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转发就是力量吗?普通人关心政治有意义吗?(转载自爱心哲学家)

2022-10-07 17:05:04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政治学学者刘瑜将这句话引用在《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一书及看理想同名音频节目中,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历史现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与分析之后,刘瑜在《可能性的艺术》的第30讲中给出了解释:“据说,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可行性的艺术,是次优的艺术。这个完整说法,更清晰地呈现了它的‘政治现实主义’指向。”

如果说关于比较政治学的这30讲课程有一个中心思想,在刘瑜看来,就是:“政治有其边界,但也创造可能。”“艺术”一词体现的是政治的创造力,而“可能性”一词则表达了政治的边界。

近日,看理想和理想国再次邀请学者刘瑜做了一期「番外」访谈节目。在访谈中,刘瑜就几个或许为不少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在充满困惑的时代,普通人该如何理解政治的种种可能性?把眼前的现实当成“一万种可能性之一”,在此刻与彼时的交汇中,或许能激发更深刻的思考。

刘瑜:理解政治,应该与时代保持距离

采访丨看理想编辑部

01.

普通人看政治类新闻,

容易陷入什么误区?

看理想:在您看来,普通人在思考政治或者看政治类新闻时,常常会陷入的误区是什么呢?

刘瑜:其实我的书里也讲到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普通人,哪怕是专业的学者都有类似的局限性,只不过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什么局限性呢?就是很多人对政治的判断,过多地被时事所左右。比如说美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美国模式最厉害,如果中国经济上来了,中国模式最厉害;苏东巨变的时候,就会说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制万岁,但是到了阿拉伯之春,就会说民主的终结、自由民主制已死。

当你对政治的判断过多地被时事所左右的时候,你的观点就会像狗尾巴草一样摇来摇去。我以前也写到过,其实最乐观的人容易转化成最悲观的人,因为乐观的人往往会对现实抱有极大的预期,一旦预期受挫,他就会变成极端的悲观主义者,会无缝地切换。但是我觉得,理解政治还不能够仅仅被时事所左右,还是要有更长线的对历史的观察和判断。

我书里面也讲到,比如说民主的历史,我们今天会讲,你看非洲怎么样、中东怎么样,所以怎么样。但是实际上你去看,哪怕发达国家历史上建立民主的过程,两三百年前在法国、在美国、在英国,更不用说后来的德国、日本,它们建立民主制同样是非常的艰难,甚至可以说是腥风血雨。甚至和今天来比,它们所激起的浪花比现在这些国家民主转型激起的浪花还要大。

历史上现代民主转型最早的应该说是法国,美国和法国算一批的,但是法国的民主转型至少在某一个阶段内更彻底,因为它更早地实现了普选权。但是到1793—1794年的时候,大家也知道法国革命中的恐怖政治,你会发现,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国泰民安的政治景象,但是它里面有非常多的弯路,我书里也讲到了,1789年革命、1848年革命,什么巴黎公社、一战、二战,等等。如果你站在1794年,你肯定就宣布民主死刑了;你站在拿破仑三世复辟的时候,你又宣布一次……如果你仅仅根据时事去判断政治,你可以宣布无数次它的死刑,但它并没有死。所以有的时候可能我们判断政治,还是要站得高一点和远一点,才不会成为一个狗尾巴草式的人物。

通过时事理解政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时事是报道事件,尤其是戏剧性的事件,但是其实历史上很多非常重要的变化,未必是以爆发性事件的形式发生的。比如说我们看新闻,这里爆发一个战争,那里爆发一个飓风,这里出现一个疫情等,它们都是以这种非常戏剧化的事件的形式发生的。但是其实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变化,是结构性的变化、观念性的变化,它们未必是以一个爆发性事件的形式出现的。

比如在过去一两百年,全球绝对贫困率从百分之八九十到现在可能10%左右,新闻不会去报道,或者说不会以一个非常耸人听闻的方式去报道,不会说今年贫困率又降低了1.5%。即使报了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因为它没有人物、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没有这样一个故事性的结构,所以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

又比如说教育水平的上升,还有一些文化观念的变迁,这些东西其实对于左右历史、至少左右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些事情可能不会出现在新闻头条里,或者出现了你也不会太关注。

这也是我们要尽量摆脱时事偏见,才能够理解历史、理解政治的另一个原因。有的时候你要去关注结构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新闻时事。

02.

普通人关心政治有意义吗?

转发就是力量吗?

看理想:确实,最近也有一个新的词、新的描述出现,叫政治性抑郁,就是说关心政治越多,好像越容易产生这种心情。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除了转发好像什么都改变不了,就是一种很无力的状态。所以就特别想问您,普通人关心政治的意义在哪儿呢?

刘瑜:首先我并不觉得所有的普通人都要关心政治。我觉得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其实大多数人不关心政治是正常的,甚至是好事。我在书里讲泰国的时候也提到,那种全民都狂热地关心政治、都被动员起来,是挺可怕的一个状态,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挺可怕的状态。更不要说对于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因为政府无法满足民众所有的需求。

但是同样正常的是,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里面,总有一定比例的人,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比如说20%左右,他们会比较关心公共事务。在我们中国的传统里——其实全世界估计也都差不多,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以及手握权力的这些人可能格外关心政治,也的确更有义务关心政治,因为你有更大的影响力,你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这些人里面,也有很多是普通人。

关心政治有什么意义呢?你刚才说,除了转发也没有什么作为,其实转发就是最大的作为。在一个大众舆论的时代里面,舆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是改变社会最大的动力。有一句话叫“围观就是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甚至可能超过所谓的游说集团、压力集团、集体行动等。当然它确实需要到达一定的分贝,到达一定的热度,才能够引起一些改变。确实很多时候转发也改变不了什么,或者是转发所能改变的东西很有限。

理解政治,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知识上的乐趣,它未必能改变什么,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记得以前看秦晖老师,别人说他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里面的大家……他就说,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就是纳闷,对很多事情纳闷,纳闷了之后想搞明白。我觉得很多时候哪怕你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你理解政治是怎么运转的,你理解你在坐标系里的位置,你活得更明白一点,这个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且是有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