。

宣德七年,21岁的李贤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而且名列乡试第一名,是为解元。次年,李贤进京赶考,考中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及第。从此,李贤踏入仕途。

李贤先在翰林院供职,后来明宣宗朱瞻基有意培养年轻官员,李贤被任命为验封司主事,前往河津考察蝗灾。李贤回京后,奏报清晰,数据详实。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士奇觉得李贤是个好“材料”,他让人给了李贤一张名帖,想让李贤去家中见他一面。

同僚们听闻后都羡慕不已,结果李贤竟然“任性”不去,闪了杨士奇一个面子。

根据《国朝献徵录·卷十三》记载:

使山西时,河东薛瑄以御史在告,贤往造叩质所疑,瑄亟称其,英悟淳确非流辈可。

意思是,李贤在山西时,当时明朝大儒的薛瑄(后来担任礼部尚书)被御史弹劾,李贤亲自到府上拜访薛瑄,询问薛瑄具体细节,想帮他洗脱罪名。薛瑄极力称赞李贤聪明淳朴,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从杨士奇和薛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贤并不想依附“权贵”,他只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改元正统。正统初年由“三杨”主持内阁,明朝依然国泰民安。但等“三杨”逐渐逝去,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明廷相继发出了许多不切合实际的诏令。

例如,当时蒙古鞑官在京人数已经超过1万,而且俸禄竟然比大明朝的指挥使还高,李贤认为朝廷花这么多钱来养投降的俘虏,是不合理的,应该裁减鞑官的俸禄,将他们迁居到全国各地,让他们融入大明朝的百姓之中。但朱祁镇没有采纳李贤的建议。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大军出发得非常仓促,只有两天准备时间。

当时,李贤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因为吏部尚书王直反对朱祁镇亲征,朱祁镇下旨让王直留守京城,不带他去。而吏部侍郎因病告假,所以随驾出征的担子就落在了吏部文选司郎中李贤的头上。

当年八月十五,朱祁镇在王振的迂回带领下,在土木堡陷入重围,明朝50万大军兵败。瓦剌骑兵挥舞着长刀到处砍杀明朝溃败的将士,李贤的官位不高,距离明英宗的大帐较远,他被败军冲散,找不到明英宗,只得沿小路奔逃,“濒死而还”。后来,等李贤到了京城,才知道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他自己则成了少数死里逃生的幸运儿之一。

而后,瓦剌大军攻破宣府,直逼京城。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称帝,遥遵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任命于谦统筹各路兵马,历时40多天打败了瓦剌大军,明朝转危为安。

这期间,李贤跟随吏部尚书王直,他书写告示,团结军民,一直支持于谦抗敌。敌军退去后,李贤得到朱祁钰的赏识。

中国有句古语,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已经是福了,如果还能在之后造福百姓,那就是更大的福报了。李贤便是这样的人。
二、景泰献十策,天顺入内阁

景泰元年,瓦剌兵败求和,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建议将太上皇朱祁镇从瓦剌接回,朱祁钰最终同意,在这一过程中,李贤也是支持接回朱祁镇的。后来朱祁镇归来,被朱祁钰关在南宫之中长达七年。

景泰二年,朱祁钰的帝位已稳,李贤怕朱祁钰由此放纵,便向朱祁钰提出着名的“正本十策”,其中包括劝朱祁钰勤政、多听从谏言、崇尚节俭、戒除声色等。朱祁钰将李贤的“正本十策”写好挂在御桌两侧,随时观看。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在位仅8年,但他勤政爱民,基本上都按照李贤的“正本十策”治理天下。

李贤为人正直,从不行谄媚之事,于谦等众臣对他评价颇高。李贤先被朱祁钰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半年后调任户部右侍郎。《明史·李贤传》记载:

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因陈边备废驰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

意思是说,当时瓦剌太师也先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给对方许多金银财帛作为赏赐。李贤认为,主动把金帛送给敌人,让他们强大起来,这简直就是自毙之策。他上书陈述边境防备松懈的状况,当时的少保于谦拿到李贤的奏折,十分感叹,下令把李贤的建议传阅到边塞,激励守在边境的将士们。

不仅如此,李贤还总结此前对抗瓦剌人的经验,建议朝廷多研制战车和火器,朱祁钰和于谦也都采纳了。

需要说明的是,李贤在明代宗时期虽然受到朱祁钰和于谦的重用,他官至兵部、户部侍郎,但他并没有入阁,这也许是他在朱祁镇复辟之后没被清算的原因。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因为他的儿子夭折,大明储位空悬。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首的投机派趁夜打开了南宫的大门,发动“夺门之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复辟之后,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以徐有贞为内阁首辅,并且诛杀功臣于谦,满朝哗然。

