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近代舰队简史——奥匈帝国海军

2020-08-06 18:00:22

在今天的欧洲说起奥地利这个国家大家都会想到多瑙河,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些着名的景点以及那里的艺术风情。没有人会把这个国家跟大国联系在一起,但在一百多年前及漫长的欧洲历史上,奥地利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欧洲强国(甚至是霸主)。在经历了1867年普奥战争的失败后,奥地利皇帝和国内的匈牙利势力进行了政治妥协,成立二元君主制帝国,国号更改为: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成立后,奥地利帝国海军也更名为奥匈帝国海军,从此开始了它半个世纪的历史。

在讲述今天的主角奥匈海军之前,还是要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奥匈帝国,它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于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解体。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两国分别管理内部事务,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权,外交和国防事务统一由帝国的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罗斯和德国(维基百科)。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国旗

奥匈帝国海军作为帝国的海上力量,一直在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海军争锋,它们的恩怨情仇还要追溯到奥地利帝国时期。意大利在1870年以前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这块高跟鞋形状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国家,1859年当时撒丁王国的铁血宰相加富尔开始了统一意大利半岛的步伐,他在法国的支持下于同年击败了奥地利帝国解放了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并且在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1864年意大利王国在迁都佛罗伦萨后,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和宰相加富尔都紧紧盯住了威尼斯。威尼斯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被奥地利帝国吞并,后来又被拿破仑夺回交给了当时的意大利王国,但没多久拿破仑战败,威尼斯再一次返回到奥地利手上。因为这层复杂的历史关系,导致意大利认为威尼斯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奥地利认为威尼斯早就在它治下多年,已经是奥地利的领土。时间到了1866年,意大利又一次看准时机和奥地利帝国的对手普鲁士结盟,双方对奥地利帝国共同发起进攻。而在这次战争中,一场改变世界的海战爆发,同时这场海战也将奥地利海军推上了巅峰。

这就是利萨海战,该战役发生于1866年7月20日的利萨(位于亚得里亚海附近的达尔马提亚),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帝国海军击败了数量占优的意大利海军。这是铁甲舰之间互相较量的第一场海战,也是最后一场涉及刻意冲撞的海战(撞角战术在介绍北洋舰队的时候有进行介绍)。意大利海军在整场海战中共约发射了一千四百五十发炮弹,然而却未能击沉任何奥军船只,自身还损失两艘铁甲舰。虽然意大利舰队指挥官间的内部斗争是造成海战失败的主因之一,但这场海战奥军指挥官特格索夫上将展现的军事才能的确受到世人认可,例如:率军分割为数众多的对手,摧毁被孤立的铁甲舰,灵活使用撞角战术,这些都深远影响了世界海军战术的发展(特别是北洋舰队)。

利萨海战

利萨海战

奥军指挥官特格索夫上将

但可惜的是海军的胜利并不能改变陆战的失败,奥地利帝国还是输掉了这次的战争。战争失败后,更大的危机来临,由于奥地利帝国统治着众多的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早在1840年奥地利国内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革命,虽然通过协商和武力的手段镇压了革命。但到了1848年,奥地利国内人口最多的匈牙利人爆发匈牙利革命,透过宣扬匈牙利民族主义来试图推翻奥地利帝国对匈牙利地区的统治,奥地利帝国为了镇压革命和俄国联手,最终革命失败,但却埋下了匈牙利人反抗的种子。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被彻底打败,以其为主导的德意志邦联被迫解散,邦联余下的小邦国很快就被吸收进由普鲁士创立的德意志帝国。同时奥地利帝国还失去了威尼斯,以及对意大利地区的影响力。这些挫折使得奥地利帝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和外交方向,让它可以在面对国内汹涌的民族主义时保持政权,让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可以延续。加上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和普奥战争造成了奥地利帝国债务高涨,引发帝国内部的金融危机,使得帝国在面对金融危机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压力下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哈布斯堡皇室和帝国的政治精英被迫与匈牙利人妥协,以挽救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和部分匈牙利政治精英在1867年达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虽然绝大多数匈牙利民众希望获得独立),但是匈牙利人的位置已经完全提升至和奥地利人相同,因此匈牙利的民族主义基本平息,而帝国也改名为奥匈帝国。

黄色为匈牙利领土,几乎占据奥匈帝国一半的土地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伊丽莎白皇后的加冕礼。1867年6月,布达的马蒂亚斯教堂。

