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西晋为何短命?一句话“得国不正”,幽暗算计可以成功却不能伟大

2023-12-30 17:05:06

先回答之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吴为何被灭?

晋灭东吴,同样跟雄心壮志没有关系。

在西晋精英们的集体印象中,东吴那地方既偏僻又陌生、既野蛮又恐怖,从来都是一片稀奇古怪、魔幻现实的化外之地。

而且,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西晋灭亡、东晋立国。

东晋第一个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他都已经过了长江、到了南方,竟对江东顶级士族顾荣说:“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身在他人国土,心里惭愧非常。统一东吴都快四十年了,大晋朝皇帝还是把这片土地当成外国。

所以,西晋根本不想灭吴。

既然这样,那东吴为何还是被灭?

跟司马昭灭蜀一个道理。

司马昭准备篡位当皇帝,但岁月静好搞禅让,已经不可能。不得已,只能让岁月激情燃烧一番。灭了蜀汉、立个不世之功,才能把禅让大戏演下去。于是,蜀汉被灭。

司马炎不是为了自己演戏,而是为了儿子演戏。

他准备把皇位传给儿子司马衷。但司马衷是天生智力有问题。所以,大臣们希望能把皇位传给他的亲弟弟司马攸。但司马炎死活不同意,请最好的老师、花最贵的学费,也要让儿子赶紧开窍、准备接班。

甚至,不顾群臣反对,就立司马衷当太子。

本来是单纯的庙堂问题,但庙堂问题控制不好就会变成天下问题。

公元275年,洛阳发生瘟疫,死了好多人。不幸的是,司马炎也染上瘟疫。这时候,很多大臣认为司马炎基本不会康复,于是立即行动,准备安排皇叔司马攸接班。但哪成想,司马炎竟突然痊愈。

之后就是兄弟阋于墙,司马炎逼死弟弟司马攸,为儿子接班扫除了最强竞争对手。但司马炎也深感自己这个皇帝威望太轻:自己活着,话没人听;自己死后,话更没人听。

司马炎没有威望,主要是因为他爷爷司马懿、他大爷司马师、他爸爸司马昭把路铺得太平。好处是他可以轻松摘果子,坏处是大家不可能把他当回事。那接下来,怎么办?

还是那个道理:岁月静好时办不了的事、演不了的戏,岁月燃烧时就能办、就能演。

为了提升威望,司马炎也要立个不世之功。蜀汉最容易灭,但已经灭了,不能再灭一遍。于是,西晋的注意力瞄向了东吴。

东吴被灭不是为了统一,而是为了威望,说到底还是为了演戏。当然,灭吴期间,精神懈怠的精英集团还是要抵制、还是要反对,甚至还要搞破坏。躺久了,再让这帮家伙重新振作起来,司马炎这个皇帝没少费劲。

但东吴更残废,完全没给晋军全面铺开的机会,便承认被灭、直接投降。

从灭蜀到灭吴,你是不是觉得西晋这个王朝哪哪都透着股不对劲儿。这些不对劲儿,就是西晋短命的原因所在。

一句话解释,就是“得国不正”。

曹魏是禅让得国,西晋也是禅让得国。

但曹魏受禅代汉的时候,大家还算演得比较投入,代入感非常强。当时的精英集团比较认可老曹家,也比较认可禅让这种改朝换代的方式。

但谁知道四十多年后,禅让大戏又要再演一次。这时候,大家就没法继续投入,代入感也没法再继续强。

本来是演戏,现在真成了演戏。

关键是精英集团对司马家不认可、不配合、不支持。往前数多少年,咱们都是大魏朝的臣子,甚至你老爹还得向我做汇报。现在,你小子命好、当了皇帝,但也别跟我摆当皇帝的谱儿,我不认。

而且,司马家那些夺权篡位的手段太阴暗、太卑鄙,稍微有点儿道德感的人都会鄙视。东晋明帝司马绍听王导讲述自家创业史后,羞得把头埋在被子里说:真像你说得那样,那我们家的国祚怎么可能长久。“明帝闻之,覆面着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管理10个人靠魅力,管理100个人靠纪律,管理1000个人靠制度,那管理上百万人靠什么?这时候,就得靠文化、靠道义、靠价值观。通过这些东西,大家才能自觉认同你、自觉配合你、自觉支持你,然后制度也就顺畅、纪律也能执行、魅力也可养成。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呢?都不用公然反对、直接对抗,大家普遍装傻、充楞、磨洋工,就会让你的管理成本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就是道义上的“得国不正”。

从西晋立国到西晋灭国,你使劲数,能数出几个忠臣良将来?山涛算忠臣,但山涛活着的时候,可是一直挨骂。你替皇帝管着士族,士族肯定把你往死骂。杜预算良将,却也仅是灭吴之战的方面军司令。他都不在西晋庙堂的核心圈,不是统治核心的自己人。

为啥司马家出不了雄才伟略的皇帝?

