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印度人到底吃不吃牛肉?深度解析印度圣牛观,并不全是宗教原因

2022-11-21 17:05:06

2016年7月11日,莫迪的老家,印度古吉拉特邦乌那镇发生了一起霸凌惨案。

4个青年正在好好的剥一头死去的母牛牛皮,突然,一大群爱牛人士冲了过来,声称这4青年杀死了这头母牛。爱牛人士将他们剥光衣服鞭打,然后再把人绑在车的后面,拖行了整整一公里。

剥牛皮的4个青年,来自达利特种姓,也就是贱民。他们祖传的职业就是皮匠,而牛皮是印度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之所以贱民让干剥牛皮这个工作,是因为其他种姓的印度人不肯干这种“亵渎神灵”的事情。

印度手工牛皮女鞋

印度手工牛皮女鞋但对于这4名青年来说,剥牛皮是谋生手段,是本分工作,现在为此惨遭凌辱和毒打,即便是贱民,也有愤怒的权力。当地上万名达利特人示威游行,将死牛倒在政府的大门口,甚至还有人当众自杀以示抗议。

莫迪老家突然造反,他不得不出来说一番漂亮话,什么爱牛人士压根就不是真的爱牛,他们一定会受到制裁的等等。

再后来,这个案子也就拖得不了了之了。

说起来,老墨也是爱牛人士,不过爱的是牛排牛腩牛腱子牛肚罢了。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除了同情达利特人的遭遇外,还想知道一件事,牛被剥了皮,肉怎么办?总不至于全浪费了吧!

在印度吃牛肉,得有点勇气才行。2015年的一天晚上,印度北方邦比萨拉村村民穆罕穆德?阿克拉齐家突然闯进了一大群人,都是同村的印度教徒。他们指控阿克拉齐杀了一头母牛,吃了牛肉,所以前来吵架。这伙人自行抄家后,还真的在冰箱里发现了一块肉。阿克拉齐拼命解释说,这是一块羊肉,不是牛肉。可是暴徒认为他撒谎,于是围殴阿克拉齐全家,阿克拉齐被活活打死,他22岁的小儿子也被打成重伤。

最魔幻的是,阿克拉奇家族平时在村里还算有点地位的,他的大儿子还是一名空军中级军官!那么,村民打死军官的父亲,他们会受到惩罚吗?

这里我们先留个悬念,等会儿再解开谜底。

另外,根据事后的技术鉴定,阿克拉奇冰箱里的那块肉,的确是羊肉,他没撒谎。

大家好,我是up主墨家君。今天“神奇三哥”的第五集,我们来见识一个更奇葩的印度。众所周知印度人出于宗教原因,爱牛爱得疯狂,在印度教徒眼中,牛特别是瘤牛,不仅仅是作为动物而神圣的,身上的一切东西,也具有净化的作用。只要吃了神圣的“牛五样”,即牛奶、凝乳、黄油、牛粪、牛尿,就能够赎罪,就能真正净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在外人眼中,实在是难以理解。那么印度人真的不吃牛肉吗?印度人为什么这么爱母牛?其实,印度人“圣牛观”的极端化,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议程,非常值得深挖和探究。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揭开印度“圣牛”文化的老底。各位老铁泡杯茶点个赞,我们马上开始。

众所周知,印度马路上随处可见牛在散步。或大摇大摆地走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或悠哉悠哉地走进只有1米宽的小巷里。所有的人都会向边上让路,等牛通过后,才会跟在后面继续前进。

1978年,日本艺术家妹尾河童在恒河城市瓦拉那西旅游时,细心的发觉了一些表里不一的东西。他去一家小店吃饭,突然,一头骨瘦如柴的牛慢慢走了进来,吃起店里的食物。按道理,老板应该请“圣牛”吃一顿,可是这家店的老板娘,却拼命想把牛推出去。但是这头牛纹丝不动,于是店里的食客都来帮忙推牛。他发觉在场的食客都露出了希望赶紧把牛赶出去,不想和它一起吃饭的表情。看来,大家也未必将牛看得那么神圣。

妹尾河童调查了一番发现,本地的饭店和高级餐厅里都能吃得到牛肉,大街上也有很多贩卖精致牛皮皮包或鞋子的商店。妹尾河童就在他住的饭店餐厅里点了一份牛排。据他回忆,印度牛排和日本牛排口感大不相同,非常有嚼劲儿,嚼到下巴都酸了,还没嚼碎。看来“圣牛”果然与众不同,起码挺坚韧的。

