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罗荣桓病逝一个月后,过春节林彪专程嘱咐:请林月琴来家里吃便饭

2022-10-29 17:05:03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因肾衰引起尿毒症住进了北京医院,只能依靠腹膜透析来维持生命。

罗荣桓身体其实一直以来就不好,作为一位政工出身的元帅,罗荣桓的身体有一大半是因为革命工作操劳出来的,早在四十年代初,罗荣桓就有尿血的情况,当时他的肾脏就已经出现了病变,但是考虑工作的因素,所以一直没有去治疗,以至于后来病越拖越重。

图|罗荣桓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荣桓依然不顾身体上的病痛,坚持在一线工作,虽然毛主席几次关照,希望他能够多休息,但罗荣桓依旧没有减轻工作。

罗荣桓住进北京医院后,党中央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都很关注,一些老战友也时常去看望罗荣桓。林彪也很关心罗荣桓的病情,还派夫人叶群带着鲜花到医院去探望。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

据林彪身边的人回忆,就在罗荣桓病逝的第二天,北京下了大雪,虽然行车很不方便,但林彪便要求秘书关光烈备车,他要去医院单独与罗荣桓道别。

在悲痛中,林彪为罗荣桓题词“良师益友”

林彪在当天还为罗荣桓写下了一副挽联,也是他生平写下的唯一一副挽联,并被刊登在《解放军报》上:

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

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12月22日,人民大会堂为罗荣桓举行了公祭大会,刘少奇主祭、林彪等人陪祭,公祭结束后,林彪又一起陪着将罗荣桓的骨灰送往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在过去革命战争中,林彪与罗荣桓有过多年的合作,作为配合默契的搭档,两人也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

林彪的脾气个性向来就很古怪,而且为人孤僻很少交际,熟悉林彪的人也都知道,他几乎很少与人聊天,除了个别一些老部下,他从不与人客套。

图|林彪

萧克将军在回忆录中曾谈到林彪:“我对他比较了解。从井冈山起,我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他都是我的直接上级。我还先后两次当过他的参谋长。第一次是1929年,他任红四军纵队司令员,是年秋我调任纵队参谋长;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南下进军中南,他是四野司令员,我又当了近一年的参谋长。”

“林彪有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能感到他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自尊,二是不大容人,性格上偏于沉默寡言,城府很深。”

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林彪当年在黄埔军校上学时,为人就很沉默寡言,那时聂荣臻在黄埔军校任教官,对林彪印象也很深,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他当时是第四期学生,学习上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

以至于就连蒋介石也认为,这个沉默寡言的学生不太会有出息。然而事实证明,蒋介石看走了眼。

聂荣臻不仅做过林彪在黄埔时期的政治教官,还担任过红一军团政委,与林彪搭档过一段时间,聂帅晚年在写回忆录时,曾大篇幅的提到过林彪,在谈到他革命战争年代功绩时,也谈到过他身上的很多不足。

朱老总也曾评价林彪:

“林彪有自己的语言。”

图|1958年,罗荣桓、贺龙、聂荣臻合影

总而言之,从这些记录中,大抵上也能看得出,林彪为人沉默寡言,不好相处的特性。

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在回忆父亲的书《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也提到了我军之中“很难选择搭班子政委”的人,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彭德怀,第二个就是林彪。

除了聂荣臻外,与林彪搭档时间最长的,就只有罗荣桓一个人。

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井冈山上的红军与赣南、闽西的红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红四军成为红一军团下辖,朱老总在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就不再兼任红四军军长一职。

也就是在此时,林彪当选为红四军军长。

尽管林彪在指挥作战上很有一套,但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与几任指导员、政委都很难相处,考虑到红四军政委一职,必须要具备坚定的原则和立场外,还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毛主席选择了罗荣桓。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罗荣桓调红四军任职后,与林彪分共合作,林彪主要负责指挥作战,而平常部队建设、政治工作、军事训练则都是罗荣桓负责。

图|毛主席

两人的搭配合作,也让毛主席十分高兴,后来还对身边的人说:

“罗荣桓在四军,不是和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林彪与罗荣桓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不过,两人也并不是不闹矛盾。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根据毛主席诱敌深入,避敌锋芒,打击弱敌的战略方针,红军三战三捷,歼敌3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可在后来城冈红四军召开军委会议上,却出现了批评的声音。