当时很多人为于谦求情,朱祁镇也很犹豫,但徐有贞、石亨等人以“不杀于谦,夺门师出无名”为由,坚持要杀掉于谦。最终于谦被杀。

在这期间,李贤没有替于谦抗争。因为李贤知道,他改变不了什么。

李贤接下来做的事情是,潜伏在朝堂之中,分而击之,伺机还英雄公道。

于谦被杀后,吏部尚书王直因为曾经和于谦一起拥立过朱祁钰,朱祁镇登基后,王直为求自保,恳请辞官,吏部尚书之位因此空缺。徐有贞知道李贤素有能力,想拉拢李贤入内阁辅佐自己,于是派人向李贤示好。

李贤知道自己打入敌人内部的机会到了,于是,他欣然同意。于是,朱祁镇任命李贤为吏部尚书,入值内阁。

为了“感激”徐有贞,李贤开始帮徐有贞对抗石亨和曹吉祥。《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初,有贞得首辅,欲立功名自异,稍与石亨左。李贤入阁力助之,知无不言,曹吉祥不能堪。

这段话的意思是,徐有贞和石亨、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复辟之后,他们内部开始出现利益纷争。徐有贞以李贤为助力,打压宦官曹吉祥等人,曹吉祥因此不是徐、李二人的对手。

需要说明的是,李贤虽然打击曹吉祥等人,他实际上只是在对付奸臣和宦官,并不是完全支持徐有贞,他也没有做违背良知的事情,这是他和那些陷入党争的官员的本质区别。

例如,天顺元年山东闹饥荒,徐有贞作为内阁首辅,却视而不见。李贤连上几道奏折,希望朝廷尽快赈灾。朱祁镇召内阁商议,徐有贞找借口说:“我不安排赈灾,是怕有官员中饱私囊。”李贤反驳道:“如果担心官员贪腐而不赈灾,坐等百姓饿死,岂不是因噎废食?”于是,朱祁镇命人火速拨粮运往山东。

刘向在《说苑》中说: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同为阁臣,徐有贞和李贤的高下立现。
三、英宗始得悟,首辅诛石曹

《明史·李贤传》中说:

“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

意思是,李贤气度端正,每次奏对都能切中要害,朱祁镇因此逐渐信任李贤。

夺门之变后,石亨、曹吉祥居功自傲,开始和徐有贞争权。因为李贤在内阁,他被视为徐有贞一派。

当时,石亨身为夺门之变的第一功臣,权势极大。他将自己的家人、亲眷都列入夺门功臣名单之中,另外还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不仅如此,石亨为了自身利益,多次打压耿九畴、岳正等忠良,李贤多次从中周旋,救了很多人。

天顺元年六月,石亨和曹吉祥被人弹劾侵占民田,二人怀疑是徐有贞、李贤所为。石、曹二人网罗罪名,将徐有贞、李贤抓到锦衣卫。过了一个月,朱祁镇觉得身边没有李贤太不习惯,便将李贤官复原职。而徐有贞因为自身行为不检,再加上曹吉祥的陷害,最终被朱祁镇革职回乡,徐有贞回到家乡后,因得不到重用而发疯。

次年(天顺二年),李贤升任内阁首辅。

李贤担任首辅后,对石亨等人更加防备。石亨对李贤恨之入骨,可朱祁镇明显向着李贤,石亨甚至想招揽死士暗杀李贤。可李贤平时无诏不出门,石亨根本没办法除掉李贤。

天顺二年十月,蒙古太师扬言传国玉玺在他手中。石亨以此为由,想带兵攻打蒙古,夺回传国玉玺。朱祁镇拿不定主意,询问李贤的意思,史载:

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

李贤认为,天下是陛下的,玉玺不是什么宝贝。现在天下急需要休养生息,如果为了一块石头而轻启战端,受苦的还是百姓。因为李贤反对,石亨不能发兵出征,他更加憎恨李贤。

李贤主持内阁期间,一个较大的贡献,就是让朱祁镇明白于谦是冤枉的。天顺二年,石亨的心腹、兵部尚书陈汝言获罪被抄家,李贤特地引导朱祁镇去观看陈汝言的家产。只见巨额赃物陈列在宫殿廊庑之下。朱祁镇突然明白李贤的用意:于谦做了8年的兵部尚书,最后家无余财,而陈汝言担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却收了这么多贿赂。朱祁镇渐渐明白,所谓的“夺门之变”,不过是一场投机而已。

有一次朱祁镇屏退身边的人,单独问李贤:“石、曹等人干预朝政,地方官来京,都先去拜见他们,有时候我的决定稍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勃然变色,我该怎么办?”

李贤回答:陛下只要逐渐疏远他们,独自决断政事即可。

朱祁镇虽然听从了李贤的建议,但石亨仍然干涉朝政。朱祁镇又请教李贤,李贤说:“阁臣有事,须燕见。彼武臣,何故频见?”

