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央紧急派人去找徐静,这个徐静是什么人?

2022-11-08 17:05:04

1976年9月9日,一条广播消息震惊了全中国人民: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患病后经过多次治疗,最终因为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在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

就在前一天晚上,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正在举行欢迎西萨摩亚元首访华的答谢宴会。

一通电话打破了宴会上的欢声笑语,电话那边传来了毛主席病危的消息。

宴会还未结束,华国锋就急忙赶到了中南海。当他走进毛主席的卧室时,看到毛主席安静地躺在那里,已经停止了呼吸。

一代伟人毛主席就此长逝,全国上下都悲伤不已。

悲伤的同时,毛主席的后事该如何操办也成了重中之重。

为此,华国锋立刻在中南海202室召开了紧急会议。
“紧急会议”

这场紧急的政治局会议,主要就是围绕治丧事宜进行讨论。

会议上提出了三个重点:

第一就是主席的后事该如何办理;

第二是关于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处理;

第三点则是是否要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首要任务就是保存好主席的遗体,可以让所有人前来瞻仰和吊唁。

同时,成立了保护毛主席遗体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叫“国务院第九办公室”,共十六人,都是从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抽调的干部和专家,办公室主任由副总理谷牧担任。

“九办”成立后,立刻下令让卫生部部长刘湘屏组织对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致力于遗体保护的小组迅速成立,其中就有徐静、黄树则、林钧才等人。

9月9日凌晨,中国医学科学院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博士乘车来到了中南海,在刘湘屏的带领下来到了走廊尽头处的房间。

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正在房间内等候,见到两人进来,汪东兴立刻起身走向两人:“你就是徐静同志吧?”徐静回到:“我是。”

随后汪东兴哽咽着说,毛主席在9号凌晨逝世的消息。他告诉徐静,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保护,时间为15天左右。

徐静刚开始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愣在原地半天没有反应,与此同时,两颗豆大的泪珠顺着眼角滑落。

汪东兴开口问:“你有没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

徐静回过神来,思索了一会儿,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要和医科院里的同行专家们一同研究方案;

第二,要看一看毛主席的遗体;

第三,需要足够的时间准备必须的药物和器械。

汪东兴表示没有问题,随后便带着两人来到了毛主席的卧室。

室内的温度很低,毛主席安然的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条白色毛巾。

徐静请示后走到床边,缓慢的从侧面掀开了毛巾。

徐静博士先是仔细观察了毛主席的皮肤情况,主要查看皮肤是否受损,随后用手轻轻触摸皮肤,看一看皮肤的弹性,最后活动了一下关节处,将毛巾盖好。

由于时间紧迫,刘湘屏和徐静立刻起身离开中南海,赶往医科院开展研究工作。

在和党委书记杨纯汇报此事后,院里决定由徐静为负责人,再加上解剖室副主任张炳常和形态室副主任陈克铨组成三人小组,三人当即讨论了关于遗体保护的初期防腐方案。

当天10点左右,三人携所需药物和设备赶往中南海。

主席卧室旁边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华国锋正在主持会议,看到三人小组来到,华国锋停下了正在讨论的话题。

汪东兴提议让徐静说一说保护遗体的方案。徐静详细介绍了初步的保护方案、实施办法以及可以得到的效果,同时对大家的疑问进行了扼要的回答。

虽然徐静曾经在苏联读过三年研究生,并且对列宁的遗体保存有一些了解,但由于遗体保护是前苏联国家的机密,从没有对外公开过,因此遗体保护的具体细节也不得而知。

在徐静完成讲解后,张春桥指着她问道:“你能有多大把握?”

对此徐静表示:三人小组都是形态学、解剖学的教研室导师,都对尸体保存有着大量的研究,但以往的保存都不注重体态、面容保护程度等等。

对于毛主席的遗体,提出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不能腐烂,还需要让其保持栩栩如生的状态。

这是所有人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因此只能用尽全力去做,去探索。

听到徐静的回答,华国锋说:

“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让人民群众可以瞻仰,是一项光荣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就按你们说的办!”

