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赤壁之战中,孙权若能听一人建议,统一局面将不用等到70年后

2024-02-27 17:05:03


前言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或者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会对一句话记忆深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这是历史总结出的规律,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位君王不想跳出这样的循环,让自己的王朝永远存续,平民百姓则更是希望,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以及长久的和平。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种下了大一统的种子。

同属一家,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共识,自己人无论打成什么样,最终的目标还是统一,在司马氏灭吴前七十年发生的赤壁之战,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只是孙权没有把握住。

只差临门一脚

从王莽篡汉开始,大汉王朝外戚弄权、宦官专政的情况就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颗“定时炸弹”也终于在东汉末年瞬间爆炸。

十常侍作乱、董卓进京、黄巾起义,一时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人民再次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曹操所做的《蒿里行》中这么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说到曹老板,他凭借着自己的头脑和手段,在讨董联盟解散后逐渐壮大了队伍实力,接着又抓住机会,听从荀彧的建议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老家,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后就是袁术抱着传国玉玺到阴间做梦,“三姓家奴”吕布再也不能变成四姓,几次大的行动让曹操拥有了稳定的根基。

南下还是北上?当时全国大的势力只剩下了冀州袁绍,以及隔江观望的孙权。思虑再三,曹操打算先对发小袁绍动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冒险出兵,以弱胜强,袁绍父子慌乱败退,做鸟兽散,从此一蹶不振,7年后,袁氏被彻底消灭,乌桓同样也臣服曹操,中国北方得到了统一。

这时南边虽然还有刘璋、张鲁、刘表等人,但他们根本不足为惧,相当于手到擒来,真正有困难的还是孙权。

前期无比顺利的曹操也不禁飘飘然起来,十分自信的给孙权下了一封战书,相约“会猎于江东”,休整了没几天就挥师南下。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荆州首当其冲,只是主公刘表年老,还是个没有冲劲的读书人,他只想着偏安一隅,安度晚年,结果却天不遂人愿。

掌握军队的小舅子蔡瑁早就一步步蚕食了他手中的权力,成了实际领导者,作为曹操的真爱粉,蔡瑁一直谋求避免战争,投靠曹操,最后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寄居樊城的刘备见状,只得退守夏口,曹操兵锋就此直指孙权,江东上下震动,他心中谋划的统一全国,只差这最后的临门一脚。

心腹老臣成“投降派”

屡败屡战,将近中年仍没有立足之地的刘备;年少接替父兄基业,脚步还没站稳的孙权;风头正盛,气势难挡的曹操。

在长江两岸,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话题性的三个男人,开始对自己的命运以及天下的命运做出了抉择。

相当于只有“创业团队”的刘备始终明白,自己如今单打独斗,面对南边北边,百分之百一个都打不过。怎么办?

曹操那是老仇家了,现在就算投降也不能保证平安了,只能找小孙兄弟唠唠了,刚成为刘备集团战略规划师的诸葛亮,和东吴派来的老好人鲁肃,两人一拍即合,决心促成孙刘联盟。

刘备这边是没得选,孙权就不一样了,人家好歹家大业大,手下名将谋士那也是说得过去,可以选择不带你这么个拖油瓶。

但手下人也随之带来了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大家利益错综复杂,心中的追求也不尽相同,小算盘拨的噼啪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身边形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大多武将组成的“主战派”,一边是文官为主的“主降派”。

孙权那会儿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满腔热血,尤其是听了鲁肃和诸葛亮义正言辞的谏言,更是想和传说中的曹操碰一碰了。

可他同时也无法忽视“投降”的声音,除了持这种立场的人不在少数之外,还因为主降派的领头人是他曾经最信任和尊重的张昭。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难道现实真的如老话说的那样吗?

是理性还是懦弱?

张昭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后来因为避祸逃到了江东,投靠到孙策手下,受到了重用,当时无论大事小事,几乎都要经过张昭的审阅。

孙策对张昭也十分的信任,不仅将他视为密友,还多次称张昭是他的“管仲”,可见其在孙吴阵营的重要性以及地位。

公元200年,孙策遇袭受重伤,不幸英年早逝,临终前,他没有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说什么“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而是直接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一人。

在张昭的努力下,各种派别被渐渐联合起来,小孙权才得以坐稳基业。所以,当曾经亲自搀扶自己上马的长辈张昭提出投降的时候,孙权的心中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张昭也讲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就是曹操师出有名,人家代表的是大汉天子,是正统,你不迎接王师归顺,反而还要对抗,那不就成反贼了吗?

其次,原本东吴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依托着长江天险,但是如今曹军已经占领荆州,收编了那些身经百战的水军,这样的情况下,东吴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理由确实非常充分,也很有说服力,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理性了,你一个功勋老臣,如今强敌在前,说投降可就投降了?这反差也太大了,好像无情无义,情感上实在难以接受。

所以,张昭和一众力主投降的人被带上了“卖国贼”、“投降派”的帽子,也让原本亲密的君臣关系之间产生了难以修补的裂隙。

直到20年后,孙权称帝的时候,他还对此事念念不忘,当时已经古稀之年的张昭率先奉上祝福,满眼喜悦,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终于成才了一般。

然而孙权却在众臣面前冷笑了一声,好像是在开玩笑,也好像是想出一口恶气,接着对那位辅佐自己数十年的老人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当年要是听了您的话,今日众人不知道都流落到何处了。”

张昭听完这话,心中一惊,吓得连忙颤颤巍巍地跪在地上,史书上这样说:“(张昭)大惭,伏地流汗。”

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可以看出了,张昭主张投降,绝不是因为懦弱,如果是那样,他应该早就自己跑路了,何必还在这里等着陪葬?

并且当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方针确定后,张昭便全身心地去按章办事了。

尾声

如今人们都调侃“东吴鼠辈”,但是就像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就曾这么评价张昭的做法:“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功于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