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粟裕一生败仗不过十,解放战争第二年占了5次!胡琏系强劲对手

2023-10-17 17:05:04

作者:相忘于江湖

战神粟裕是我军的“常胜将军”,但也并非没有败仗。

据不完全统计,在粟裕的军事生涯中总共指挥了60多次重大战役战斗,其中绝大部分以胜利告终。粟裕指挥的失利的战役战斗不足10次,真正做到“屈指可数”。

粟裕指挥过的胜仗包括:土地革命时期罗源攻坚、斋郎之战;抗战时期新四军江南首胜韦岗,奇袭官陡门,两战黄桥,决胜姜堰、泰州、车桥、高邮,以及三战天目山等。

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一战涟水、盐南、宿北、白塔埠、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平汉陇海、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

粟裕指挥过的败仗,主要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福州攻坚、峰文之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海安攻坚负于粤军,南麻攻坚、临昫攻坚以及土山集之战都负于胡琏,确山攻坚2日不克主动撤走,帝丘店围歼没能全歼黄百韬只歼敌3个团。

粟裕的败仗集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之一,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华野还处于磨合期。

解放战争第二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山野和华中野战军刚刚合并不久,在度过了1947年上半年的蜜月期以后,粟裕和山东野战军部分将领的分歧开始显现。

比较而言,土地革命时期,粟裕长期担任中下级指挥员,最高职务是师长、军团参谋长。担任师长时大多是配合主力作战,担任军团参谋长并没有主导作战,鲜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抗战时期,粟裕任二支队副司令、司令,一师师长,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独立作战,由于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为主,伏击战、奇袭战和围歼战是常态,加上粟裕将军的精心策划,所以抗战时期近20战斗从来没有失手。

可能有人会想到曹甸失利,但应该说此战是军长陈毅亲自操刀。

解放战争第一年,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对手,近20战仅有海安攻坚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第三年,更是横扫千军如卷席,只有叶飞兵团28军副军长萧锋指挥的金门战役失利。

解放战争第二年,磨合不足的粟裕华野遭遇到了多场失利。

1940年秋,陈毅、粟裕在黄桥

原因之二,解放战争第二年,我军直接从防御转入进攻。

在世界战争史上,两军对垒一般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相持和进攻。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是战略进攻一方,英法美同盟国是战略防御一方。从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到1942年夏秋是同盟国战略防御阶段;偷袭珍珠港后美军的加入,改变了同盟国的战略反攻进程。

斯大林格勒、阿拉曼和中途岛三大战役后,同盟国转入反攻。

再比如全面抗日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正面战场是战略防御阶段,所谓“以空间换时间”;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日军无力大规模进攻,是战略相持阶段;1944年1月开始,中国战区开始转入反攻。

但是,解放战争第二年的1947年8月,刘邓挺进大别山直接转守为攻,打破了以往的“三阶段”惯例。但是,这一变化带来的阵痛就是刘邓、陈粟、陈谢三军作出了牺牲。

尤其是配合刘邓的陈粟华野,为防御转入进攻牺牲巨大。

粟裕封神的孟良崮战役

原因之三,“七月分兵”带来的兵力不足后遗症。

孟良崮战役以后,华野32万大军一分为三。

“七月分兵”的直接原因,是主席要求华野配合、掩护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战术上是“丢车保帅”,减轻胡宗南合围延安的压力,战略上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直接把战火烧到敌占区,减轻解放区人、财、物力的巨大负担。

但是,分兵后三大兵团兵力不足的问题都很突出。

对于分兵、跳到外线作战,粟裕是有异议的。但是根据地没法养活几十万人马,最重要的是要服从大局,就会有牺牲。而兵力不足的后遗症,直接导致粟裕多次失利。

原因之四,粟裕碰到了一生之敌“狡如狐”的胡琏。

纵观解放战争第二年粟裕遭遇的5次失利,有3次拜胡琏所赐。

胡琏从来没有担任过战略区一把手,就是双方一战定生死的淮海战役,还是给12兵团司令员黄维当副手,只是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才勉强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兵团司令。

虽然不是老蒋的嫡系和心腹,但是胡琏的打仗能力在蒋军阵营中显然是另类。

面对刘伯承,胡琏在巨野张风集以一个团硬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3个纵队,形成牛抵角;面对粟裕4个纵队的疯狂进攻,胡琏寄托地形优势和援兵,三次挡住了粟裕的围攻。

陈赓和粟裕

还应当强调一点,解放战争第二年几次失利都离开了根据地。

南麻和临朐地处鲁中地区,在当时都是敌我争夺的焦点地区,巨鹿粟裕华野大本营临沂较远,而且胡琏利用地利构筑了坚固的堡垒,因此没有强有力后方依托难以打胜仗。

这两战和土山集(曹县)战役都是雨季,影响了粟裕的作战效率。

1947年底的确山攻坚战,更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河南地区作战。

此战,是粟裕指挥华野、陈赓所部支援大别墅刘邓大军的一次战略行动,在击破李铁军后又将杨干才20军包围于确山。但是,由于情报失准,加之敌18军、14军支援来得迅速,反而对粟裕大军形成了内外夹攻之势。

1948年7月的帝丘店围歼战,实际上是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的后续,粟裕此战目的是全歼黄百韬兵团,但是由于邱清泉、胡琏、刘汝明3大兵团迫近,只歼敌3个团。

因此,从局部来看,帝丘店围歼战似乎是粟裕打了败仗,但围歼黄百韬属于豫东战役之外的惊喜,无论成败都不足以影响华野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94万人的辉煌胜利。

解放战争第二年虽有5次未胜,但真正的败仗还是对胡琏的3次。

淮海战役

我军能打仗的猛将不少,但被誉为“常胜将军”的不多。

少年得志的林总,土地革命时期的辉煌战绩而声名鹊起,尤其是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黄陂、草台岗大捷以后,因为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常胜将军”的美名不胫而走。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林总都无愧这一称号。

“军神”刘伯承早在护国战争时期,就赢得“川中名将”威名。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因为足智多谋而被誉为“当代孙吴”。1947年6月,在冀南首届功臣大会上,各界代表送给刘伯承一个“常胜将军”横匾。

但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非常谦虚,表示从来没有常胜将军,打仗不会是常胜,能多数胜就不错了。而且,刘司令员把胜利归功于组织和人民,自己只是尽到责任。

除了林总和刘帅,第三位公认的“常胜将军”就是粟裕。

粟裕大将

林总私下评价这位同龄的名将“净打神仙仗”,刘帅在建国前夕的一次会议上,也向参会代表和记者们力荐粟裕才是常胜将军,而且把他称为“中国的战略家”。

主席也曾对来访的英军元帅蒙哥马利说,战友中粟裕最会打仗。

综合来看,粟裕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几次败局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更多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都把失利归咎于粟裕大将的指挥水平问题,则未免失之偏颇。