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23-01-09 17:05:07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着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如何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展望未来,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形势下,既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和速度,扩大胜利成果,也要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这次大会至关重要。



大会继续强调了经济建设依旧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继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还明确的提出建立一种经济体制——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果能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将是重大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因而这项特别的事业,成为了对之前经济建设工作的总结,也成为了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奋斗的目标。



制度的提出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出,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之中的艰难曲折,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地学习和了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转折点



如果说要找一个时间点来回顾市场经济的历史,那无疑是要回到1978年,在那场影响深远,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我党正式树立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思维。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改革开放被正式的提出,并获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



可是,哪怕是这样一个,在今天看起来,无比正确的决定,其实在当时是有巨大的阻力和困难的。



在1978年我们要进行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群众运动”“革命”“计划经济”“革命与战争”等等思想,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发挥过巨大作用,这种惯性思维方式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被当做必须一直坚持的理念。




如果不从思想上解放大家,那么我们做什么都会绑手绑脚,如果这样去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的机遇与挑战,注定是要失败,就算顶上去了,一遇到困难,也会很快退下来的。



当时国家实力十分薄弱的,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教育、科技、艺术上,都面临的十分严峻的危险,但最突出的还是在经济上面,国民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人民迫切的想提高生活的基本水平。



那么如何用有限的力量和资源,搞活整盘经济,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日本、台湾和新加坡,都出现了经济腾飞,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9%,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又回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上,中国要往哪个方向走,走什么样的路?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场酝酿已久的关于真理标准的思想大讨论就要开始了。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并以迅雷之势立即引发党内外的强烈反响,这时候一些受“左”的惯性思维影响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要势必会引起人们思想混乱,中央高层和宣传部门领导提出严厉批评和斥责,主张不要再扩散文章。



历史来到了一个关键的档口,刚复出的邓小平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气魄强有力地表达了他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坚定态度。




从1978年6月开始,邓小平为了带动大家讨论的热情,他离开了北京,先后去了四川、广东,9月又到了吉林,在各地亲自带头讨论,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最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人心。



从此,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成为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这最终让党和国家摆脱了僵化的思维枷锁。




十四年的艰难前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1978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我们首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又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路线,还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治国良策,对内改革,几乎触及到国内所有的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



到了1992年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4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18倍,国民收入总值1740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78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向所有人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力量。




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我们在此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在1988年,由于缺少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必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摸索过渡,因此我们进行了“价格闯关”的尝试,不幸的是价格闯关最终失败了,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都陷入了低谷。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前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崩溃和瓦解,西方国家惧怕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中国实行了政治经济上的封锁,使我们面临内忧和外患。



而在国际上,西方国家不仅仅满足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取得的“胜利”,他们开始鼓吹中国会成为“第二个苏联”。




西方经济学家们发出“中国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结束”的论调,不少所谓的专家纷纷断言中国经济将要崩溃。



点更严重的挑战在国内,1989年的经济紧张和苏联东欧的剧变,使不少党内人士产生担忧,他们担心中国也可能出现苏联和东欧的情况,在西方国家疯狂的政治煽动、经济封锁更之下,不少人思想开始动摇,主要出现了两种思想潮流。



第一种是“左”的观点,那些原来就坚持激进的人们开始宣传,继续搞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很可能会被西方“和平演变”掉,很可能会被帝国主义分子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掉。



由此,“姓资姓社”的问题正式摆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思潮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曾经的那些思想极其僵化的人,甚至利用这一机会,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要把中国拉回到老路上去。




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与西方国家呼应,从“右”的方面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和过时,并鼓吹放弃执政党的领导,全面推行私有化并且实行西方的多党民主。



这两种不同的思潮,一左一右,无论是激进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否定十四年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探索的伟大成就。



正因如此,中国的前途有一次来到了徘徊的十字路口,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面临着第二阶段的挑战,那就是,我们要不要把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扩大开放的程度,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有可能断送我们的事业。



春天的故事:将改革进行到底



1992年1月,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来到了深圳和珠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谈话的方式,发表了他的南巡讲话,正是这次伟大的讲话,为中国的发展又一次拨乱反正,中国改革开放再一次被重亲注入生机与活力。




那一年的春节前后,人们从电视机上,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位老人,依旧矍铄的状态,并从他充满智慧的语言中,看到中国的未来,以及继续位生活奋斗的希望。



首先从理论上,他深刻回答了,这几年来困扰大家思想的问题,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他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从根本上保障了我们伟大事业的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而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继续改革开放,并且提倡将开放的胆子放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从此这种“敢”与“闯”的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风潮,成为鼓励人民继续不怕失败前行的重要力量。



这就从思想上,将左和右的争执和矛盾,团结到了继续创造价值而不是做浪费时间的辩论之中。




他提倡科学,希望依靠教育,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队伍,培养科学人才,用科技强国,并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的思想安全,这样才能朝着共同富裕的路线不断前进。



这些犹如春雷般的声音,随着记者的镜头,通过广播和电视机响彻了神州大地,一下子把中国人民,尤其是1989年到1992年,这3年来久被压抑的心情释放了出来。



人们积蓄起来的渴望、冲动和能量,又被重新地激发和释放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又一次注入能量,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大潮。



这场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再次拯救了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惯性思维,阻碍人们接受“市场经济”思维,其实早在南方谈话之前,我们就进行了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在我们的五年计划之中,提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发展路线。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之下,人们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产方式,非公有经济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经济,尤其是在南巡讲话之后,人们更加放心的认定,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这就冲击了“计划经济”惯性思维。



因而在1980年1月,我国就已经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看法,不过这个时候的市场还相当不成熟,计划体制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主要还是公有制的经济很多,非公有制的经济很少,所以就要充分的利用改革和开放的力量。




而此时此刻的改革开放,作为一种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作为一种政策尚不成熟,许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让人信服,能够遵守的法律法规,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改革开放的思维有充分的灵活性,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人们的思维也是不断地更新,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与灵活和创新并行出现的,是制度的逐渐建立过程,这就说明我们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一下子建立一种僵化和不合时宜的政策。



所以在1992年底,我们召开党的十四大的时候,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的提出建立一种保护和健全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制度,用来充分的发展我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实今天的我们可以看到,从1992年南巡讲话首次倡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四大提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再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我们又走过了30年的春秋。



这一制度从初期思想的伟大构建,就史无前例,30年的经济繁荣发展,更证明这个制度的伟大和正确,同时,它更向全世界唱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保密工作,2021,(09):2.



2.陈学超. 邓小平冲破惯性思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0.



3.李罗力. 指引中国继续前行的明灯——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J]. 开放导报,2012,(01):7-12.



4.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途中发表谈话,邓小平纪念网,2018年04月25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