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品读文学名篇庾信《寄王琳》感受对故国的思念和王琳的深厚友情

2023-12-08 17:05:05

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南梁时期地图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就让我们品读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庾信《寄王琳》感受对故国的思念和与王琳之间的深厚友情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南梁中书令庾肩吾之子。

梁昭明太子萧统

庾信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年方十五岁,即成为梁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昭明太子卒,出为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及萧纲为太子,庾信与徐陵俱为太子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庾信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传。在此期间他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

梁元帝萧绎

太清二年(549年)侯景叛乱,金陵失陷,庾信逃往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处(梁元帝)。公元552年,萧绎自立于江陵,任命庾信为御史中丞,与颜之推等共校典籍。元帝萧绎平侯景,以庾信为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西魏将领宇文泰

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适逢西魏大军进攻江陵,江陵陷落,元帝被执,不久即遇害,庾信遂羁留长安。南梁灭亡后,留居于西魏,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寻进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宇文觉

公元557年,周孝闵帝宇文觉代西魏自立,庾信被封为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除水下大夫。后出为弘农郡太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隋文帝杨坚

周静帝大象初(579年)以疾病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卒。当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允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归南方。庾信在北方身居显贵,成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却又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享年六十九岁,被追赠为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庾信集》最早由北周腾王宇文逌在大象元年(579年)编定。其现存作品大都作于仕北之后,抒写强烈的乡关之思和屈身仕于北朝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着名的诗人,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 的文学硕果。其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庾信《寄王琳》赏析

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庾信《寄王琳》感受对故国的思念和与王琳之间的深厚友情

原文: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白话译文:

玉门关外路遥远,

  故都金陵信使稀。

  千行眼泪不停流,

  万里来信快开启。

全文解析:《南史.王琳传》,王琳字子珩,平定侯景之乱有功。入陈后,王琳被杀。此诗作于梁末混乱之际,当时南北不通音信,身在北方的庾信用“独行千行泪”五字以夸张的笔调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父老的心情。《寄王琳》是庾信在长安收到王琳自金陵寄来的信件后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书信往来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与王琳之间的深厚友情。

诗的起首两句“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道出了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与王琳之间的深厚友情。尤其是诗中的“独”字,蕴意极深,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寥寥数语却写出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诗人与王琳之间的深厚友情。

读了这首诗我感觉到诗人的内心矛盾和纠结得以体现。他在思念着远在金陵的故友王琳,同时又感到自己身在异邦,无法与好友团聚。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他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矫情、不造作,这种坦诚和真挚也是诗人品质的体现。

我觉得《寄王琳》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和牵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人性价值,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