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主席熬夜用脑过度,要吃红烧肉补脑,有人听后说:改不了农民习性

2023-01-09 17:05:05

红烧肉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红烧肉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红烧肉的偏好也不同,肥或瘦、甜或辣,都有各自的计较。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就非常喜欢吃红烧肉。他熬夜工作、打了胜仗以后别无所求,只想吃一碗红烧肉来补补脑、解解馋。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他终老。

毛泽东的“红烧肉情结”

早在1914年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就爱上了红烧肉。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而学校里每周一次能吃到红烧肉的日子,所有学生都翘首以盼,毛泽东也不例外。

他吃红烧肉也有自己的偏好,毛泽东更喜欢吃肥肉。尤其是饿着肚子的时候来几块油亮的红烧肥肉,他三下五除二就能吃掉一碗米饭。

后来他走到哪里,这个习惯就带到哪里。

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逐渐养成了熬夜工作的习惯。因为晚上安静没人打扰,能保持专注地连续工作,毛泽东很喜欢这种氛围。另外他也是个倔脾气,手头的工作一旦开始就要做完了才罢休,就连吃饭也要暂且搁置。

因此,跟了毛泽东十几年的卫士李银桥就很头疼。

他是个识大体的人,不会去打扰毛泽东工作,但毛泽东常年日夜颠倒的高强度工作,总是让李银桥感到有些不放心。好在毛泽东的身体素质很强,平常也会保持适当的运动,一生中曾18次畅游长江,令人叹为观止。

熬夜工作的负担对毛泽东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精神的疲惫却难以消解。这个时候毛泽东就有他的“补脑秘方”,那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

从学生时代一直持续下去的饮食习惯,是毛泽东为数不多的“享受”。他工作起来常常没日没夜,并且一定要工作告一段落了才去吃饭。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疲惫在一碗鲜辣浓香的红烧肉面前,都是可以被抚慰的。

毛泽东爱吃肥肉,红烧肥肉那丰腴的口感非常顶饱,能给脾胃和大脑都带来满足感。虽然出于健康考虑,他的厨师和医生都提醒他尽量少吃肥肉,摄入太多脂肪不利于健康。但唯有红烧肉,毛泽东是绝不妥协的。

他曾经这样说:“革命者,对帝国主义也不怕,还怕什么脂肪? 吃下去,综合消化,排泄出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有什么可怕的!”

毛泽东与红烧肉的二三事

1947年沙家店战役大捷,听闻前线传来的喜报,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的毛泽东终于一根弦松了下来。这几天他没日没夜地统筹规划、投身于战术指挥,劳心劳力,连饭都没正经吃上一顿。

终于能休息了,但毛泽东并没有立刻睡觉,反而是让李银桥赶紧去给他搞碗红烧肉来,他已经馋了几天了。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毛泽东的身体和头脑都疲惫不堪,此时唯有一碗鲜香肥腴的红烧肉能“解忧”,否则他连觉都睡不好。

不久后,李银桥端着他心心念念的红烧肉过来了。仓促之间忘了拿碗米饭来,毛泽东只是摆摆手:“不打紧”,随后迫不及待地下筷大口吃肉。毛泽东只觉得像是长途跋涉后泡热水澡一般舒坦,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碗肉全吃干净了。

李银桥一时看愣了,毛泽东见他这眼神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打趣儿道:“我指挥了三天三夜,打了胜仗,吃碗红烧肉不过分吧?”

李银桥回过神来,连忙解释道:“不是不是,一点不过分,我是怕您光吃肉不吃饭,会油腻。”

见毛泽东很快吃完了一碗,李银桥又问要不要再烧一碗,毛泽东摇摇头:“解馋补脑又好吃,但过犹不及,不要再烧了。”

1948年在陕北打仗时,条件艰苦,毛泽东又是日夜操劳,眼见有些消瘦。李银桥想给毛泽东搞碗红烧肉补补,但部队里的战士们都经常吃不饱,毛泽东也一样,上哪儿去搞红烧肉?

办法总比困难多,李银桥灵机一动,带上几个战士上山打野猪。虽然因为经验不足让大野猪给跑了,但战士们依旧打到了一只小野猪,兴高采烈地拎回去给毛泽东烧红烧肉吃。

晚饭时,毛泽东看到饭桌上“变戏法”似的出现的红烧肉,感到惊奇之余还是随口问了问这猪肉的来历,毕竟当时物资供应已经捉襟见肘了。

正当李银桥回答是上山打的小野猪时,毛泽东尝到了野猪肉的细嫩鲜美,对他大加赞赏:“谢谢你啊银桥,还是你办法多,想着法儿解了我的馋。来来来你也来吃,这大半年里你也是一点荤腥没沾。”

李银桥连连摆手拒绝,想让毛泽东多吃点,自己不吃无所谓。但最后还是拗不过毛泽东的坚持,也吃了一块。

问及剩下的野猪肉怎么处理时,李银桥说给您留着,想吃了再烧。但毛泽东坚持不要搞特殊,他说:“虽然我喜欢吃,但这肉绝不能由我一个人独占,这是不符合共产主义观念的,哪怕吃进嘴里也不是滋味。”

最后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李银桥把剩下的野猪肉都分给了同志们,让久未沾荤腥的战士们也尝到了主席爱吃的鲜美红烧肉。

农民习性改不了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即便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后,他依旧保持着他的“农民习性”。吃饭还是喜欢重油重辣的口味,衣食住行都是一概节俭到“抠门”。

