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却为祖国和人类打开“天之眼”!

2023-10-03 17:05:09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是否是其中唯一的智慧生命?所谓的外星生命是否真的存在……人们无时无刻不想揭开这些问题的奥秘。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多国天文学家联合提出了一个宏伟计划: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刚刚担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的南仁东与一批国内天文学者达成共识,争取把这个大射电望远镜建在中国。


然而不久后,来自国外的一封邮件给南仁东等中国的天文学家们浇了一盆冷水。这是他荷兰的一位同行朋友发来的。


甘恒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

这个朋友当时很善意地提醒南仁东说,他不相信一个发动机都造不好的国家,能造出大型射电望远镜。

国外朋友的这句话大大冲击了南仁东的内心,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天文学界对中国的印象。外国同行的不信任,国际合作不明朗的态度,都释放着外界并不看好中国的信息。

结合种种原因,中国的天文学家们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南仁东和同事们反复研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由中国独立建造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而且口径至少要超过300米。



南仁东

中国天眼(FAST)工程

时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国际的发展现状,天文科学的前沿在哪儿?就在那儿。你不冲上去,没人等你。

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还不到30米,要独立建造口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在当时被看作是一个浩大工程。工程该怎么建?建在哪里?能不能建成?都是未知数。

在国内外均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对于南仁东团队来说,面临着极高的技术风险。


南仁东

中国天眼(FAST)工程

时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你干了一个大科学工程,风险肯定在那里。干不成怎么办?还是要干。

凭着一股执着和执拗的劲头,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遇山开路,逢水搭桥。困难一个接一个来,他们就一个接一个解决。



叶叔华

中国科学院 院士

上海天文台 名誉台长

他是天文也懂,技术也很精。在天文界,这种人是很宝贵很难得的。

然而,一心扑在项目上的南仁东,在工程还未完工时被查出了肺癌晚期。

患病以后,感觉时间不多的南仁东,心情愈发迫切。在他心里,未完成的工程永远是第一位。


南仁东

中国天眼(FAST)工程

时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我这个人比较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我拼命也要做。这是对工程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感。

不久后,做完手术的南仁东又出现在了工地上。由于手术伤及了声带,他只能操着嘶哑的嗓音在现场了解工程进度和具体细节。


一年后的2016年9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天文学大科学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落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中,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称为“中国天眼”。“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且探测距离最远的射电望远镜,可以达到137亿光年之远。



菲利普·戴蒙德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 总干事

这是独一无二的。从几年前的一片荒芜到现在,真的很伟大。我不认为任何别的国家能够做到这些。

 “中国天眼”建成后,就开始发挥它的重要作用。2018年,它首次发现一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的新毫秒脉冲星,这是中国天文观测毫秒级脉冲星零的突破,有助于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

但令人惋惜的是,南仁东并没有看到这次成果。


2017年9月15日,北京时间23点23分,南仁东因病去世,享年72岁。“天眼”燃烧了他二十多年的生命,可惜他没有等到”天眼”睁开的那一天。

南仁东永远闭上了眼睛,却为祖国和人类打开了另一只“天眼”。如果有一天真的观测到外星文明,那一定会有“中国天眼”的功劳!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潘羽嘉

导       演:司万运

编       辑:史佩仑 王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