时间紧迫,在方案经过批准后,“三人小组”立刻开始了实施。
“行动开始”

首先,三人先来到毛主席的房间,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打扫和消毒,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工作场所。

随后,他们将尸体台放在房间的正中央,便于操作。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后,三人开始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初步防腐处理。

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三人紧密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全部的操作。

考虑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三人在防腐处理工作完成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留在房间内,时刻观察遗体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三人就这样一直待到了10号深夜。

期间,徐静非常担心由于注射的大量防腐液而产生的肿胀现象。张炳常说一般24小时之后,肿胀就会消退。

果然,在第二天,遗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徐静也松了一口气。

防腐工作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群众瞻仰活动了。

三人在10号下午测量了毛主席遗体的尺寸,拿到尺寸,红都服装厂立刻赶工制作出一薄一厚两套中山装,经过中央领导商讨,决定用薄一点浅灰色的中山装。

随后,理发师小周重新梳理了主席的头发,北京医院的马燕龙为主席整理好妆容。

9月11日到17日,党中央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移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群众吊唁活动。

11日凌晨3点,华国锋和汪东兴等人将毛主席的遗体护送到了人民大会堂,遗体保护小组也随之转移,北大厅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为吊唁活动紧张的忙碌着。

11日上午10点,吊唁开始,顿时人民大会堂挤满了人,解放军军乐队演奏着哀乐。

人民群众满怀悲伤,慢慢走到毛主席身边,在毛主席的遗体前敬礼、肃立、默哀,表达对伟人的敬意。

为了保护遗体,大厅内所有制冷设备都开着,室内温度保持在15度以下。

但随着来吊唁的群众越来越多,每个人身上散发的热量导致室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就连演奏者的乐器、大厅的灯光都散发着热量。

其实,领导和专家们在之前就提出了用有机玻璃棺罩,使遗体和环境隔离,棺内局部降温的同时还可以隔绝氧气。

只是吊唁活动的第一天,棺罩并未来的及盖上。为了保护遗体,专家们还决定撤去乐队,控制灯光总量。

在吊唁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华国锋召开了多次会议。

第一次主要是了解遗体的保护情况,主要由徐静汇报对遗体的防腐处理措施,以及成效。

期间,华国锋反复强调,主席遗体保护任务重于泰山,不能出一点差错。

第二次是关于大厅温度的讨论,而就在商榷措施时,张春桥和江青突然要求停止活动,改用照片继续活动。但如果如此做,势必会出现不良反响,因此双方僵持不下。

谷牧见状,立刻介绍了新的降温措施,会议气氛才缓和过来。

第三次则是听取赴越考察小组的汇报,可惜无功而返。

就这样,活动一直持续到17日。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来了,毛主席的遗体要存放在哪里呢?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大约需要一年时间,这段时间该如何保护呢?

经过讨论,中央决定将遗体转移到“769”保护室。

遗体被转移后,保护室立刻实行了24小时全天保护。

警卫工作仍由毛主席生前的警卫人员担任,从大门口到保护室共有四道岗哨,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亲自领班。同时,为了保证保护室的环境,汽车不允许进入,即使是华国锋,也必须走着进来。

为了长期保护毛主席的遗体,中央还专门成立了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虽然遗体的安全问题暂时得到了保障,但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方案刻不容缓。

“纪念堂建在哪里?”