原来,红四军8月7日在良村歼灭郝梦龄师两个团后,留下了政治部、卫生部等一些机关部门打扫战场,不料事后敌十九路军反扑,因为来的快,红四军来不及转移伤员、俘虏,致使我们一部分伤员被敌人俘虏,就连缴获的枪支也被敌人夺取。

以林彪的想法,他认为在战斗状态下,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毕竟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点小小的失误无伤大雅。可罗荣桓却认为应该向中央做检讨。

于是在城冈红四军军委会议上,罗荣桓主动承担了责任,事后被免去了红四军军委书记、政委。


到了1932年3月,红一方面军整编,林彪担任了红一军团军团长,罗荣桓这时调红一军团任政治部主任,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政委,而罗荣桓则担任师政治部主任。

两人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合作。

诚然,在革命战争年代,罗荣桓主要负责政治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会打仗。

1937年11月,八路军115师大分兵,总部任命聂荣臻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部3000余人开赴五台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林彪则率115师师部以及343旅在吕梁开辟根据地期间。

1938年2月,林彪因穿日军棉大衣,途经隰县以北千家庄,被阎锡山哨兵所伤,不得不赴苏联养伤。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罗荣桓接过重任。

罗荣桓担任115师政委,与代师长陈光配合,在吕梁山地区指挥作战,保卫了黄河防线。

图|罗荣桓

1939年3月初,罗荣桓、陈光率领115师部队挺进山东,与山东纵队密切配合抗战,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8月,原北方局批准成立的山东军政委员会取消,八路军山东纵队与115师合并为新的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统一山东的军事领导。

毛主席经过通盘考虑后,为实现山东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全面工作。

在山东工作期间,罗荣桓不仅仅负担政治以及后勤工作,也负责军事上的工作。他抱着病重的身躯,积极领导了山东地区的抗日工作。

整个抗战期间,山东军民共歼灭日伪军51万余人,在山东地区的八路军发展至20余万人。正规军的人数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就连毛主席也在1962年评价:

“山东只换上了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

抗战胜利后,中央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考虑到山东解放区的重要性,中央最初没有考虑罗荣桓赴东北。

图|罗荣桓

党中央还考虑到,罗荣桓从四十年代初开始,身体便每况愈下,严重的肾病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工作精力。也因为罗荣桓身上的兼职太多,不利于养病,于是特别派林彪与萧劲光赴山东。

1945年8月26日,毛主席亲自致电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

“林彪、萧劲光二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山东。分工:罗荣桓为书记及政委,林彪为司令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如罗因病必须休养时,林代理罗之职务,林、萧均为分局委员。其余不变动。”

一直到后来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毛主席才考虑派林彪与罗荣桓到东北。

这也间接促成了林彪与罗荣桓的二次合作。

在到东北前,罗荣桓考虑到自己身体情况,一度曾建议中央,可否休养一段时间,如果不能,最好也不要担任部队主要的领导人。

中央经过考虑后,最终回复罗荣桓,东北还是要去,到东北以后治疗条件又更好一些。

罗荣桓初到东北时期,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尽管任务艰巨,但罗荣桓始终勤勤恳恳,毫无怨言。在任东北野战军政委期间,他曾对作战处长苏静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在山东将近7年,我对军事指挥已经比较熟悉,搞起来也很有兴趣,但现在组织上要求我给林总当副政委,我就要尽力保证他顺畅指挥。”

林彪刚到东北期间,摆在面前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图|林彪

因为在苏联养伤,林彪已经很久没有指挥过作战,此时的林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身边无一兵一卒。罗荣桓则不同,他在山东7年时间,带出20多万正规军主力,光是进入东北的原山东军区部队就有6万人之多,身边也有较为系统的参谋班子。

可就在中央下令,要林彪赴沈阳前线指挥作战时,罗荣桓毫不犹豫,抽调了作战参谋人员,并连同电台一起交给林彪。

诸如苏静、李作鹏等主要参谋人员,都是罗荣桓从山东军区带出来的。

四平战役后,就我军在东北的战略方针上,各方出现严重分歧,在就是否坚守长春问题上,林彪坚决主张继续向北撤,保全有生力量,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不少人主张坚守长春。

