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志愿军特战英雄11年升两级,准备转业时迎来转机:毛主席打听他了

2023-03-16 17:05:03


1964年8月的北戴河,山东京剧团奉献了一场极为精彩的演出。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引来台下阵阵叫好之声,可到场观看的毛主席却兀自陷入了沉思。

男主角严伟才这个人物,原本是按照杨育才为原型而量身打造的。

看到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毛主席不由地想起了自己曾经接见过杨育才的事情。

演出结束后不久,毛主席就特意找到了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向他打听起了杨育才同志的近况。

这让面临转业,即将复员的杨育才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的人生轨迹也自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奇袭白虎团

1926年出生于陕西勉县的杨育才,在23岁的年纪投身军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部队的锻造,让他的成长很是迅猛,等到朝鲜战争打响之时,他已是能独当一面的侦察兵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构筑的防线固若金汤,美军想尽办法却始终难以越过雷池一步。

战争所带来的损耗,消磨着美国人不可一世的骄傲,也让他们逐渐有了停战熄火的想法。

1953年6月,屡战屡败的美军实在是沉不住气了。

他们在“交换战俘”这一停战先决条件上,和中朝两国达成一致,准备正式签署停战协议。


6月15日这天,中朝军队全线停止对敌人的主动进攻,在推动停战进程上做出了最大努力。

朝鲜半岛地区久违的和平之光,似乎即将穿透阴霾照亮天空。

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南朝鲜右翼势力领袖李承晚却跳了出来。

在中朝美三方均同意停火的情况下,他擅自扣押两万余名北朝鲜士兵,公然破坏掉了停战协议。

面对跳梁小丑不知天高地厚的垂死挣扎,彭德怀总司令提出了推迟签订停战协议,狠狠打击南朝鲜军队嚣张气焰的想法。


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批准,于是身在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快就着手准备打响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南朝鲜军队的第一道防线,有着四个主力师的兵力配备。

李承晚的嫡系精锐“首都师”,则是被他特意安排到了金城西侧地区。

首都师的尖刀部队第一团兵强马壮,清一色的美式装备。

因其屡立战功,李承晚还特意奖励了他们一面虎头优胜旗,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为“白虎团”。


首都师最先攻入北朝鲜国境,白虎团则是占领清津港的先头部队。

跟在美军身后尝到一点甜头的白虎团,渐渐产生了自己所向无敌的错觉。

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以来,所谓的“联合国军”几乎一直都在打败仗,他们和战力乏善可陈的南朝鲜军队,狼狈逃窜至三八线以南,只有以白虎团为代表的首都师还在负隅顽抗。

而外强中干的首都师和白虎团,也是李承晚敢于叫嚣的最大依仗。


金城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的兵锋直指首都师,而白虎团更是志愿军战略目标中,早就想要吃掉的一块肉。

作为金城战役的攻坚部队,607团的每一项战略部署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特种作战”思想的影响下,副团长赵仁虎率领突击队直插敌后,想要突袭打掉白虎团的团部。

彼时的杨育才还在担任侦察排副排长一职,他跟随突击队闯过封锁线,从白虎团一营和三营之间的结合部悄然穿过,一步一步靠近着白虎团的指挥中心。


大部队集体行动不便隐蔽,于是赵仁虎副团长决定临时组建特战小分队,让他们像一把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杨育才正是这支特战小队的第一负责人。

身材高大的杨育才化装为美国军官,特战分队的其他战士则扮作护送“美军将领”的南朝鲜士兵,一行人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一步步逼近位于二清洞的白虎团团部。

此时的白虎团,早已乱成一锅粥,团长崔喜寅忙着调集重兵保卫二清洞,而机甲团团长陆根珠则是因为派兵支援前线的问题,和崔喜寅在指挥部里面吵得不可开交。


直到首都师副师长林一淳闻讯赶来,才算是为这场闹剧划上了句号。

此刻三人还没意识到,一场灭顶之灾已经来到了他们身边。

凌晨两点左右,杨育才率领着特战小队,悄无声息地到达白虎团营区。

靠着从俘虏口中获得的口令,他们大摇大摆地通过了两道封锁线,顺利来到了距离白虎团团部不足百米的位置。

艺高人胆大的杨育才,将13人的小队分为四个战斗小组,准备对指挥部、警卫室、炮兵指挥阵地和卡车辎重同时发动攻击。


敢在敌人的老巢分散出击,杨育才是一点儿都不把白虎团放在眼里。

而他的临场指挥也很快收到了成效,四个小队多点开花展开攻击,直接打蒙了完全蒙在鼓里的白虎团。

白虎团所谓的“高层领导”还沉醉于纸上谈兵的幻境之中,指挥部的大门突然就被一脚踢开,瞬间涌入十余名举着冲锋枪的我军战士,这神兵天降的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

一阵密集的扫射过后,刚刚还在侃侃而谈的机甲团团长陆根珠被打成了筛子。


跳窗逃跑的副师长林一淳则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被特战小队所俘虏。

双腿抖如筛糠的林一淳,再也无法说服自己冷静下来,昔日高高在上的首都师副师长,此刻却狼狈得像是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场轰轰烈烈的斩首行动仅耗时13分钟,击毙敌军97人,俘虏19人,还顺带扯下了那面被子弹打成了渔网的白虎优胜旗。