正在他和牛排艰苦斗争的时候,一位服务员笑着走过来询问:“印度牛排的味道如何啊?”原来,这位叫阿哈马都的服务员是穆斯林,他们这个群体非但不忌讳吃牛肉,而且是最爱吃的。于是两个人聊了起来。据阿哈马都说,生活在印度的穆斯林肯定要吃牛肉,当然,吃的时候肯定会考虑一下周围的情况和场合。如果是被印度教徒包围着的时候,那肯定是不会去吃的,否则就是找打了。

阿哈马都回忆,虔诚的印度教徒对吃牛肉这件事比较反感,一些激进的教徒曾在1967年发起过反对杀牛运动,包围国会抗议示威,还和警察起了激烈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伤。农业粮食农业部部长恰克吉芬·拉姆不惯着这群爱牛人士,直接开喷,说现在的印度教教义太过狭隘了,古时候的印度就吃牛肉,印度教经典《吠陀经》上就有记录,所以立法禁止屠宰牛实在不妥。部长的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骚动。

日本人好奇地问,《吠陀经》上真的有写吃牛肉吗?阿哈马都回答,我是穆斯林,我不看印度教的经书,所以我也不知道。

如果说,1978年的印度,在吃牛肉问题上还是世俗的、开明的,爱牛人士只是激进的少数,政府还敢怼回去的话,那么40年后的印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人民日报驻印度分社的记者吕鹏飞老师平时常驻首都德里,虽然新德里还没有出台牛肉禁令,但能吃到牛肉的地方也是极少的,大家甚至不得不去德里附近的卫星城找地下中餐馆解馋,吃点牛肉搞得跟特工接头一样。而国际大都市孟买的牛肉气氛就很好,所以吕老师2015年来孟买的时候,在一家小餐厅吃过铁板牛肉后,对那美味念念不忘。没想到第二年再去,没了,服务员告知,本餐厅以后不卖牛肉了。吕老师郁闷之极,菜单上明明还写着这道菜,怎么就不卖了呢?

原来,印度总统已经批准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立法院的《马邦动物保留法(修正案)》。说起来叫动物保留法,实际上就是牛保护法,里头规定任何销售或持有牛肉的人,无论是哪个宗教的,都会被判处入狱5年并处1万卢比罚金。于是马邦所有的餐厅,包括浸淫西方风气四百年的自由化大都市孟买,也只好乖乖地撤掉牛肉,免得蹲大牢。

如果你觉得买卖牛肉就要关5年太过分的话,那请看印度教保守势力腹地的哈里亚纳邦的法案,该邦规定,销售牛肉者判处入狱5年,罚金高多了,5万卢比。如果交不起的话,罪加1年;杀牛者,最高判10年,罚金10万卢比,交不起的同样加刑1年。古吉拉特邦就更恐怖了,他们颁布了全印度最为严厉的神牛保护法,杀牛者最高可以判14年监禁,而且不得保释,并处10万到50万卢比的罚金。它同时还规定,非法运牛用于屠杀,销售、购买、持有或展示牛肉的都要判处10年监禁。古吉拉特邦内政部长贾蒂贾宣称,这一法案对于保护印度的宗教、文化、经济和环境的是必需的,因为即便让牛流一滴血也会伤害到印度教徒,“我们将杀牛等同于杀人”。

可是,生活在这些邦的穆斯林和外国人怎么办?部长先生回复,他们只有不吃牛肉,才能在印度生活。

激进的印度教徒对牛崇拜得如痴如狂,自己不吃牛肉,也不允许其他人吃牛肉,可是这真的符合印度教教义吗?60年代的老农业部长不是说过,《吠陀经》上记载了古时候印度教徒也是吃牛肉的吗?

