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2023-09-03 16:58:00

藩王在明朝,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早期朱元璋有个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那就是“分封建卫,藩屏王室”。把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分封出去了,让他们到各地就藩。

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朱家江山万万年。太子朱标一系永驻京师,外围由朱元璋的儿子们守着,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所以其中如宁王、燕王等九大藩王由于兼着守边的责任,还拥有着超过本身护卫编制的大批兵马。

但是朱元璋也并不是不懂的藩镇一旦坐大,会对王室产生不利。所以藩镇虽大,但是实力和中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平时不断敲打各个藩王,规定他们不奉诏,不准入京,亲娘死了也不准回来吊孝。

关键是各地藩王的俸禄不可以自筹,都要由朝廷有司供给。也就是说,藩王以及其子嗣除了自己有工作(负责守边)的,其他不允许种地、做生意。只能坐在家里等朝廷发放工资。这就相当于由朝廷控制了藩镇的人事权和财权。藩王在朱元璋时代,本质上也就是高级打工仔,由于是朱元璋的子嗣,所以工资比朝廷一品大臣都要高七倍。

但是朱元璋一死,情况发生了大逆转。毕竟藩王手里面有兵权,这才是朱允炆寝食难安的地方。其实朱允文要收拾他们也还很容易,因为藩王的势力再大,还无法对抗朝廷。但是。朱允文既拖沓又冒进的性格,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烂了。

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格局是朱元璋定的,朱元璋定这副格局的目的,除了藩屏王室,还有内乱时,安内清君侧的目的。所以朱允炆削藩从实力来讲,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有一点他是违背祖制的,这也就给了朱棣通过“靖难”的名义夺取皇位的可乘之机。

所以在朱允炆撤藩的阶段,没兵权的如蝼蚁,任人宰割;有兵权的就赌个明天,朱棣的逆袭成功,不是历史上哪个藩王都能有的机会。

朱棣上位后,部分“恢复祖制”。就是藩王除了没有兵权外,基本上和朱元璋时代差不多了。财权和人事权都归了朝廷,年俸等着有司发放,自己蹲家里不许种地,也不许做买卖。

所以生出来一大帮如《水浒传》中柴进那样的藩王宗室。自己靠着宗室身份,豢养、收容各种不稳定份子,将很多打家劫舍的钱财洗白。很多官服要缉捕的江阳大道,最终都躲进了王府,地方上拿他们没办法。

但是关系越来越疏远的藩王宗室,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又没有爵位,又没有公职,又不能做生意,又不能种地,只能等着朝廷的俸禄。而宗室是越生越多,到了明末有200万之巨。

而明朝又是出了名的穷朝廷,所以没钱就欠着。这种欠法不是一年两年的欠,而是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欠。很多“铁杆庄稼”们为了点微薄的年俸,反而得回过头去巴结有司。严世蕃掌管工部的时候,连太子的炭火银子都要吃回扣。所以那些常年领不到年俸的藩王宗室们,就只能偷偷去做“强盗”了。

到了后来对宗室不准工作这个“祖训”,就基本上成了张废纸了。朝廷对这些宗室们做买卖,经营庄园,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甚至万历为了那个福王,各种赐田亩、赐金银,甚至把皇室垄断的开矿、贩盐的特权都期许给了他。生怕自己的胖儿子因为没得到皇位,而最终和其他那些藩王宗室那样穷死、饿死。

所以整体而言,朱元璋的那个祖训,使得明朝廷背负了一个承重的赡养宗室的负担。但是宗室中,两极分化也是巨大的,可以说与皇权越近的关系,越受到庇护,从而甚至富可敌国;而大多数数代以后的宗室,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真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藩王又称蕃王,在明朝地位仅次于皇帝。

古代藩王跟皇帝关系密切,要么是皇帝宗亲,要么是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

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封地。

不过,藩王的特权,因为朝代不同而不同。

藩王权力最大的时候,不但有自己的封地,还有经济和行政及军事管辖权,活脱脱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藩王的日子还是比较滋润的,比那些封疆大吏活得洒脱,一般百姓更是无法相比。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特殊情况下,有的藩王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

就拿明代来说,那些藩王有哭有笑,遭遇各不相同,甚至有霄壤之别。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在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明代特色的藩封制度。

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

起初的藩王权力非常大,掌握封地的兵权,仅王府护卫就有三千至一万左右。

但是朱元璋也担心这些藩王尾大不掉,影响到中央政权统治。

为此朱元璋特别做出规定对这些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也就是说,这些藩王对自己封地没有管辖权;除了兵权,封地的所有权力归皇帝所有。