在这个关键时刻,罗荣桓选择了支持林彪。

与林彪不同的是,罗荣桓着重从战略层面上来阐述撤退的问题,赢得了在场人的响应,东北局也最终决定,全军撤到松花江北岸。

事实上,这一决定挽救了东北民主联军,保全了有生力量,为后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奠定了基础。

图|平津战役的林彪(右一)、罗荣桓(右四)与聂荣臻(左三)

也因为夜以继日地操劳,罗荣桓病情越来越严重,中央于1946年1月,调谭政赴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分担了一部分罗荣桓的工作。

1947年5月,陈云在分析部队进入东北前七个月的战略决策中,将“避免在锦州决战”与“部署四平撤退”并列作为两件大事加以肯定,并坦承:

“如果这两件事当时有错误的话,那么东北以后就难有以后的好形势。”

尽管在多数事情上,罗荣桓选择支持林彪,但在该坚持原则的时候,罗荣桓也从来不含糊。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解放永吉(今吉林)、四平后,事实上,东北野战军历经在三年多浴血奋战,在东北的国民党军整体兵力仅剩下60多万,困居在长春、沈阳、吉林动弹不得。

考虑到长春守敌企图牵制我军南下作战的意图,我军决心发起长春战役。也因战事始终不利,我军于6月改编策略,围困长春。

对于长春,林彪始终有着很深的执念,可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认定了东北战场的关键是在锦州,可也许是出于谨慎,也许是对中央的战略体会不深,林彪始终不愿意率军南下。

图|罗荣桓

罗荣桓对于部队长久在沈阳、长春之间徘徊无所作为的情况十分忧虑,从毛主席几次来电暗示的情况下,他也认为东北战局的关键是在锦州,并在东北局几次会议上提出反对。

可林彪对于这一系列正确建议,始终不予置评。

1948年7月,林彪在东北局会议上,再次强调围困长春的重要性并指出:

“长春已经十分困难,粮食短缺,再围下去,敌人必然会突围,到时候我们可以围而歼之。”

罗荣桓对此针锋相对地指出:

“敌人有空运,粮食弹药都不缺!我们再围下去只会浪费时间。如果我们不执行关门打狗的指示,让卫立煌集团四十多万人跑掉,会给今后的全国解放增加困难。”

尽管中央支持大军南下的决定,但依然心有顾虑,始终在强调客观困难,更令人诧异的是,在大军已经南下,前沿部队已经将锦州、义县之敌分割包围的情况下,林彪忽然听闻葫芦岛之敌增兵4个师,又想回过头去打长春。

10月3日晚,林彪在未经商量的情况下,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发报,要求回师打长春。

关键时刻,是罗荣桓站出来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说服了林彪。

“毛主席和中央高瞻远瞩,就是要我们迅速拿下锦州,回师歼灭沈阳出来增援之敌!应该把更多的兵力调到锦州前线,让沈阳的敌人能放心出来。”

正因为有罗荣桓的坚持,林彪不再固执己见,这才促成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其实从这一系列的事中也可以看出,罗荣桓在与林彪配合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分歧,两人也曾有过争执,但罗荣桓在与林彪相处的过程重,掌握了一个分寸,即“大事不迁就,小事不纠缠”

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关键的事情上,林彪总是愿意请教罗荣桓,听他对事情的看法。

在林彪的心里始终把罗荣桓当做战友、兄长尊敬有加。

罗荣桓病逝后,林彪十分悲痛,他指示中央军委发出通知:

“从12月17日至22日,全军举行各种会议时,要先向罗荣桓同志志哀。并号召全军学习罗荣桓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

1964年春节前夕,林彪考虑到罗荣桓去世,他的夫人林月琴心情一定很不好受,于是特别嘱咐叶群:

“每逢佳节倍思亲,罗帅刚去世不久,罗帅夫人林月琴同志一定很悲伤。现在过年了,你把林月琴同志请来,约她来一起坐坐。你和秘书陪她吃顿便饭,这样她也许好过些。”

图|罗荣桓与夫人林月琴合影

事后叶群果然请林月琴到家里来做客,虽然林彪未出席招待,但是从中也可见重视。

要知道自1959年以来,五年中林彪只请过两回客,一次是他的父亲林明卿因脑溢血去世后,为了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林彪特意嘱咐秘书在三座门服务处订了几桌饭招待客人,第二次就是嘱咐叶群请林月琴来家中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