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2007年中国南海打捞起宋代神秘沉船,800年不腐,满船尽带黄金甲

2022-12-23 17:05:05

距今800年前,一条满载金银珠宝的南宋商船在南海附近沉没。800年后,因为英国人的一个发横财的梦想,它重见天日,引来了无数海盗的觊觎。我国自1987年发现它的存在后,就决心要保护它,把它带回到陆地上。但这个愿望历经20多年才实现。它的出现让全世界大开眼界,原来中国军事最弱小的一个朝代竟然这么富有。

这艘传奇的沉船就是“南海一号”。


它的身上有许多谜团。它为什么沉船?我国为什么在发现它二十多年后才把它打捞起来?它究竟装有多少宝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打捞南海一号的前因后果。新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我们继续往下看。
发现它,全因巧合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一本1772年出版的杂志中发现一条记录,说有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下川岛附近沉没。船上装有三百吨锡锭和六箱白银。根据国际规定,无人认领的沉船及其所载物将归打捞方所有。为了发这笔财,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向中国政府提出合作打捞。我国主管部门同意了他们的方案。

这年8月,合作打捞工作开始在川山群岛海域展开。

川山群岛是什么地方?它是我国第二大群岛,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谓是海运最繁忙的地段之一。也因为这个,这里也是南海沉船最多的地段之一。


打捞工作开始后,英国人使用抓斗向目标位置探挖。这一挖,挖上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宝藏。这批宝藏里有陶瓷、铜器、锡器,还有一条长1.7米,呈阿拉伯风的鎏金腰带。现场人员大吃一惊,这批宝藏绝对不属于荷兰沉船,而是古代中国的造物。中方现场负责人立刻叫停了打捞,把挖掘情况汇报给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

广东博物馆立刻接手了这批宝藏,初步判断它们制造于宋元时期。这艘沉船的代号便被取为“南海宋元沉船”。就这一挖斗就挖出了247件文物,海里不知还沉睡着多少中国文物!我国文物部门立刻行动起来。

当时大家是很紧张的。就在1984年,一个叫麦克·哈彻的职业沉船打捞者从我国南海盗挖了一批沉船文物,他的挖掘方式是破坏性的,我国不得不在1986年花钱把文物拍买回来。自这件事后,我国文物工作者对水下沉船的命运非常关心。他们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这艘新发现的沉船。

奈何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技术也才刚刚起步,我们必须借助其他国家考古人员的帮助才行。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研究所签订了合作考古的意向书。这次合作旨在确定南海宋元沉船的位置、附近的水文情况。这次水下考古举世举目,日本朝日电视台还派出记者入水拍摄,但因为水下能见度太差了,最终我们在确认沉船具体位置后就无奈结束。

水下考古的难度和资金耗费都超出预计。考古部门判断,暂时没有能力对沉船进行打捞。好在这艘沉船基本被海底淤泥掩埋,不容易被外界破坏。所以还可以让它在水里继续等待时机。然而,一想到麦克·哈彻等无耻的捞金者,考古人员又很紧张,害怕沉船被海盗盗挖。

最终,我国放出消息,说沉船附近有未引爆的炸弹。靠着这条假新闻掩护,我们终于等到了调查重启的那一天。
打捞它,困难重重

2001年,我国终于重启了南海宋元沉船发掘工作。此时这项工程已更名为“南海Ⅰ号”。

在等待的十年间,我国水下考古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我们完成了对西沙调查,绥中三道岗沉船的发掘,为“南海Ⅰ号”发掘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次调查一开始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本来我国已经在中日合作考古中调查清楚了沉船的位置,但这次调查中,却没有在原位置找到沉船。难道“南海Ⅰ号”被盗挖了?考古人员的心沉了下去。结果,后来调查出,是因为受海浪和渔民作业的影响,海床发生了变化。“南海Ⅰ号”还位于原位 ,只是更难以发现了。

为了确定发掘“南海Ⅰ号”的方案,从2001年起,考古团队对沉船进行了7次调查,逐步掌握了沉船的情况。随着沉船面貌的一点点清晰,大家越来越兴奋。这艘船因为埋藏在海底淤泥中,处于厌氧环境,竟然历经800年岁月,还保持着完好的结构。而其中的货物也基本完好地保存在船舱内。机器检测出里面藏有大量金属制品。

难道里面真的装满了金银财宝?这一发现又给“南海Ⅰ号”增添了神秘色彩。大家对它的真面目充满了期待。大家突然想到,这样一艘保存完好的船一旦被打捞上岸,就会面临巨大的破坏,这样的发掘还能算是对它的保护吗?

