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黑塞一生研究中国文化长达六十年,写过四十多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2023-08-30 16:58:11

 

出生于德国的瑞士籍诗人、大作家赫尔曼.黑塞,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读过许多中国古籍,比不少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


(一)厌学儿童原是天才作家

黑塞于1877年7月出生于德国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4岁时因父亲工作变动全家迁到了瑞士,9岁时一家人重新回到了德国,黑塞到卡尔夫的一所拉丁语学校读书。

小黑塞最初的理想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教士。优秀的传教士不是那么容易当上的,首先要参加在夏天举行的专门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享受公费的资格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毕业后才能终身从事传教士职业。

黑塞在14岁时就通过专门考试,进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成为了一名寄宿学生。虽说他是学习勤奋且智商不错的人,但遗憾的是,没过多久,他因无法忍受学校繁多的条条款款而厌学、逃学,最终被迫退学,告别了神学预备学校。十多岁的孩子不能就这样在家虚度光阴啊,在父母亲的劝说下,他到一所高级中学就读。哎!没过多久黑塞的老毛病又犯了,再次以退学收场。

没办法继续读书,就开始工作吧。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多个地方当过学徒,频繁地更换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做不长。在世人的眼里,黑塞好像成了一个书读不得、工作做不好的无可救药的青年人。

黑塞父母和世人都不知的是,这孩子原来是想当诗人,每天尽情地看读诗写诗。20岁从机械厂辞职后,他来到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一边工作一边阅读和写作。3年之后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和第一本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浪漫之歌》这部处女诗集,收载了诗人18至22岁时的诗作。《午夜后一小时》这本散文集虽然仅印了600本,第一年只卖出去53本,但丝毫没影响黑塞的热情,他仍然勤奋地阅读和写作。

1904年是个值得纪念之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哦,这部长篇小说使其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使他完成了从诗人到小说家的华丽转身,跻身于青年名作家的行列。

《彼得·卡门青》中的主人公是瑞士中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弟子,他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寻求理想的人生,来到了繁华的都市,但完全不适应“现代文明”那一套。他感到很失望,经过了一番苦苦的思想斗争,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家乡 美丽的环境和乡邻质朴的交往中,他得到了精神慰藉。作品文笔优美,具有诗歌与绘画的魅力。

(二)热爱和平的反战作家

成为职业作家后,黑塞结了婚并迁至波登湖畔,过起了隐居生活。在此后的七年里,他创作了中短篇小说集《此岸》和长篇小说《在轮下》《美丽和青春》《生命之歌》等。他的作品普遍受到了好评。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这次大战的爆发打乱了世人的生活,黑塞作为一个德国人,他和大多数的同胞不同,坚决反对战争,结果遭到了很多的麻烦。

有写信对他破口大骂的,有写文章讽刺他的,有宣布与他绝交的。出版社也不愿意出版他的作品了。屋漏偏逢连天雨哦,他在被监视、审查时,儿子患了疾病,妻子因精神病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家庭经济也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

他被迫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一个朋友后,自己来到偏远的宾蒙太格诺拉村,过起了艰苦的隐居生活。粮食不够吃时,就到树林里找些栗子来充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创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玻璃球游戏》。

全书近四十万字,创作跨度近13年(1931年到1943年),几乎与希特勒从上台到灭亡同步。1946年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授奖词是,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三)深厚的中国情结

黑塞的外祖父和父亲在东方待过很长的时间,估摸黑塞受到他们的影响吧,黑塞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他的藏书室里,有一个角落,专门存放中国书籍,有《论语》《礼记》《庄子》等经典着作。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除了创作文学作品之外,他还喜欢绘画,一生中画了不少为后人称道的风格独特的画。1911年他34岁时,黑塞和他的画家朋友结伴旅行,先后到过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印度尼亚等地,因为此时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他未能如愿以偿零距离接触中国。打那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据粗略统计,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时间长达六十年,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门类包括宗教、哲学、诗歌、小说、传说故事等,写过40多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黑塞曾告诉他的好朋友罗曼.罗兰,只有中国的圣贤才能拯救欧洲的灵魂。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着作,82岁时,他创作了寓言小说《中国式传奇——孟夏的故事》。


1962年8月9日夜,85岁高龄的黑塞因脑溢血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