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旧上海的远东犹太人首富,是怎样炼成的,离不开一个女人

2023-11-10 17:05:02



01


1851年,未来的远东首富哈同,出生于一个位于巴格达的犹太人家庭。

提起犹太人,一般人想到的往往是富足,但其实并非所有的犹太人家庭都是如此,哈同家就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

据一些资料显示,哈同早年在巴格达时,常年需要常年要去拾破烂贴补家用,后来哈同的父母在巴格达,实在看不到咸鱼翻身的希望,就带着哈同辗转到了大上海。

那么哈同一家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去遥远的上海呢?

这主要是因为一个犹太家族——沙逊家族。

看过之前的文章的朋友,可能对于这个家族有了一定了解,这个家族早年在巴格达就算是首富,后来因为和管理巴格达的土耳其人发生了严重矛盾,不得不搬去了印度。

02


沙逊家族除了玩金融,鸦片贸易也是他们的主业,而印度又是鸦片主产区之一,且当时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中国的贸易非常活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上层也有一些犹太人财团的影子。

所以在各种利好之下,沙逊一家就开始经营起向中国贩卖鸦片的贸易,后来他们一家还在上海等地开了一些相对合法的公司,他们一家的事迹在犹太人中间广为流传,所以很多犹太人都慕名前往上海淘金。

哈同一家搬迁到上海以后,哈同就开始跑到沙逊家族的企业中打工,一开始的时候,哈同只能在哈逊家的商行看大门,后来因为他表现不错,他就开始提拔,去给哈逊家看仓库。

别看哈同当年的工作只是看仓库,但这在当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肥差,因为沙逊商行的仓库里,装的最多的东西,就是利润惊人的鸦片,而提货的人前往仓库提货时,往往会根据货值,给哈同“一点”小费。

03


这笔小费日积月累之后,也就成了哈同的第一桶金。

不过如果只是看管鸦片仓库,那么哈同的未来顶多是小康,要想跨越阶层,成为远东首富,那是想都不用想。

让哈同完成转变的,不是他的犹太人老乡,而是一个中国籍的女人。

这个女人叫罗迦陵,父亲是一名法国的水手,母亲是一名中国普通人(从跨国“婚姻”来看,罗迦陵母亲的工作存疑)。

罗迦陵小时候双亲就都不在了,她是跟着亲戚长大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下场往往不会太好。

罗迦陵小时候的遭遇没太多人知道,但是有传闻说,罗迦陵长大以后曾是外国水手的“好朋友”,当时的罗迦陵因为懂外语,人又大胆泼辣,所以很是吸引了不少人,这其中就包括还算是穷小子的哈同。

因为当时两人的身份地位差的不大,所以两人后来就结了婚。

04


1883年,法国因为想侵略我国,而当时的大清虽然弱,但是还尚有一战之力,于是两国就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时,大清政府还没有成立北洋舰队那样的新式海军,所以在战争的初期,法国人的军舰还是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人的人员伤亡,在大清的陆地防守战中持续上升,到了最后,法国人实在伤不起了,于是大清政府就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

此战结束以后,大清政府开始筹划建立自己的海军,而居住在上海的各国洋人在看到大清政府的武勇,以及“持续崛起”之后,就感觉大清这头睡狮可能真的要觉醒了,于是不少外国人在中法战争之后,都开始撤离上海。

因为他们当年在上海时,都有自己的房产,而走的时候房产又带不走,所以只能抛售。

05


哈同当年所在的沙逊公司,常年做的就是伤害中国人的事情,自然也会担心自己被清算,于是哈同就打算跑去香港避避风头,看看风向。

但是已经成了他法定伴侣的罗迦陵,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大清不太可能崛起,因此大清政府就不会清理他们这些“罪人”,而中国的市场这么大,那些外国人早晚还会回来做生意,而上海这个对外贸易的窗口,还会越来越重要。

因此罗迦陵判断,未来上海的房价一定会持续看涨,因此她强烈建议哈同,趁现在很多人看不清局势的时候,开始收购房产地皮等别人抛售,未来看涨的固定资产。

哈同后来听从了罗迦陵的判断,开始利用自己积累的小金库,以及罗迦陵变卖首饰细软的钱,大肆收购被别人抛售的固定资产。

06


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虽然开始有了振作的迹象,但是在实质上变化却不大。

外国商人都是人精,他们很快就看出了大清政府的外强中干,于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再次回到了上海。

他们回来做生意,自然需要房屋和地皮来安置,于是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是一片火爆。

而当时的房产地皮又早被哈同等人蓄意囤积,在以哈同为首的人故意炒作之下,上海的房屋等不动产,价格是一路飙升,因为这属于“刚需”,所以虽然价格已经暴涨了很多很多,但是需求依然是非常旺盛。

哈同凭借这次豪赌大赚了一笔之后,迅速积累起了身家,此时罗迦陵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投资南京路。

07


南京路当时在上海并不太出名,因为它的位置远离市中心有点偏,而且南京路本身也不怎么样。

但是罗迦陵却认为,上海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已经开发好的地却只有那么多,未来上海的公共租界一定会继续扩建,而南京路周边就是最合适的地方(她可能有自己的消息来源),于是她不光鼓励哈同投资南京路两边的不动产,还建议丈夫重修南京路。

哈同最后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结果最后果然如罗迦陵所料,哈同当时不光凭借这次的投资成了远东首富,还因为修路修出了好名声,两人在上海的风头,可以说是一时无两。

据记载,哈同去世以后,他的资产都由罗迦陵继承,光是罗迦陵继承遗产所交的税费,就高达1800万银元,当然罗迦陵获得一切遗产都是应得的,如果没有她可能就没有哈同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