意思是,阁臣如果有事,需要立即见到陛下。石亨身为武将,本来就没有理由频频面圣。朱祁镇这才下旨,非宣召,武将不得随意入宫。

其实,这条旨意是专门针对石亨的,大家都明白,石亨当然也明白。天顺四年,石亨被李贤严防,叛逆之心日显。最终,石亨预谋叛变,事发下狱,在狱中被杀。

天顺五年,宦官曹吉祥的养子曹钦举造反,李贤当时正在宫中值班,曹钦逼李贤起草诏书,李贤拒不执笔,亏得王翱的相救,李贤在受伤后脱险。事后,李贤裹着伤助朱祁镇平叛,最终曹钦伏诛,曹吉祥也因此被斩。

随着曹吉祥被杀,朱祁镇复辟的三大功臣,也都有了结局:徐有贞发疯;石亨死于狱中;曹吉祥被斩于菜市口。

如果说,徐有贞之疯并非李贤之功,那么,挫败石亨和曹吉祥,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李贤的功劳。
四、肱股为国家,潜伏为正义

从天顺二年,到成化二年,李贤在明朝担任首辅长达9个年头。他除了清理以石亨、曹吉祥为首的奸佞之辈,李贤的主要政绩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其一,治理水患。在史学上,有“天顺不顺”的说法,就是说,朱祁镇二次登基,虽然改元为天顺,但每年天下都有大灾,其中以水灾最为严重。长江、黄河连年泛滥,李贤一边从各地调集粮食赈济百姓,一边派人修筑防洪措施,若无李贤,天顺恐怕更加不顺。

其二,巩固边防,裁撤老弱军队。李贤延续了于谦巩固边防的措施。但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兵力沉冗,朝廷每年在军饷上开支巨大。李贤说服朱祁镇,裁撤老弱兵丁,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节省了军费开支。李贤的这种做法,为后来的“成化犁廷”等打下了基础。

其三,清理冤狱。明朝在短时间内经历王朝更迭,又经历石、曹之乱,大狱之中人满为患。李贤请求清理锦衣卫诏狱,朱祁镇本来不答应,李贤反复劝谏,朱祁镇最终应允。李贤清理了多达上百起冤案。其中于谦、王文等人虽然不是在天顺朝得到平反,但朱祁镇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下旨赦免于谦的儿子于冕,并说:“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有大功于社稷,先帝(朱祁镇)已经知道他是冤枉的。”这一切,大多是李贤潜移默化地影响。

其四,勇敢直谏。李贤在正统年间,反复劝谏朱祁镇。朱祁镇要派宦官代为祭祀,李贤以不合祖制为由,坚决反对。朱祁镇要大兴土木,李贤又反对。

我们看待明朝的政治时,总少不了看“君权”和“臣权”之争。作为内阁首辅,李贤对朱祁镇足够尊重,但又敢于和朱祁镇相争,这是后期士大夫推崇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英宗朱祁镇应该庆幸,他在天顺年间有李贤这样的内阁首辅,否则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可能会更低一些。

天顺八年,朱祁镇病危,有人进谗言,建议朱祁镇废掉太子朱见深。朱祁镇问李贤:“我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李贤叩首说道:“如此宗庙幸甚!”朱祁镇遂召朱见深前来,准备传位。朱祁镇去世前,对李贤和朱见深留下遗嘱,要求废除殉葬,李贤称这是功在千秋之事。

朱见深登基后,李贤任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朱见深的嫡母钱氏仍在,朱见深的生母周氏想要越过钱氏,认为钱氏多病不能称太后,朱见深也向着生母。李贤认为嫡庶之理不能废,为钱皇后力争。最后,朱见深妥协,两宫并立,以钱氏为尊,周氏次之。

后来钱氏薨逝,周氏不愿让钱氏与朱祁镇合葬,又是李贤力争。

成化二年十月,李贤病危,再次提及于谦等冤案,朱见深遂下旨让于谦之子于冕回乡,恢复于谦的官职。

从潜伏到徐有贞身边,挫败石亨、曹吉祥,到让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李贤用了近10年的时间。当我们回溯历史时,才发现李贤的伟大。

两个月后,李贤病逝,终年59岁。朱见深闻讯后大哭一场,为李贤辍朝,并追赠李贤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明史》评价李贤: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

笔者认为,李贤历经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四朝,他之所以能和“三杨”媲美,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李贤在天顺年间担任内阁首辅,他的确做了太多利国利民的大事,堪称贤相。

第二,李贤在朝,劝谏英宗,辅佐宪宗,维持嫡庶之别。他身边多是奸佞,但他却坚持正道,有鹤立鸡群之态,被士大夫所推崇。

第三,他清理了石亨、曹吉祥等人,为英雄于谦讨回了公道,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荀子》有言: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

意思是,一个人心中有正义,就不怕与强权做抗争。坚持正义,不屈不挠,才是被君子所称道的勇敢。

在笔者心目中,李贤或许并不完美。但他的一生为国谋福,为民请命,坚守正义,他不失为一位勇敢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