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西历史角色的颠倒——从新审视利玛窦开始的文化交流

2022-11-14 17:05:04

《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使我深入中西交通史,越来越发现西方文献背离科学,时空颠倒的现象,而西学思潮在中国汹涌澎湃,有提倡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至高无上的,抛弃中华文化,认为“客观“必须自贬、自残。“中国没有科学,都是外来”, “李约瑟之问”,泛滥学术界。这一切都得从中西首次交流的时代说起,就是利玛窦来华之后的历史。

利玛窦1582年来华,开始不懂中文,在广东学习南方方言,不懂“官话”,经过10年才开始能写简单的中文,认为他与明朝官员之间流利沟通拉丁文、意大利文、中文,本来就有问题。今天我们有环境,有多种工具学习外语,日常对话也要几年时间,写作更不用谈。李之藻,徐光启从来没有学过意大利文,拉丁文,如何能把西方着作翻译为流利的中文?《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等着作,本来就不是欧洲原作。中国的地图学从先秦时代开始,一直发展,到郑和环球航行,对南半球有更深刻认识,才能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学,测量学,汉、唐、宋、元以来有脉络可循,没有间断,《算学十书》跨越多个朝代。

今天,随便用拉丁字母拼写中国方言,北方人“chiguolema"(吃过了吗?), 粤语”sikzuofanmei" (食咗饭未?)是同样的问候语,不懂对方方言的华人之间也不能靠拼音会意。欧洲突然在16世纪冒出几位“科学家”,天文、地理、历法,什么都会,短短一生可以观察星象,纪录比他们寿命还长的行星回归年。他们能从欧洲黑暗时代挖出一千年前的希腊文字,甚至3000-4000年前的巴比伦文,埃及文的残片,没有原物件全文,靠对照个别字母,能解读内容,还原全部经典,各种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直接翻译,拼写,几千年语法,发音,谚语,文化习惯,可以完全沟通,没有人觉得奇怪吗?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意大利文原名Entrata nella China de' Padri della Compagnia del Gesù(耶稣会神父远征中国记),1610年,利玛窦死后,同年金尼阁(Nicholas Trigault)来华, 从中国带回利玛窦意大利文手稿,在回程船上翻译为拉丁文,书名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基督教远征中国记)1615年出版,金尼阁没有与利玛窦见过面,无法与原作者核对内容 。之后,欧洲出版了法文版(1616),德文翻译本(1617),西班牙文版(1621),最后,才出版意大利文本(1622),每一次翻译,都参入了译者的错误。从1615年拉丁文首版到1622年意大利文版,中间7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先出版原文字稿?耐人寻味。 1930年代以前,利玛窦并不被教廷重视,很可能是原作多有赞美中国之词。1942年的英译本更名Letters from China (中国札记),比其他欧洲版本晚了300年,书名减少了宗教凌驾中国的气息,但是内容错误删节颇多,原来利玛窦赞美中国的段落被删除,例如利玛窦知道西方地图错误把中国版图纬度往北推展多了10度,利玛窦没有到过北京以北的边界,测量信息当然来自中国自己,不是利玛窦,删除这段,令人觉得中国没有测量技术,其实本来的西方地图是抄错的盗版。原来金尼阁的拉丁本已经是经过过滤,英译本又参入错误,中译本(1983)更多错误,例如把纬度译为经度,完全误导读者。开始交流之际,一般翻译者的外语能力、专业名词、对作者了解均很有限,西方作者也有文化优越感。一般学者只读西方着作的中译本无法知道改写的错误,于是以讹传讹。还有其他错误,请参阅拙着: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 测绘科学42:35-43,61 (2017)】

囿于“西学东渐”,没有戒备之心,媒体与大众对学者的绝对信任,彻底接受西方,怀疑自己中国的文化,以推倒中华文化,“大义灭亲”、“客观”、“国际化”为荣为任,“普世价值”没有包括中国自己的价值观。

重新审视16-18世纪中西交通史,还原真正的历史,是首要任务,扭转缺乏文化自信的风气。中国高快的经济发展,必须伴有文化自信,不能成为没有灵魂的思想殖民地,不能沦落为经济文化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