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宋代皇帝书法排名第四位南宋宋光宗赵惇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考证赏析

2023-11-21 17:05:05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十分显着,但在高宗赵构的示范作用下,南宋士子的书法热情颇为高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士,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甚至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文化的热情,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心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这其中,内府与士人的法书收藏与鉴赏、金石学与方舆学着作对历代石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几个方面。

宋朝书法,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宋徽宗赵佶,宋代第八位皇帝,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宋代不仅是徽宗皇帝, 重文轻武的赵宋王朝,历代帝王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而且出了不少皇帝书法家!第一名不用说一定是宋徽宗赵佶,第二名宋高宗赵构,第三名孝宗赵昚,第四名宋光宗赵惇,第五名宋理宗赵昀,第六名宋宁宗赵扩。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宋代皇帝书法排名第四位南宋时期宋光宗赵惇经典书法作品。

赵惇(1147—1200)宋光宗,宋太祖七世孙,曾被父亲赵扩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而他本人也受孝宗册封为恭王。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赵昚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着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请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礼,就登基做皇帝,是为宋宁宗。

庆元六年(1200年)春,由于光宗过于闷闷不乐就去世了,死后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绍兴东南35里处宝山)。

南宋宋光宗赵惇主要书法作品有:《五言联团扇》《四朝宸翰集锦》《御笔行楷书联句》等。

南宋宋光宗赵惇《五言联团扇》赏析

南宋光宗赵惇《五言联团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受祖上文风影响,宋光宗赵惇(dūn)的字也不差,写得很端正。这件作品,写在素绢之上,以楷书字体写成,文曰:“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其中的“贞”字,缺了最后的一点,乃为了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因此从这形式上的恭敬来看,此作应是未继皇位前的作品。

南宋宋光宗赵惇南宋四帝《四朝宸翰集锦》赏析

第三幅题为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释文: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

南宋诸帝中,光宗传世书法数量最少。目前仅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一幅团扇页《行楷书韩愈诗联》被认为有可能出自其手。此开扇页中规整饱满的楷书字迹,显示出浓厚的宋高宗书法影响,但既不像南宋早期的某个皇帝,也与13世纪之后许多皇室书法自由的书写风格相不类,所以将其归于光宗名下。

从光宗的成长轨迹来看,他与爷爷高宗的亲密程度似要超越他与父亲孝宗的关系,因而他也极有可能受高宗影响而于二王之书用功钻研。本卷第三幅《御笔行楷书联句》行间有“御书”二字印。对题翁方纲定为宋光宗手书。叶恭绰卷尾题跋中称此幅为四朝宸翰中最精彩者。对此幅作品作者存疑,徐邦达先生将其归于理宗名下是更为合理的。

赵惇惧内心理严重,对皇后李凤娘言听计从,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绍熙五年(1194年),被逼而禅位于次子赵扩(宋宁宗),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

关于赵惇的书法作品,目前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然而,作为南宋的一位皇帝,赵惇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南宋时期,中国书法正处于繁荣时期,各种书体和流派纷纷涌现,书法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赵惇的书法作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总的来说,受祖上文风影响,宋光宗赵惇(dūn)的字也不差,写得很端正。对于赵惇的书法作品评析,我们需要更多具体的历史资料和作品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总之,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着录。

南宋的理学家对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同样不甚关心,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完全围绕着理学展开,书法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学观念的一个工具,这必然会使在书院学习的生徒对书法的认识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崇拜的标准也由书法本身转移到了对书写者的学问、地位的崇拜上,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趋时贵书”。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留下的无以计数的墨宝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光照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