其实,历史和印度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们要从公元前2000年说起了。那时,生活在中亚、里海地区和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开始移民,其中的一支,穿过伊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抵达今天的印度河河谷,征服了当地土着居民。这些移民自称为“雅利安人”,意思就是“高贵之人”,是今天印度高种姓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的祖先;他们称呼被征服者“达萨”,“贱民”的意思,是低种姓的祖先。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印度就进入了吠陀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起,一些宗教颂诗开始被收编成集——这就是《吠陀经》,是研究古印度早期文明的重要文献。

吠陀经

刚来的时候,雅利安人既然是游牧民族,那么牛肯定是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不过,当他们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定居下来后,就从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于是渐渐地,牛就从食物变成重要的生产生活助手,尤其是母牛,成了衡量雅利安人财富多寡的标准,为何是母牛?我们一会儿在说。

从《吠陀经》上的大部分颂诗可以看出,此时印度并未出现对牛神圣化的趋向,顶多是把牛的特点用来比喻神的相关属性。这是因为雅利安人此时仍未完全摆脱游牧民族的风气,该吃牛的时候还是会吃的。美国的印度学学者哈里斯总结道:“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并没有强调保护牛,相反,宰杀牛才是他们的特权。婆罗门和刹帝利甚至会向追随者发放牛肉,作为一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无论是战争庆功宴,还是婚礼、葬礼、宴会等各种场合,都会有慷慨大方的吃肉行为。”

可见,雅利安人吃牛肉,在吠陀时代仍是普遍的现象。

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的大规模开发,情况开始发生剧烈变化。种地需要耕牛,但养牛需要大面积土地,而农田又大量积压畜牧业的空间,这就成了一对矛盾。于是所剩无几的牛,不得不优先保障农耕。这时候,除了高种姓还能吃到牛肉,普通人是绝对舍不得杀牛的。

这种情况和古代中国就很像。很多封建王朝也不允许宰杀耕牛。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农耕文明,为啥中国就没整出一个拜牛教呢?

一些学者分析,这可能和印度的气候有关,导致印度对牛,特别是母牛的重视远远高于中国,同样也远远超过印度女性。

原来,印度文明的核心地区基本都处于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和中国农业区的区别就一个字:热。两个字:太热。

今年夏天多地冲破40度高温,热死了不少人,可在印度,40度是起步价,随随便便就能冲过50度。如此高的气温,导致人们不能长时间地在户外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如果说中国农民夏天还能勉强去种地的话,印度农民只能躺平在阴凉的地方,看着牛干活。正巧,牛是所有家畜里,最耐热、力量最大的。所以没了牛,就没了一年的收成。

其次,在炎热的气候下劳动,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才能活下去呢?那就是大量的水分、蛋白质、糖和脂肪。但是我们前面也讲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除了高种姓,大部分普通人享受不到肉食了。于是,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牛奶就成了极为重要的营养来源。

第三个原因,是印度漫长的雨季,无法在室外劳作,只好呆在屋子里修行。这个时候,全靠存粮活下去,能定期得到的牛奶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营养来源。而且在雨季,根本找不到用于生火的干柴,所以燃料全靠啥呢?大家肯定猜到了!是牛粪!

从早期的《梨俱吠陀》经书里的颂诗内容可知,这时期的印 度人已经开始将牛视为生命之源,特别是把多产丰育的母牛当成母亲的象征,出现了大量赞美母牛和牛奶的颂诗。

古代印度重要的宗教性法典《摩奴法典》中也保护母牛,“无论是哪一个种姓,若误杀母牛,这里需要注意误杀这个词。他要剃光头,裹着他所杀的母牛的皮,食用大麦稀粥并栖身在母牛牧场内三个月,并要在一旁服侍母牛,防止它们再受伤害。”

但是,这个时候的牛,依然还没上升到神圣的地步。尽管母牛在经济和宗教仪式、神话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也不是不可杀的。相反,包括母牛在内,牛依然是祭品和食物,祭祀完就会被大家分着吃掉,种姓越高,吃得越多。但渐渐的,牛在被献祭的时候,从祭品变成了大家祭祀祈求的对象,大家祈愿要谨守祭祀礼仪严格的规定,否则“神牛”会给你带来厄运。

随着祭祀的仪式感越来越强,母牛才一步步走向神化。

到了公元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印度农业进入大发展,当时流行向婆罗门阶层捐献土地。当这帮掌握最高宗教解释权的祭司成了土地的拥有者后,他们才有了保存牛的动力,闭上吃牛肉的嘴。同时期的印度教理论开始明确宣扬,杀母牛的行为是罪,但还只是一个小罪,赎罪的宽严程度,根据母牛主人的种姓来区分。以及,“牛肉至少不能进入婆罗门的菜单”。

言下之意,当时的婆罗门依然在吃牛肉。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才变得全民不吃了呢?