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在1976年10月8号下达。

其实早在“九办”成立的同时,还成立了“陵墓设计小组”,负责设计毛主席的陵墓建设,但考虑到要建立纪念堂,小组也改名为“纪念堂设计组”。

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纪念堂选址。

9月14号,小组就选址一事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去了北京很多地方,中南海、天安门广场、香山等等。

两个月的时间,小组列出了三十多个设计方案,不过这些方案大多都有弊端,无法适用。

经过商榷,所有人一致决定将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因为毛主席生前曾和周总理说过,将来要把天安门广场建成人民最喜爱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在这里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

而广场的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历史博物馆,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里,不但让天安门广场的政治意义更加突出,还可以彰显出毛主席的伟大。

同时,在这里,群众们也可以看到毛主席的遗体,缅怀毛主席。

最后,设计师们经过周密的思索,对比多种方案,最终决定把纪念堂建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正中间。

位置确定好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方案了。

建筑师们做出了多种建筑模型,领导看完后同意了初步方案,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

但当时负责修改的建筑师们对广场地下工程并不了解,纪念堂的内部设置也无法确定,一时间陷入了窘境。

在施工总指挥的催促下,建筑师们综合了意见,连夜画出了一套草图交给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伯义。

拿到草图后的方伯义深思后,立刻下笔,给出了一分正式的设计方案。

经过领导审查,中央决定了纪念堂的建设方案,正方形、八开间、两层红花岗岩台基等等。

听到要在广场上建纪念堂,全国人民都非常支持,都或多或少提供了帮助。

北京当地更是有百万群众参加建设,仅仅半年,毛主席纪念堂基本就已经建成了,这也多亏了全国人民的帮助。

终于,在1977年5月27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与天安门广场,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

在确定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方案后,还有一项工作尤为重要,关系到遗体的保护情况,那就是“水晶棺”的研制。
“制作水晶棺”

研究“水晶棺”的指示是在毛主席逝世第二天下达的。

这项任务的要求非常高,希望研制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水晶棺。棺体除了要气势雄伟、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之外,还要有能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例如地震、破坏、正常损耗等等。

为此,9月13日晚,谷牧召开了专门的办公会议,成立了“水晶棺小组”,专门负责“水晶棺”的研制。其中韩伯平,肖秧分别为组长,副组长。

但要知道“水晶棺”的制作是一项艰巨且复杂任务。

首先在外观上,要有很高的清晰度,可以让群众们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的遗容;

在材质上,除了坚固耐用外,要符合遗体保护要求,内部还要保持低温无氧、无尘、保湿等状态。

给定的完成截止日期是在1977年9月9日,也就是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要完成,因此时间上也是比较紧张的。

在研究小组的不断努力下,1976年11月25日,第一件用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研制完成。

其在性能方面,模拟了8级地震强度,并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

在确定没有任何差错后,谷牧向中央做出了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样棺制作成功、密封、降温等保护装置研究方案已经确定。

目前样棺和升降装置都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在中央领导同志审核完成后,便可正是制造。

很快,华国锋、叶剑英等人来到了博物馆大厅,检查水晶棺的制作情况。

众人在仔细观察后,认为这款水晶棺的质量没有什么问题。但管壁上有遗体反射的影像,众人判断这是和倾斜度有关,因此便要求小组立刻解决这个问题。

受到指示后,相关人员加班加点,终于在1977年2月份做出了第二个样棺。

这次,管壁上没有了遗体反射出的影像。

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们又在7月份做出了第三个玻璃棺,经过检测,质量完全没有问题。

与此同时,真正的水晶棺正在加快制作。

选材时,国家地质总局决定选用江苏省东海县105矿的水晶,整个制作期间用了大约52吨的一级熔炼水晶,确保了水晶棺的质量。

终于在赶在8月份,水晶棺在北京完成了组装。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在肖秧的指挥下移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大厅中,等待着毛主席遗体到来。

20日,车辆载着毛主席遗体,从“769”顺利到达纪念堂。当天上午,水晶棺被放在了瞻仰厅中。至此,整个遗体的保存就此完成。
结语

毛主席纪念堂从1977年9月1日开放,一直采用发票的瞻仰方式,但对想要瞻仰毛主席的平民百姓来说,非常不方便。

直到1984年7月1日,中央决定,取消发票。从此刻起,人民群众便可以通过排队瞻仰毛主席的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