当时传统的沉船水下发掘方法分为两步,一是先把船载文物打捞出水,二是把船体分解后再打捞。这种打捞方式会给船体带来不可避免的破坏。

考古团队想到,陆地上的考古已经多次成功实施整体发掘。比如我国的殷墟。那么水下考古是不是也可以整体打捞呢?这个想法颇为惊人。

十几年前,我国才刚刚起步水下考古,短短时间内就要实施整体打捞沉船了,这简直是一步登天。然而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并且,负责人李岩还提出了,要为“南海Ⅰ号”建造一座量身定制的博物馆,一旦打捞上来,就立刻送入博物馆中封存。通过人工模拟海水环境,避免环境剧变造成的船体化学反应。

专家们对方案进行了严谨的推敲,终于在2007年正式开启了打捞工作。

“南海Ⅰ号”打捞工作是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空前规模的。据前几次调查,沉船是南宋时用于远洋航行的“福船”,它长约31米,宽约10米,绝对不能算一艘小船。


为了打捞起它,我国动用了造价7个亿的亚洲最大起重船华龙号。按照计划,华龙号将把一只巨型钢铁沉箱下沉进水里,沉箱进入海底后,便可以自行切断海泥,将“南海Ⅰ号”包进箱体。


巨型沉箱面积比一个标准篮球场还大,重达530吨。但这只巨物的重量竟不足以切断海泥。原来周围的海泥已经经过800年的沉淀变得坚硬如铁,再加上浮力的影响,沉箱寸步难行。没有办法,打捞队只能在沉箱上加了4000吨的水泥,试图将它压进水里。结果在只差2米的时候,沉箱又走不动了。


此时箱体承重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打捞队只能实施冒险方案,派出潜水员挖掘阻拦沉箱的那2米泥土。潜水员冒着巨大的风险,数次入水工作。

2007年12月22日,历经264天的打捞,3016次的潜水员入水工作,“南海Ⅰ号”终于浮出水面,此时,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经接近完工,只等“南海Ⅰ号”入住,就可以封闭南墙。

这次史无前例的打捞工作终于在“南海Ⅰ号”入馆那一刻圆满结束。

但对于考古团队来说,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研究它,全身是宝

“南海Ⅰ号”入馆后的两年时间内,它都是一个看得到摸不得的谜团。因为它一入馆就立即被海水浸泡封存,谁也不知道打捞起来后,“南海Ⅰ号”究竟有没有遭遇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坏。

2009年,考古团队终于开始试探性发掘。大家松了一口气,“南海Ⅰ号”保存完好。沉箱中还有足够大的操作空间,完全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发掘。


但为了确保发掘工作的成功,考古团队直到2014年末才开启正式发掘工作。这一次,人们知道了什么叫惊喜。

作为一艘远洋货船,“南海Ⅰ号”起航时,船员们携带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它们和船上的货物一起构成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立体版“清明上河图”。

船上有住的。整整15间船舱分布在船体两侧,其中艉(wěi)楼是船员们的住房。历经800年,当时人们使用的木桶、陶盆还散落在里面。想必在辛苦工作一天后,水手们最想要的就是泡个脚放松放松。


船上有吃的。宋朝人曾记载远洋船上有百余人工作,为了保证淡水供应,人们会在船上储藏大量酒水。“南海Ⅰ号”上就有一批陶罐,上面印着“玉液春”的字样。毫无疑问,这就是当时水手们喜爱的酒水。为了保证有饭吃,船上还饲养了牲畜。考古挖掘出了大量的动物骨骼,据统计,有46只鸡,40只鹅,还有大型动物牛羊猪。更让人亲切的是,船内还有几罐咸鸭蛋。看来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忍不了嘴馋。

船上的货物更是惊人。据考古推测,“南海Ⅰ号”在航行不久后就沉船了,所以船上的货物都还是中国生产的,准备与外国商人交换的。其中有大量瓷器、金属器。它们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可见是迎合外国市场专门开发的外销货。例如1986年的那一挖斗带出来的鎏金腰带,那便是准备销往阿拉伯地区的商品。


船中还有大量的铜钱和银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铜钱的来源不止是南宋,来自于中国各个朝代。如此巨量的货币储备,也说明了当时的海商有多么繁华,以至于宋钱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商业的流通货币。打个比方,当时的宋钱就相当于如今的美元。

800年前,南宋因为军事薄弱不得不偏安一隅,但繁荣的商贸造就了它无与伦比的富庶和繁华。那时,大宋便是世界的中心。无数船员们驾驶着艘艘最先进的三桅船向西航行,他们打造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无数宝藏和传说。“南海Ⅰ号”便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证明。而二十余年就刚刚起步到世界开创性的技术的 “南海Ⅰ号”的考古工程,则是对中国复兴之路的证明。

喜欢本期内容的话,不要忘记关注点赞和转发哦。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