完全是被穆斯林刺激的。从公元 1000 年之后,来自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族武装武力征服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一系列政权。虽然这些政权在历史上都被归结为印度的王国或王朝,但是,穆斯林并没有被本地印度教同化,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语言。这就刺激了印度原住民,诞生了宗教乃至民族认同意识。

要如何才能和穆斯林区分呢?印度教在大众层面有很多被广泛接受为正统的信条,比如种姓、转世和母牛的不可 侵犯等等。但是,印度教经书是用梵语写的,晦涩难懂,并不被广大底层群众所理解,只有一个信条——保护母牛,这才是最简单、最符合农民经济要求的。于是广泛地动员印度教徒,看,那些穆斯林不敬母牛,为吃牛肉而宰牛,多野蛮啊,哪像我们爱牛人士这么文明。就这样,吃不吃牛肉,成了区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最鲜明的特征。

印度牛肉摊

在此后的500多年里,慢慢发展出全体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的习俗。而为了赢得民心,伊斯兰教政权的莫卧尔帝国的多位皇帝都曾颁布禁屠母牛的法令,又反过来加强了这种习俗。但是也有漏网之鱼,历史学家发现拉贾斯坦某地的印度教徒直到1874 年还有献祭母牛和吃牛肉的习俗,算是保留了吠陀时代的好习惯。

到了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给印度带来了理性、科学、历史进步、民族主义等现代观念,以及现代治理手段、现代组织形式等等。然而就和伊斯兰教入侵时一样,印度教徒为了避免被英国人同化,再次扛起了“圣牛”崇拜的高旗。其中一个激进的组织叫圣社,发起爱牛运动,武力逼迫穆斯林屠夫放弃屠牛,最终在 1893 年引发北印多地的宗教社群骚乱。

这件事成了19 世纪晚期,北印度宗教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开始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从此,爱牛——成了印度民族议题的一部分,不爱牛就不是印度人。

但是,在印度建国的时候,开国元勋们脑子还是清醒的,甘地、尼赫鲁都拒绝了把禁屠牛条款引入宪法的游说。甘地是个着名的爱母牛人士,但他反对任何强制性的禁屠措施。尼赫鲁说: “印度一定不能只当一个印度教国家,而是要做一个印度教徒占据多数地位的复合国家。神权国家是中世纪的、愚蠢的,只要我还掌控事态,印度就不会成为一个印度教国家,而是一个世俗国家,给予所有宗教自由。”

尼赫鲁

显然,早期的印度精英很清楚,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

国大党时期,印度各邦基本都没有从法律层面禁止屠牛,极少数的几个邦即便下了禁令,也只是有限的禁,而且从未严格执行过;至于左派执掌的几个邦,更是鸟都不鸟。

于是,印度建国的前60年里,牛肉成了最便宜的动物蛋白来源———比羊肉、鸡肉、猪肉都便宜。不仅是穆斯林、基督徒等少数宗教群体吃牛肉,印度教四大种姓之外的底层种姓、部落民也能吃。这种廉价但高质量的营养,对贫穷家庭尤为重要。

至于印度共产党执政的喀拉拉邦,就更激进了。牛肉已成为主流食品之一,消费者包括除婆罗门种姓之外的所有印度人和外国人。

但是到了1980年后,印度政治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大党结束一党独大的统治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人民党的崛起。特别是1999年到2004年,印度人民党以联盟的方式入主中央政府,2014 年更是单独赢得大选,这代表印度教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议程,就是将印度建成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即所谓的一个印度,一个宗教,一个民族,一个语言。他们曾经造过一个印度教民族寺庙,供奉三位民族母神,第一位就是牛母亲。

所以说,印人党爱母牛,是当成牛妈妈来爱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爱自己真正的母亲。彼得·冯·德·威尔曾经分析母牛母亲的隐喻与印度教社会父权制的关系,他说:“母牛作为母亲,象征家庭、社群和民族,它是温和、柔顺的,仰赖父权制权威的保护,这一权威大而言之即印度教国家。正是在宗教话语的逻辑之内,保护母牛成为印度教民族国家最重要的象征。”

本世纪初,印度人民党第一次主政中央期间,就开始推广爱牛运动了。

2001 年,印度教的一位上师在访问印度共产党执政的喀拉拉邦时,看到母牛被屠宰,回去后开始表演了。他公开声明若政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将绝食至死。绝食的第一天,印度人民党主导的中央政府就宣布成立调查团。