就拿这红烧肉来说,多少人劝过他,毛泽东也知道他们都是为自己的身体在考虑。毕竟年纪大了,脂肪摄入过多确实会造成血管堵塞等病症。

他也参考了医生的部分建议,吩咐厨房在做红烧肉的时候,选用瘦肉较多的。并且减少烧红烧肉的次数,每次也不吃太多。在做了这些“妥协”以后,大家也不能再劝主席别吃红烧肉了,毕竟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凡事不过量就好。

建国后,毛泽东依旧保持他长时间连续工作的习惯,吃饭经常是没个定点,这让李银桥和中南海的厨师们颇为费心。曾有次毛泽东又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期间只是随便吃点米糕、芋头、挂面等等应付了几次。

在他结束工作后吩咐李银桥准备红烧肉,他要好好犒劳自己。但正在李银桥去厨房的路上撞见了上司,上司责备他总是给毛泽东烧这些油腻的东西,坚持要求按照“健康菜谱”来准备膳食。

等到了吃饭时,毛泽东没见到心心念念的红烧肉,当即就发起了脾气:“我就这点要求也办不好?”

李银桥都急哭了,后来知道了事情原委,毛泽东安慰这位老伙计:“好了好了,这不是你的责任。不过以后红烧肉不能少,我是农民的儿子,这辈子改不了这口。”

作为湖南人,吃辣更是刻在毛泽东基因里的。

他从小就爱吃辣椒,读书时也离不开干炒辣椒和辣椒酱,是地地道道的“怕不辣”湖南人。每顿饭如果没有辣椒,必然是食欲不振、饭量直线下降。

甚至他在年轻时,喜欢在读书工作时空口嚼辣椒。这是他最爱的“零食”,更是他提神的秘诀。辣椒那火辣爆裂的口感也让毛泽东联系起了革命者,他认为两者相通,革命斗士就该具备这样火热无畏的斗争精神。

到了建国以后,毛泽东的食谱里依旧是红烧肉和辣椒“名列前茅”。他对饮食其实没多少要求,只吩咐三菜一汤,要有辣,再隔三差五做上一碗红烧肉,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曾经有人听说毛泽东永远惦记着他的红烧肉和辣椒,就说他“改不了的农民习性”。这话传到了毛泽东耳边,他这倔脾气竟是没有生气,反倒引以为豪,对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说:“对,我这辈子就是个农民,改不了农民习性。”

节俭到“抠门”

在饮食以外,毛泽东最大的“农民习性”就是节俭。

毛泽东从小跟着父亲干过农活,青壮年时期在全国各地都见到了广大贫苦百姓,深知生活不易、民生多艰。这些经历让他的节俭观念到了难以动摇的地步。

无论是从土地革命开始的战争年代,还是到了建国以后,毛泽东都是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与平民百姓的吃穿用度别无二致。

曾经条件艰苦时,全军上下连像样的粮食都没有,毛泽东也跟着吃黑豆饭,哪怕炊事班要给他加餐也一概拒绝了:“有好吃的先给前线战士们,不要给我特殊待遇。”

成为了国家主席后,他的吃饭更是不讲究:忙起来顾不上吃,随便什么粗粮、挂面就快速应付一顿。正经吃饭也只是要求“三菜一汤”,不许给他额外加菜,每周能吃上两顿红烧肉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建国初期啥都缺,人民都吃不饱肚子,毛泽东也主动要求不吃红烧肉了。后来厨房给他想办法烧鸡肉、鱼肉吃,也被毛泽东批评了,说不搞特殊,以后我的饭菜里不能有荤腥。

直到自然灾害结束,人民的生活渐渐富足,毛泽东才再度“迎回”了他久违的红烧肉。

如果说吃的方面节俭,那毛泽东在穿衣方面可谓是“抠门”。

他从小就对穿着不讲究,成为了国家主席以后对穿衣的要求只有“不漏肉、不透风”即可,这对于国家领导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低要求。

他的睡衣陪伴了他二十年,期间无数次破洞、打补丁、缝缝补补……身边人都劝他不要这么节俭了,但毛泽东很恋旧,坚持要继续穿。

除此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他作为国家领导人一直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绝不能追求享受而懈怠了斗志。

直到1971年这件打了72个补丁的睡衣因为面料老化、一搓就烂,再穿下去迟早崩碎,毛泽东才同意换睡衣。

他还有一双很喜欢的牛皮拖鞋,也跟了他二十多年,曾经三次被人当做垃圾破烂给扔了,又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甚至到后来鞋底都磨穿了,毛泽东让卫士去找修鞋匠,连修鞋匠都直言:“还不扔啊?这咋修?”

那位同志不能说这是毛主席的拖鞋,只能找了个借口苦苦哀求,修鞋匠这才费了好大工夫把这双破拖鞋勉强修好。

这种“抠门”,恰恰是彰显了毛泽东的格局。他从不认为自己是特殊的、需要优待的,他在潜意识里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民的一份子,他永远是个朴实的中国农民。

毛泽东曾借用古人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终其一生、只为人民和社稷谋福祉的伟大志向,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向伟人致敬!

参考文献:

[1]李晓巧.毛泽东的饮食习惯与谈“吃”[J].文史天地,2019(01):66-68.

[2]郝敬堂.毛泽东简朴的饮食习惯[J].工会信息,2014(35):31.

[3]余玮.伟人身边人细诉伟人身边事(十)——王鹤滨:披露毛泽东的生活起居细节(下)[J].党史纵览,2014(01):18-22.

[4]王玥.毛泽东的养生四法[J].党史纵览,2013(08):44-46.

[5].毛主席妙谈红辣椒和红烧肉[J].中国猪业,2008(08):74-75.

[6].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吃的荤菜——红烧肉[J].中国猪业,2008(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