你想当秦始皇,却找不到李斯;你想当汉武帝,却找不到卫青,那还怎么玩?所以,什么灭蜀汉、灭东吴,全都不在司马家的通盘筹算里。我们司马家比较干脆,也比较简单,就是篡位当皇帝、勉强做江山。至于其他,全都不重要。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不是开启了高压统治吗?虽然政治上高压、社会上不管,但把工作重心全都放在政治斗争上,那也能发挥作用啊?

“得国之正”,可以有道义上解释,也可以有暴力上解释。

暴力上解释就是尸山血海中打下来的江山、杀出来的皇位。你不服、就得死,然后谁还不服?让所有人在直觉上判断跟你作对就得死。这种王朝也算“得国很正”,甚至“得国最正”,比如大元、大明、大清。

但问题是:权力斗争的高压统治,比之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差了太多。简单点儿说就是杀人太少。和平禅让且不流血的王朝,还不如流血漂橹、暴力强取来的王朝吗?

这的确反直觉、反道德。但有时候,现实很残酷。一是因为经历最暴力的战乱,人心就会求稳,对比从前就会自我完成心理建设,培养出对新王朝的认同和忠诚;二是因为死的人太多,就会把很多复杂矛盾消灭掉,也会留出大量的权力真空,一旦秩序恢复,就会运转得特别流畅。

而西晋立国呢?

司马家用最卑鄙的手段杀了很多人,但比之战争手段的暴力改朝,根本不值一提。

而且,司马家杀人,跟灭蜀汉、灭东吴一样,专挑软柿子捏。真正的世家大族,牵涉的关系网太大、也太复杂,不到万不得已,司马家绝不去杀,甚至不敢杀、不能杀。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何晏等八大家族,那是流血的政变,肯定要杀人。但很多与曹爽关系密切的人,并未牵连其中。比如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等到跟李丰搞政变,才被司马师杀掉。

司马昭杀了当时名流、后世顶流的大名士嵇康。这已经足够出名。但嵇康是什么人?嵇康是老曹家的女婿,但嵇康是寒门,祖上甚至没门,根本不在顶级豪门的圈子里。

司马家杀人,也就杀杀这种人。真正的世家大族,他们根本不敢动。明知道这些人心里不服、嘴上不满、行动上不配合,却不敢随便杀。

司马家降服不了士族,士族不配合司马家统治,接下来就是连锁反应:

为了压制士族,就得重用宗族,于是大封司马王,但藩王也不能绝对信任;

为了压制藩王,就得培植外戚,但外戚也可能图谋不轨;

为了压制外戚,就得强化皇权,但赶上晋惠帝这么个皇帝,皇权强化给了贾南风,后宫开始做大。

此外,还交织了寒族和士族之争,司马家的皇帝也想用寒族,但士族太强大,明着不敢用,只能暗着用,山涛挨骂就因为他一直替司马家招揽寒族精英。

还有一大批拥有开国之功的功臣,这些人不管是豪门还是寒门,甚至无门,都得用,比如给司马家当过死士的石苞,他孙子更有名,就是王石斗富的那个石崇。

这个连锁反应的结果就是:士族、寒族、宗族、外戚、后宫、功臣,等等诸多派系拼盘成了一个西晋。

在司马家创业的时候,大家的目标还算一致,也能团结合作、共谋利益。而一旦司马上位,甚至稍稍上位,大家的目标就会立即分化,不可能团结、不可能合作,只可能勾心斗角、只可能你死我活。

灭蜀汉的时候,豪门士大夫钟会整死寒门将军邓艾,这是士族与寒族之争。你的功劳比我大,我就得整死你,政治斗争没啥道理可讲,整死你就是道理。钟会是司马昭的发小,俩人从小玩到大,而他却要当第二个刘备,准备在四川造反。这就是士族与准皇族司马家之争,士族对司马王朝不仅不认同而且不认可,逮到机会就造反。

灭东吴的时候,两个方面军大将险些重蹈钟邓覆辙。一个是家世两千石、半士族半寒族的王濬,一是顶级豪门、太原王氏的王浑,这也可以认为是士族与寒族的矛盾。灭吴一帆风顺,但两个大将非要互相弄死彼此。如果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亲自出面调停,灭吴之后就是一场庙堂“战争”。

等到司马炎死后,西晋的几大权力派系就真得没法和平相处了,大家全都刀兵相向。简单概括一下:

先是,后党加功臣的贾南风控制了皇帝、垄断了皇权,外戚加士族的杨骏控制了庙堂、把持了朝政,然后后宫与外戚火并。

再是,后宫联合宗族,招揽司马王入京,一起解决外戚,但司马王来了就不走,不仅干掉了贾南风,而且还要互相干。

最后,司马王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掀起了轰轰烈烈且累年不断的八王之乱,几十万汉家精锐就在无聊的自我残杀中消耗殆尽。

中原尘埃尚未定,胡骑弯刀已舔血。

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终于结束了西晋这个短命王朝。

西晋,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得国不正”,道德上卑鄙阴暗,从未站在过道义的制高点;暴力上虚张声势,从未拿到过绝对的主导权。结果就是内部派系林立、各种矛盾交织,关键整个精英集团还精神懈怠、集体躺平。这种王朝建立起来轻松,垮塌下来也轻松,结局只能是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