调查报告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行文中,把母牛视为印度教文化的最高体现:母牛,是“宇宙之母,体现了非暴力、怜悯、对一切生命的母性关爱,宽容,感激和仁慈”。

报告还把一盆脏水泼向印度共产党,骂印共是世俗主义的“幽灵”,是印度民族的叛徒,是“看中原教旨主义穆斯林票仓的政客”。

报告在结论中建议,印度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屠宰所有牛,必要时可以修宪以达成这一目的。

此后便是全国范围的造势宣传运动,把一些激进印度教徒给洗脑了。2013 年,在哈里亚纳邦某地区,一个由政府出面,运送流浪牛前往牛庇护所的车队遭到爱牛人士的攻击: 护送人员被打,车被烧毁,牛被放跑。

2015 年,德里卫星城古尔冈的一个印度教爱牛组织,怀疑两名卡车司机运牛,就将牛奶、牛尿、牛屎搅在一起,逼迫司机喝下。

最极端的教徒,不惜以暴力、以剥夺人生命的方式来惩罚杀牛者。于是才有了我们视频开头那个倒霉的穆斯林,吃一块羊肉都会被误会成牛肉,被活活打死。

2015年8月,印度卡纳塔克邦着名作家卡尔波吉在家中遭人枪杀。他生前曾强烈批评疯狂的母牛崇拜。另一位考证了印度教徒吃牛肉历史的婆罗门宗教学教授,也屡屡遭受死亡威胁。

到了2015年前后,印度13个邦,出台了非常极端的禁屠令。

其实,从我们前面的分析就能知道,这种全社会的疯狂爱牛,不管你是不是印度教徒,不管你是不是印度人,都不准吃牛肉的态度,已经完全超出了正统印度教的母牛保护信条,实属离大谱。

禁屠令下达后,最倒霉的是农民。其实,在现代农村经济中,公牛因为比母牛更有力量,所以更为有用。以前,印度教徒即便不会自己宰杀,也会把多出来的母牛、失去产奶能力的母牛,以及老弱病残的其他牛卖给村里的穆斯林屠夫,多少也能小赚一笔。但禁屠令下达后,这条路走不通了。多出来的母牛、老牛怎么办呢?只好放生。

这是高情商说法,戳穿真相的说,那就是活活饿死牛。去过印度的朋友肯定发现了,大街上浪荡的牛,大多数都是饿的皮包骨头。

或许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爱牛人士是何等虚伪了。

所以,当我们把对禁屠令的分析,推进到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议程后,我们也就贴近了问题的核心,这根本不是什么宗教问题,而是印度现代国家的建构之争。甘地和尼赫鲁认知中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复合国家,所以他们对吃不吃牛肉持宽容态度。而莫迪想要的印度,是一个臆想中的由印度教一统天下的印度。于是爱牛运动,就成了体现印度国家文化根基的核心象征。

很显然,莫迪和印人党无视了印度社会与文化的多元性,强制性地追求单一,鉴于这种政策与印度国情是完全不符的,那么继续推行下去,势必会加剧印度的民族、宗教矛盾。

随着印度人民党势力的扩张,印度国家的文化和民主,在未来恐将面临更大挑战。

视频的最后,我们来揭开一个谜底。把吃羊肉的穆斯林阿克拉齐活活打死的凶手,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呢?受害人的儿子可是空军军官呢!

起初,警方抓了6名嫌犯,结果却遭到了全村村民(都是极端印度教徒)的抗议。然后,印度人民党的地方官员出面干涉,逼迫警方放人。这起惨案的幕后黑手是谁,至此一目了然。当地警方起初还非常犹豫,是为了正义继续追查下去,直接开罪势力越来越大的印人党?还是放弃调查,保全自己呢?

最后,受害者阿克拉齐一家替他们做了选择。因为他们家门口天天有极端印度教徒闹事,逼得家属不得不决定接受北方邦政府所提供的抚恤金,请求警方结束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然后一家子搬离村庄。凶手是谁,不了了之。

阿克拉齐死后不到两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8名印度教徒指控19岁的卡车司机艾哈迈德杀死了3头牛,于是将艾哈迈德活活烧死。此案引发当地新一轮流血冲突。

这一切,到底是开始的结束,还是结束的开始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