尽管如此,有些藩王过得还是非常惬意。

因为藩王可以享受朝廷俸禄,而亲王、郡王王位即爵位可以世袭,隔代降级。

比如亲王、郡王之嫡长子、长孙可册封亲王世子、世孙,郡王世子、世孙。

经济上,宗藩享有很大特权,除享受禄米外,凡"册封及宫室、婚姻、丧葬诸费皆给于宫",此外还有厨役、校尉等役,皆编于民。

也就说一切开销都是国家负担,还有人伺候着自己,给自己看家护院。

不过如果这些藩王不老实,图谋不轨的话,日子就很难过。

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军队就能达到想要的一切。

藩王权力再大,也没有皇帝权力大,所以有的藩王总是不惜铤而走险,放手一搏,希望登上皇位。

纵观整个明代,冒险的藩王一共有九个;他们分别是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谷王朱穗 、齐恭王朱榑、安化王朱寘鐇、广通王朱徽煠和阳宗王朱徽焟等。

但是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造反成功率一般都不高。

那么多藩王造反,只有燕王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宝座(明成祖),其他人都功败垂成。

造反失败之后,就不会有好下场,一般来说有两种下场。

一是被剥夺爵位,贬为庶民,如齐恭王朱榑。

齐恭王朱榑(1364年12月23日-142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达定妃所生。

洪武年间朱榑曾参与北征,立下战功。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在大臣黄子澄、齐泰建议下进行削藩。

齐恭王朱榑首当其冲,被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

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恢复其王位。

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检点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到南京,老死在狱中。在南京至死。

造反的藩王有的下场更惨,直接杀头。如安化王朱寘鐇。

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宦官刘瑾大权独揽,祸国殃民,百姓怨声载道。

明武宗正德五年五月,朱寘鐇在明将何锦、周昂的撺掇下,杀了朝廷派去监军的太监李增、少监邓广,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扯旗造反。

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息,朱寘鐇被剥夺爵位,直接赐死。

由此可见,藩王如果不安分守己,日子过得还不如老百姓。

即使是规规矩矩的藩王,如果遇到了小肚鸡肠的皇帝受到猜忌;或者受到谋反藩王的牵连,日子过得也不舒坦,比如湘王朱柏。

朱柏(1371年9月12日-1399年5月18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是一个非常本分的藩王;他没有一点野心,整天就知道念经。

但即便如此,他也未能善终。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建文帝)。

朱允炆一登基就在大臣的怂恿下削藩,先拿湘王朱柏开刀。

建文元年,朱允炆派兵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并伪装成商队,悄悄抵达湘王朱柏的封地荆州,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朱柏闻讯后万念俱灰,随即亲手放火跟自己的妃妾同归于尽。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明代藩王并非个个都锦衣玉食,也有混得很惨的,过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

说来你不会相信,明代还有两个藩王造反,造反的初衷不是因为相当皇帝,而是穷而造反。

这两个藩王,一个是广通王朱徽煠,一个是阳宗王朱徽焟。

朱徽煠是岷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焟则是第五子。

他们的父王朱楩先的封国在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五年封地从陕西改到了云南。

建文时削藩时,朱楩没有幸免,被废为庶人。

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朱楩王位。

可云南局势不稳,少数民族闹事,岷王朱楩无法维稳被皇帝处分。朱棣死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将其全家迁往湖广武冈州(今湖南武冈),岷王待遇也随之降低,岁禄只有一千石,是普通亲王的十分之一。

因为没有钱,养不起佣人,连逢年过节派人到皇宫进贺的人都雇不起。

“丁卯,免岷王楩每岁圣节、正旦、冬至进贺表笺,以王所少人差遣也。”—《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五》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岷王四子、五子朱徽煠被封为广通王,朱徽焟被封为阳宗王,俸禄降为五百石。

朱楩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四子、五子,其长子朱徽焲封岷世子、次子朱徽煣封镇南王、第三子朱徽煝封江川王。

由于手头拮据,阳宗王之母苏氏经常偷盗镇南王朱徽煣府中金银给儿子贴补家用。

事情败露后,阳宗王之母苏氏羞愧自杀,镇南王朱徽煣并未罢休,逼着兄弟归还被盗金银。

兄弟俩因此还进京告状,要皇帝主持公道。

在明朝,擅离封地是重罪;英宗表示要严惩弟兄俩,被大臣们阻止:

“盖彼之母私取其物,愧无所容,已致身死地。彼恸其母,复追其财,是穷迫无奈。故不禀命私来伸诉,亦情之不得已。若再以法绳之,彼何所容?诚有伤于宽慈之道。”《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最终英宗做出裁决,苏氏的遗体交由阳宗王以礼安葬,所盗金银不再追讨,其擅离封国之罪也“姑从宽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四月,镇南王弟弟广通王朱徽煠/阳宗王朱徽焟再次擅入王府,强开内外库,取去金银、罗叚、文卷并承奉内使家财。

对此英宗哭笑不得,只好再次出面调解,要求二王主动归还抢走哥哥镇南王府中财物。

穷困潦倒、被逼无奈的广通王朱徽煠/阳宗王朱徽焟勾结苗兵造反,兵败后被贬为庶民。

朱徽煠和朱微焟身为宗室郡王,却为了金银和兄长反目成仇,母亲还被逼死,不是穷困潦倒,何至于到这一地步?

所以说,明代藩王并非都是我们想象得那样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