指挥系统彻底瘫痪的白虎团,再也无力组织有效反击,首都师所驻守的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防线也被志愿军尽数占领,金城战役以毙敌五万余人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


1953年7月,垂头丧气的李承晚和他背后的美国主子不发一言,很是乖巧地在停战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抗美援朝自此取得了全面胜利。

而作为突袭白虎团“斩首行动”的首功之臣,杨育才更是一战成名。

他不仅率领小分队荣立集体特等功,自己更是荣获个人特等功,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军中美名扬

一直以来,化妆侦查都是特种作战中的重要科目,而完全没有情报支持、援军支持、物资支持的化妆侦查,无异于虎口拔牙——杨育才和他的特战小队,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奇迹。

1953的国庆庆典,特等功臣杨育才受邀参加,他还非常荣幸地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而在回到部队后,杨育才也从侦察连副排长升任至副连长。

此后的多年间,杨育才都任劳任怨扎根一线,主抓战士们的日常训练和操课。

和他年纪相仿的同志们,军衔大都要比他高,但杨育才却从未和组织抱怨过什么。


直到1964年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上演,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杨育才的名字才又一次被人们所提及,这时距离他在朝鲜战场上一战成名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年。

总政主任肖华联系到杨育才服役的济南军区,详细了解了多年来杨育才在部队的真实情况。

原来因为军龄和党龄这两项硬性指标年限过短,才一直影响了他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作用。

当时济南军区的组建班底,大都是八路军甚至是红军的老部队。


在一众老大哥的面前,1949年参军入伍的杨育才,在资历上确实显得有些稚嫩。

但年近40的杨育才,多年来兢兢业业,像一颗螺丝钉般扎根于部队的基础建设。

尽管和他同龄的战友们,已经有人开始担任师长军长等高级职务,杨育才却从未有过任何的怨言。

济南军区将他平时的表现和战士们对他的评价做了详实汇总,在收到相关材料后,肖华便向毛主席进行了客观汇报。

在得知杨育才11年间,只晋升两级后,毛主席认为这样的人才不该被埋没,一个不居功自傲的功臣,值得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此时的杨育才还不知道,自己的军旅生涯将会迎来怎样质的飞跃。

他甚至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复员转业的年纪,开始安静地准备起了自己退伍的事情。

接到上级下发的升迁通知后,杨育才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这个面对枪林弹雨时都毫无惧色的铮铮铁汉,却在组织的关怀中留下了温暖而感动的泪水。

他深知部队从未忘记过自己,也明白这份沉甸甸的调令背后,是怎样的信任和期许。

告别了自己深耕多年的一线岗位后,杨育才陆续开始担任营长、团长、师部副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可无论身处何方,杨育才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还是像自己这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那样,总是会亲临一线,竭尽所能地去为基层的战士解决问题。

没有领导架子的杨育才在部队中威望很高,士兵们总说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慈祥。

而这样的日子对杨育才来说,几乎过了大半辈子。

1981年的时候杨育才正式离休,离开了他深爱的部队,这时的他已经是68军203师副师长,这个11年只晋升两级的战斗英雄,终于在离开的时候,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骄傲。


精神永流传

贫苦的出身和时局的动荡对杨育才影响很大,在他内心深处对于和平和安定是十分向往的。

因此在战争结束后,战功赫赫的杨育才选择扎根基层,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身边熟悉他的人说,杨育才从来不会主动给别人讲自己打仗的故事,相反还会刻意避开这段过往。

每当大家问及缘由,杨育才总是说“战争不该成为炫耀的资本。”

这个像极了金庸笔下“扫地僧”的战斗英雄,用自己看似平凡实则意义深远的军旅生涯影响了很多战士,他的精神也在军营中不断地延续了下去。


1999年中旬,罹患癌症的杨育才于北京逝世。

他没能等到千禧年的到来,遗憾地离开了他深爱着的部队,但部队却会永远铭记这位可敬的英雄。

直到今天,杨育才的奖章依然被当做一级文物存放在纪念馆中,而与之一同被收藏展览的,正是当面他亲手带回来的白虎优胜旗。

一枚熠熠生辉的奖章,一面残破的敌军团旗,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峥嵘的战争岁月,更是在追忆着杨育才和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将士。


如今的和平和安定来之不易,这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

敬畏历史,珍惜当下,也许这是杨育才最希望看到的一幕。

他鲜少主动提及这段过往,是因为他觉得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意味着流血甚至是牺牲。

如今我们以晚辈身份旧事重提,则是想要让杨育才前辈放心——您的教诲,我们谨记心间。

其实杨育才的影响力早已不仅局限于军营。

每个知晓这段过往的人,都会从他的故事中读懂一些道理,这些道理或深或浅,但不变的是,它们的主旨都是和平。


都说“不经历风雨不足以谈人生”,那像杨育才前辈这样经过生与死考验的军旅人生,也许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感所能做出的最好诠释。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我国的立场毋庸置疑是绝对正义的一方。

但这恰恰是战争的无情之处——站在正义一方的正义者,为了维护正义同样需要经受流血乃至牺牲的考验。


杨育才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他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战场答卷。

这个曾被朝鲜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中国军人,他的脊梁挺得是那样笔直。

无论是英勇作战,还是大胆指挥,抑或回国后甘愿归于平凡,杨育才在每个节点做出的选择,都无愧榜样二字。

而毛主席的关怀和军旅生涯的延续,是对他这些抉择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