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晚清老照片:一家三代合影幸福感满满,盲人少年身残志坚学技能

2022-05-16 17:05:03

晚清时期, 英国医生Lewis Paton在福建工作多年,工作之余用照相机记录了他所看到的各类场景和遇见的各类人物。本文选取一组他的作品,为大家展示Paton亲历的一些瞬间,时间为1889-1897年,地点涉及厦门、泉州等。

看书的男孩。

赤脚男孩坐在高脚凳上,拿着一本书留影。他的身份不详,看穿着家庭条件不会很好,可能是Paton的仆役或医院的勤杂工。

惠世医院院长颜大辟与医学生合影。

惠世医院是泉州第一家西医医院,由颜大辟(David Grant,左四)于1881年创办。这家医院不仅为患者治病,还开设医师班,招收具有文化基础的年轻人,为社会培养医疗人才。首期医师班共招收6人,就是照片中与颜大辟合影的那几位,从左到右分别为:杜来亨、陈天性、黄沾恩、陈纯全、黄盛祜、陈必造。

惠世医院的工人。

这些工人挑着的行李箱装着惠世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他们护送医生到偏远的山村为村民治病。像这样的出诊,都是免费治病和赠药的。此举增加了百姓对西医的认可,促进了西医在泉州的传播和发展。

前来问诊的病患。

惠世医院医生的医术还算不错,得到当地百姓信赖,前来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以至于把小小的医院挤得满满当当。为了保持秩序,只好将大家拦在诊室之外,按顺序一出一进。

榨甘蔗。

农民们将甘蔗榨汁,然后制糖。两头牛拉动压榨机,这种方式可谓传统。清朝时期,福建是重要的甘蔗产地,“出福州以上皮节红而淡,出泉、漳者皮节绿而甘”。由此熬出来的糖品质也很高,深受欢迎,“居民研汗煮糖,泛海鬻吴越间”。

一家人合影。

一家三代六口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满满的幸福感。他们衣装整洁光鲜,显然家境殷实,经济条件优渥。男主人很可能是经商之人;女主人手里捧着一本书,看来也能识文断字,实属不多见。

盲人学校。

照片中的盲人少年正在一位老妇人的指导下学习纺线、编织等技能。掌握了这些技能,学到了一技之长,尽管眼睛看不见,仍然获得了立足社会、谋取生存的根本。近代以来,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引入,各地陆续出现了面向残障人士的技能培训学校,让他们得以实现人生价值。

女子学校的师生。

晚清最早的女子学校是外国人创办的,为女子教育开了先河。这样的学校一般都不收取费用,否则家长也不愿意送女儿入学。老师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可能是她自己的孩子。

父子合影。

年轻男子穿靴子,身任一定的官差。老父亲很有意思,当摄影师摁下快门的一刹那,他受到了惊吓,瞪大了眼睛,头也偏向一边。

一顿简单的午饭。

照片的文字说明是“男子和他的家庭”,但5个孩子年龄相仿,并非都是他的孩子,他可能只是暂时承担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他们的午饭只有粗糙的米饭,非常简陋,勉强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