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南宋皇帝书法第三名宋孝宗赵昚七幅圆转流畅兴致清畅经典书法赏析

2023-11-21 17:05:05

中国书法是美学的灵魂。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家辈出,灿若群星,流传于世的佳作,浩如瀚海,各种字体齐配,各种风格共存。今天我们让这些墨宝走进普通百姓中间,供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作为研究、临习和欣赏之用。

书法、绘画和诗词一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精粹。写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静观欣赏好的书法作品,也会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尤其是观看名家的书法真迹,潇洒和飘逸间,足可以陶冶情操、聊慰心怀,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十分显着,但在高宗赵构的示范作用下,南宋士子的书法热情颇为高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士,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甚至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文化的热情,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心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这其中,内府与士人的法书收藏与鉴赏、金石学与方舆学着作对历代石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几个方面。

宋朝书法,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宋徽宗赵佶,宋代第八位皇帝,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宋代不仅是徽宗皇帝, 重文轻武的赵宋王朝,历代帝王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而且出了不少皇帝书法家!第一名不用说一定是宋徽宗赵佶,第二名宋高宗赵构,第三名孝宗赵昚,第四名宋光宗赵惇,第五名宋理宗赵昀,第六名宋宁宗赵扩。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宋代皇帝书法第三名,南宋时期宋孝宗赵昚经典书法作品。

赵昚(1127—1194)宋孝宗,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昚,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宋代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6年(1163年--1189年在位)。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高宗时弥漫朝野的妥协求和之风曾一度有所扭转。然而,面对高宗的处处牵制、主和派的极力阻挠、主战派的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从心,中兴大业最终不得不付之东流。

孝宗一朝,对外力图中兴恢复,最后却徒劳无功;在内重新树立起了皇权的威严,但吏治腐败、民乱迭起的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淳熙后期,孝宗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开始厌倦繁琐的政事,打算让位于太子,但碍于太上皇高宗还健在,一时无法施行。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病逝,孝宗决定服丧三年,以“守孝”为名退位。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孝宗正式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自己退居重华宫,做起了太上皇。

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兰亭考》录高宗语,曰“先写正书,次行,次草。<兰亭>、<乐毅论>赐汝,各先写五百本,然后写草书”,不过,这里的《兰亭》、《乐毅论》是宋高宗的临本,其结果是宋孝宗完全学宋高宗的字,几可乱真。而赵构的小草是学孙过庭的,少了自然活泼,多了拘束刻板。宋孝宗小草则一如其父,笔法越加单调。(参考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传世书法作品有《书苏轼陈朝业桧诗》、《玉津圃燕射光宗和诗》、《春赋》、《行书敕王佐诰身等三旨》等。《墨缘汇观》着录其还有行楷书《政道帖》、《止道帖》传世,前者《三希堂法帖》有载。

南宋孝宗赵昚主要书法作品有:《池上诗团扇》《渔父诗团扇》《草书后赤壁赋卷》《平生睡足七言联句纨扇》《行书法书赞》《四朝宸翰集锦》《御笔楷书七绝》等。

南宋孝宗赵昚《池上诗团扇》赏析

南宋孝宗赵昚《池上诗团扇》纵22.9 厘米横24.4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顾洛阜遗赠。

南宋孝宗赵昚《渔父诗团扇》赏析

南宋孝宗赵昚《渔父诗团扇》纵23.5 厘米横25.4 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顾洛阜遗赠。

南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赏析

南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 纵24.5厘米,横101.4厘米,泥金书,绢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山旁]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赏析

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局部)全部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

我们这里要欣赏的是以泥金写在磁青绢上的作品———草书《后赤壁赋》卷。此卷为宋孝宗赵昚所书,纵24.5厘米,横101.4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件草书《后赤壁赋》卷结字循规蹈矩,草法纯熟而严谨,笔画秀劲匀整,笔意圆润,行笔圆转流畅,又具有沉着遒劲的韵致,颇具流畅而能浑厚、飞动而兼沉着之美。作品通篇气象浑穆,一气呵成,可见书者书写时神完气足、兴致清畅。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一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二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三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四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五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六

此作赵昚把笔濡墨,在那一段磁青绢上舒心挥毫,营造出一片春云浮空、卷舒起伏、变化多端的图景。此作虽为草书,读之却使人感受到不温不火、从容自如的大将风范。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七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八

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之九

此卷有自家面貌,但也渊源有自,从笔意、字势中均可看到唐、宋书家对他的影响。注重法度是赵昚书法之长,这与苏轼主张“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是一致的。世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就唐与宋的整体书风而言的;倘若专论草书,宋人也是“尚法”的。赵昚书法即可印证这一点。

宋孝宗《平生睡足七言联句纨扇》赏析

宋孝宗《平生睡足七言联句纨扇》,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赏析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王羲之书赞(蔡公帖)。俊秀飘逸,收放自如。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兰亭考》录高宗语,曰“先写正书,次行,次草。兰亭、乐毅论赐汝,各先写五百本,而后写草书”。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虞世南书赞(十斗九胜帖)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羲之怀仁书赞(兰亭并后叙)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王羲之书赞(遣书帖)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虞世南书赞(汝南墓志)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虞世南书赞(元子帖)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王操之书赞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怀素书颜尚书帖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王羲之书赞(兰亭)

南宋宋孝宗赵昚《行书法书赞》王羲之书赞(兰亭)

宋宁宗赵扩南宋四帝《四朝宸翰集锦》赏析

宋宁宗赵扩《御笔楷书七绝》本卷第二幅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释文“只因青帝苦多情,偏向仙曹系姓名。王母赐伊丹一粒,花中独自得长生。”此诗或为孝宗自作诗,这种与道教相关涉的诗题内容在南宋皇室书法中并不少见。

宋宁宗赵扩《御笔楷书七绝》赏析

宋宁宗赵扩《御笔楷书七绝》此幅书写规行矩步,正是这位沉稳自律皇帝之心迹。从中亦可见与高宗书风契合之处。《书史会要》称孝宗书风“有家庭法度”,所言不虚。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关乎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他们学习、接受诗文、书画之类的传统文化,表示出对文化的崇敬和亲近,这样做有利于稳固统治地位。

赵昚书法无连绵苟且之习,用笔起讫分明,笔笔清楚,字字独立而气脉连贯,易于辨识。我们可以从中抽出单个的字来一一欣赏,即便脱离整幅的语言环境也不碍观瞻。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总之,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着录。

南宋的理学家对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同样不甚关心,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完全围绕着理学展开,书法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学观念的一个工具,这必然会使在书院学习的生徒对书法的认识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崇拜的标准也由书法本身转移到了对书写者的学问、地位的崇拜上,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趋时贵书”。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留下的无以计数的墨宝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光照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