在哈布斯堡王朝取得喘息的时候,意大利人也在1870年统一意大利半岛,正式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面对这个新兴的意大利,奥匈帝国心中满是不忿但也无可奈何,相反意大利人对于自己在1866年的海上失败是念念不忘。因此,双方竟然进行了一场持续了半世纪的海上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其实早在1860年已经开始,当时意大利为了统一大力扩充它的海军,1860年意大利海军向法国订购了2艘“敬畏”级铁甲舰,排水量2,682吨(按当时的划分属于二等或三等铁甲舰),长65米、宽14.4米、吃水5.5米,航速10节,配有4门203毫米口径炮和16门164毫米口径炮,它们先后在1862年服役。这两艘铁甲舰放在后来当然不算什幺威胁,但是在当时克里米亚战争刚刚结束,世界各国均看到铁甲舰的威力,而意大利迅速向法国订购铁甲舰和部署在亚得里亚海,是赤裸裸向奥地利帝国的挑衅,而且当时奥地利海军的确没有什幺军舰可以匹敌这两艘铁甲舰。因此奥地利海军也迅速做出了回应,海军总指挥斐迪南大公亲自向奥地利当时最大的造船厂“第里雅斯特技术工厂”下命令,勒令该厂尽快拿出铁甲舰的建造方案来应对意大利海军的挑衅。同时奥地利政府也向英国询问了铁甲舰的造价,后来发现英国方面的报价太高,因此放弃了向英国购买的想法。但是奥地利当时没有制造铁甲舰的能力和技术,为了克服自制铁甲舰的技术难关,斐迪南大公一边下令船厂设计师自行研究,另一方面派出大量的船只工程人员前往英国、法国和丹麦等拥有先进造船技术的国家进行学习。同时为了促进船厂的积极性,斐迪南大公亲自游说了帝国政府,让部分造船厂进行私有化改革(当时大部分的船厂都是国家拥有),以促进船厂的积极性。在斐迪南大公的不懈努力下,第里雅斯特技术工厂终于将战舰的主体和发动机制造完成,但是欠缺船体防御的铁甲,由于制造铁甲的技术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研究成功,因此大公决定向法国购买,但当时法国将舰船铁甲列为管制产品,因此在买卖方面出现许多麻烦和障碍。在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在1862年5月奥地利帝国的第一级铁甲舰下水,这就是“龙”级铁甲舰。“龙”级铁甲舰排水量3110吨,长70米、宽13.9米、吃水6.8米,航速10.5节,主要武备是10门48磅滑膛炮,18门24磅线膛炮,从这里可以看出该舰的设计还未摆脱旧时代的风帆战舰的思维,特别是武备方面。但这毕竟是奥地利自行设计的第一款铁甲舰,因此设计的缺憾还是值得被原谅。

意大利“敬畏”级铁甲舰

奥地利“龙”级铁甲舰

奥地利大公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在整个1850年代和1860年代初期一直担任奥地利海军总司令。为奥地利海军做出极大贡献。

随着奥地利帝国的铁甲舰服役,奥意双方的海军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为了在这场竞赛中获得优势,斐迪南大公开始为海军索要更多的经费来制定建造铁甲舰的计划。在1861年到1865年这短短四年时间内,意大利建造了6艘铁甲舰,而奥地利也还以颜色,同样建造了6艘。在斐迪南大公1863年的计划里,他希望奥地利海军的规模可以达到法国海军的三分之一,这样就可以帮助奥地利走出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外交孤立状态。尽管斐迪南大公的做法得到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的全力支持,但过高的军事预算依然让帝国内部出现反对声音,特别来自帝国议会。为了应付内部压力,皇帝做出了一些人事调整试图平衡内部意见的分歧,但没想到分歧反而增大,最终导致内部出现两个阵营,一帮支持大公的计划,而另一帮自然是反对。最后通过内部表决,大公的计划以极微弱的优势得以继续执行。随着双方军备竞赛的持续,大西洋彼岸传来了另一个消息。美国内战爆发,在内战期间美国南北双方的铁甲舰在汉普顿罗兹海战中不分胜负,这次战役是是历史上第一次以钢制成装甲的铁甲舰之间的对决,它对海军的意义十分重大。它宣告了木制军舰时代的结束,此后所有的军舰基本都完全由钢铁制造而成。奥地利和意大利也透过这场战争见识了铁甲舰之间对战的成果,双方都继续出尽全力建造铁甲舰,为此斐迪南大公还游说帝国议会让奥地利海军获得了历史上最大的预算。最终双方的努力在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得到检验。

利萨海战及普奥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帝国转型成为了奥匈帝国,面对德国的崛起,奥匈帝国的外交处境更是艰难。同时一手壮大奥地利海军的斐迪南大公受到墨西哥皇帝宝座的诱惑在1864年辞去了海军总指挥的职务,一心一意跑去中美洲当皇帝(下场十分凄惨),奥匈海军因此失去了强大的靠山,加上战后面对的财务危机,海军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直到1868年,利萨海战的战争英雄特格索夫海军上将接任了海军部长,奥匈帝国海军才得以继续发展。在特格索夫当政时期,他提出了宏大的海军发展计划,他计划建造15艘的铁甲舰以控制整个亚得里亚海,并且让奥匈帝国海军成为地中海上最大影响力的舰队。这个计划得到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的支持,并且因为特格索夫自身的威望让他获得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共同事务代表团的批准。特格索夫在得到大批经费后马上开始建造新的铁甲舰“卡斯托扎”级和“布莱希特大公”级,这两级的铁甲舰都吸取了利萨海战的实际海战经验,在设计上得到改进。

“卡斯托扎”级

“布莱希特大公”级

同时特格索夫在1870年的预算案中提出一个新的建议,希望学习德国建立海军法案,明确奥匈海军的发展目标和建立年度固定预算等制度,可惜他的建议只被接纳一小部分,帝国的代表团否决了建立年度固定预算制度。但代表团依旧给予了大笔经费让特格索夫建造新的铁甲舰,并且希望他能达到发展目标,即在1878年奥匈帝国将拥有15艘铁甲舰。可惜天意弄人,特格索夫在1871年因急性肺炎病逝,年49岁。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找了另一位奥匈的海军将领弗里德里希·冯·波克接任海军部长,从此奥匈海军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波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